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

ID:25471717

大小:6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0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_第1页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_第2页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_第3页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_第4页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语11秋《心理学》第三阶段导学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态度与品德的性质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一、态度的性质(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在态度并不决定特定的行为;相反,态度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个人一定类型的行为。态度是学习的结果。(二)态度的构成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成分:(1)认知成分,与表达情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或命题有关;(2)情感成分,与

2、伴随概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与行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二、品德的定义品德或称德性,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通过对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但是,态度与品德这两个概念仍有区别。第一,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第二,涉及的范畴有别。第二节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一

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岁~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1岁~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皮亚杰认

4、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像皮亚杰一样,科尔伯格等(1969)描述了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是如何进行道德问题推理的。他主张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要达到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前面几个阶段,而且后续阶段高于前面阶段。科尔伯格是通过询问儿童一些假设的故事中的问题来收集资料的。其中一个经典的道德困境故事是“海因茨偷药救妻”。(三)吉利根的关怀道

5、德理论尽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得到了众多研究的支持,但是也有许多人对该理论提出一些异议,其中就有他的研究生及助手吉利根(Carol Gilligan)。吉利根及其合作者(1982)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道德判断和推理中存在公正和关怀两种典型的道德取向,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2)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3)女性关怀道德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一般要经过自我生存定向、善良、非暴力道德三个发展水平

6、。吉利根的关怀道德取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这不仅是对传统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修正,而且为我们针对不同性别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四)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经过大量研究,艾森伯格总结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阶段1:享乐主义、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阶段4:移情推理。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二、认知失调论许多关于态度学习的理论都假定,人类具有一种“一致性需要”,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不

7、一致或不协调时,即出现认知失调时,就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获得一致与协调,以达到新的平衡。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发生变化的先决条件。三、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二、导致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两类学习为了具体说明人的思想和行为怎样受环境影响,班杜拉区分了两种学习: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有时也被称为社会学习(sociallearning)或替代学习(vicariouslearning),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

8、学习。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成注意、保持、生成和动机四个学习子过程。他详细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这四个子过程。班杜拉将通过反应结果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enactivelearning)。与传统行为主义根本不同的是,社会认知论强调认知等主体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