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

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

ID:10084861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4

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_第1页
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_第2页
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07年河南省中学(高中)语文参评论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组牛茂林邮编:453400电话:13781929631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后又形成美学领域里的虚实理论。在我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虚实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虚实结合的现象。因此,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入手,完全应该也很有可能成为我们鉴赏评价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尝试做简要的分析。一、明写为实,不写为虚这一点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空白手法是相通的。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

2、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是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再如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人物的

3、具体情况和事件的详细经过,作品完全没有交代,但是通过想象的展开,一个青年女子活泼、爽朗而又令人亲切的形象会跃然眼前,一对青年男女江上邂逅所引起的新鲜与亲切之感会动人地流入心田。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二、知道为实,不知为虚这种情况实际上也是以实写虚的空白艺术,和上面情况大体相同。不同的是,作品的空白是通过作者的设问和“不知”来完成和体现的。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里说的好:“这‘不知’得多撩人!”这里有

4、一个文坛掌故: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十岁时随私塾先生出外游春,行至河边,见一少女溺死在桥下水中。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板桥说:老师您不认识这位少女,怎么知道她正好十六呢?又是怎么知道她是被吹落桥下的呢?您又怎么看到她的三魂七魄随着波浪打转呢?老师被问住了,就请郑板桥改诗。郑板桥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老师听了连连点头。改诗妙在将无法实写的事情以“谁家”和“何故”两个疑问句虚写而出,既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痛惜心情,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再

5、如唐朝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声“不知”,既牵扯出对去年人的无穷思念,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尽感伤。中国古典诗歌里这种不知而问甚至明知故问从而产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作品比比皆是。三、显写为实,隐写为虚为了把空灵的意境营造得更加具体可感,为了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古代诗歌作品往往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从而获得虚写实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3。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6、别样红。”前两句虽然表达了西湖六月风光别具特色的内容,但是只是泛泛而说,无法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是虚写;后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在朝阳辉映下莲叶的碧绿和荷花的鲜红无边无际地和谐地搭配在一起的西湖美景,是实写。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展示了一幅离别的场面,似乎显得平淡无奇,但是朋友汪伦的踏歌送行给作者带来了意外,为作品抒情做好了蓄势——这是实写。后两句无疑是抒情,作者深深被汪伦对自己的深情厚意所感动,“桃花潭水深千尺”已是虚写,“不及汪伦送我情

7、”更是奇崛之笔,变无形之情谊为有情之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是虚写。四、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用虚和实的关系来描述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是非常贴切的。具体来讲就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写景和抒情结合的方式和特点有千差万别,从而使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就表现得摇曳多姿。例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欲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

8、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这实际上就是借景抒情、叙事抒理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