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

ID:25452180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_第1页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_第2页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_第3页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_第4页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课中的无痕教育论文【摘要】本文力图分析如何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在代写论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无痕化的德育渗透。文章从“无痕教育”的含义、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探讨了思想政治课中贯穿“无痕”理念的重【摘要】本文力图分析如何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更有效地在代写论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无痕化的德育渗透。文章从“无痕教育”的含义、理论依据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探讨了思想政治课中贯穿“无痕”理念的重要性。【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无痕教育渗透教育主体一、问题提出思想道德教育在个体发展与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

2、其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如何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目前课程教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影响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成果的因素很多,如课程的内容、形式、讲述过程、授课方法等等。作为新的思想政治课程,不要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就要求课程讲究策略,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便是“无痕教育”1。1.“无痕教育”的提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形式

3、上的要求,也应成为其指导思想的要求2。当前的思想政治课必须追求“无痕”的教育境界,即隐蔽思想道德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3。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自身生活的体验里,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2.“无痕教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无痕教育”,才能让我们的老师走下师道尊严的圣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它要求教师尽可能隐蔽教育目的,让冲突与合作、矛盾与协调、批判与吸收并存,改变当前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思想道德

4、规范的状况,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认识的提高。二、“无痕教育”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趋于早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独立感、自信心和好胜心,不愿意别人小看或轻视他们,不轻易接受教师的指令。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刻意强调教育的唯一正确性,对教育目的丝毫不加掩饰,这种过于露骨的倾向

5、性往往会使人对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对教育者的客观性产生怀疑4。2.社会学依据: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社会结构的转型也相应地带动社会思想、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转型。青少年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道德转型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少年作为社会道德主体参与社会新道德的构建。青少年正从传统的“边缘人”向现代社会的“参与人”过渡,逐步体现其社会主体地位。青少年道德践行能力逐步由外在控制转向内在控制,他们的道德生活已不再一味地听任他人摆布和支配,而更多地指向自我控制和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在这种转型期必须要让“无

6、痕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体验和感悟。三、“无痕教育”的实践探索1.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无痕教育”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它没有布道的口若悬河,没有训导的正襟危坐,不是简单、生硬或者摆出尊者的架子来压服人,而是用教学民主的精神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真正有才能的教师其作用是在苏格拉底意义下的一个助产婆,帮助学生产生伟大的创造5。因此,政治教师们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引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摒弃教育者为主,受教育者被动、服从的传统,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应平等自由的关系。2.优

7、化课堂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环境,使学生自觉接受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中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教师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指导、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现代的电化教学手段,以高超的引导艺术,帮助学生排除认识障碍,使抽象的道理转变为形象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道德水平。3.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教育的信息输出应融于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从学习和社会实践甚至娱乐,对

8、物质环境,精神生活甚至人文氛围,在看似自然的表面下则昭示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减少刻意的人为痕迹,注重创设情境和氛围以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地去实现德育的目的6。4.利用课堂外的“社会大情境”,润泽学生的“心智”把“社会大情境”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巩固学生的道德责任,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