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ID:10088468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5

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_第1页
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_第2页
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_第3页
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长亭送别》曲词看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戴建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的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他们的创作实践,又为诗歌的鉴赏批评开辟了广阔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诗歌创作的历史和诗歌批评的历史差不多一样源远流长。在我国的诗歌批评史上,许多批评家创造、使用了不少的专业术语,比如“气质”“神韵”“格调”“境界”等等。这些使用十分广泛而又定义不尽一致的术语,的确是我们了解古人诗心的钥匙,因此,这些术语在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也就不难理解;但遗憾的是,这些术语,对于中学生而言实在不易把握,也未必能够轻松的揭示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能不能在古代诗歌批评的术语中,找到一种

2、更基本的范畴,并通过对这个范畴的分析,较为直接、方便的让学生领会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规律呢?我们认为,使用“意象”这个术语,就有这样的便利。何谓“意象”?其实这个古代诗歌批评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其涵义和用法甚为复杂。我们不必在此“考镜源流”,只是认为,对它的解释和运用,既要符合这个固有概念的文字意义,又要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意象”必须呈现为“象”,直接的抒情、抽象的说理都不能构成“意象”。“意象”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象”,是物象,也就是景象。可是物象本是客观的,它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消亡。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视野,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所以,“

3、象”必定有“意”,就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中学生鉴赏古典诗歌,通过一定的“象”了解诗人的情感,或者根据诗人的情感去认识一些“象”,做到这一点,就不难能而很可贵了。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请以《长亭送别》的曲词为例来谈谈对古典诗歌“意象”的了解、认识和把握。一、我们要认识“意象”与“意”“象”的区别,以及“意”“象”合成为“意象”的特色。“意似痴,心如醉”(《幺篇》),“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耍孩儿》),这只有“意”,而没有“象”,后例的“血”、“灰”在这里并不是具体描写的物象。“一个这壁,一个那壁”(《朝天子

4、》),“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四边静》),这只有“象”,而没有“意”,情感是从句子来的,而不是物象来的,否则,只要是诗歌中的写景,就会通通滥竽为“意象”了。“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脱布衫》),“青山隔远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一煞》)这里的“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则都是“意象”,因为它们有物象,背后又有情感。这就是“意象”的特色,表面只有“象”,背面还有“意”。诗人描绘的是“象”,暗含的是“意”;或者说读者看到的是“象”,体会的是“意”。从创作的角度看,

5、这样写可以避免平直甚或平淡;从欣赏的角度看,这样更有余韵耐人寻味。二、认识“意象”的关键,不在于看到“象”,而在了解“象”背后的“意”。王伯良叹曰:“实甫《西厢》,千古绝技;微词奥旨,未易窥测”(《新校注古本西厢记》评语)。这里的“微词”就是“象”,因为背后有“意”,又非明言,所以说“微”(隐而不显);这里的“奥旨”就是“意”,因为托于物象,所以说“奥”(深而不露)。从一般规律来说,诗人的审美情趣,构成诗人自己独特的“意”,似乎“象”后之“意”属于难于把握的对象,其实也不尽然,诗人的“意”必须通过一定的“象”来表现,而这个“象”的选择,必定含有大家共同的审美经验。因此,诗人的“意”是可

6、以通过“象”来把握的。“未易窥测”并非无能为力,只是不能掉以轻心而已。平心而论,《长亭送别》这出戏主要是写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绪,并无故事之曲折,情节之跌宕。但王实甫却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楚楚动人。能够深入细腻地雕绘崔、张离别的此时此地之景,揭示与此相应的此时此地之情是其成功关键。正是因为有了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才有文辞之华丽,人物之传神。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中的“意象”来加深认识。例如《端正好》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①“碧云”,就是青云,碧空中的云,可以比喻远方和天际。因此这个词语就经常用以表达离情别绪或念旧怀远。江淹

7、《杂体诗·效惠休别怨》:“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韦应物《寄皎然上人》诗:“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别余”,刘克庄《沁园春》词:“怅佳人未来,碧云冉冉;王孙去后,芳草凄凄。”柳永《倾怀》词:“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均是其例。②“黄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黄花即菊花,开于秋季,而秋季又隐含悲凉之意。③“西风”,即秋风,亦含悲凉之意。常用于烘托伤别氛围。李白《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陈维崧《百字令·送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