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ID:10159548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_第1页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_第2页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_第3页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_第4页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摘要]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城市空气质量日益下降,城市空气质量研究备受关注。本文拟从多方位剖析大气颗粒物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关键词]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污染特征、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X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119-01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3年大气环境质量呈现下滑趋势,74个城市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4.1%,超标城市比例为95.9%;全国年均灰霾日数达到50余年来的最高值。因此,近年来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研究尤其是

2、对灰霾贡献率显著的大气颗粒物势在必行。大气颗粒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危害严重,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PM2.5,因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易成为空气中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的载体。而PAHs具有三致效应,两者相互作用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5本文拟从不同粒径、不同季节、不同空间解析大气颗粒物和PAHs复合污染特征,并提出科学、有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污染防治措施,对大气污染控制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PAHs质量浓度分布及源解析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环境效应不同,那么分析城市大气颗粒物中PAHs的质量浓度分布对了解并有效控制PAHs和颗粒物

3、的复合危害意义重大。周家斌[1]研究结果表明17种PAHs总量随颗粒物粒径减小而增大,约68.4%~84.7%的PAHs吸附在≤2.0μm颗粒上。王淑兰[2]将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直径分配在3个不同粒径区间即PM2.5、PM2.5-10和PM10-100以了解不同粒径颗粒物PAHs的质量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约80%的PAHs吸附在PM2.5上。ShaofeiKong[3]研究表明辽宁省5市大气颗粒物PM2.5中检测到的14中PAHs含量在75.32-1900.89ng/m3,而PM2.5-10中则只有16.74-303.24ng/m3,90%的PAHs集中在PM2.5上。上述研究结

4、果均说明大气中PAHs具有明显富集于细颗粒物中的特征。王淑兰[2]利用比值法和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ShaofeiKong[3]主成分分析均表明燃煤燃烧和机动车污染是PM2.5、PM2.5-10中PAHs的最主要来源。二、大气颗粒物和PAHs含量季节性变化规律5研究表明[4,5]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质量浓度总体分布呈现冬季高于夏季,春秋季会有一定的交叉波动。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冬季昼夜温差大,逆温天气出现频繁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二是与当地的能源利用结构相关,尤其是北方城市,冬季采暖使用的燃煤加剧当地的大气污染。大气颗粒物

5、中PAHs的平均浓度同样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趋势,同时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早晚高峰期PAHs的浓度出现峰值。但也出现多环芳径在白天的平均含量均小于夜间的情况。推测其原因有三:一是夜间易形成逆温层使污染物不易扩散;二是PAHs(尤其是商业/居住区>风景区。另外,城市主城区的复合污染大于周边地区及农村。四、污染防控对策(1)强化源头削减,实施分区分类控制强化源头削减。包括利用净化装置去除烟尘和各种工业粉尘(尤其注重小粒径的颗粒除尘效率);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净化尾气中的有害成分;加强监督管理,减少事故性排放和包括无组织排放。实施分区分类控制。依据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6、大气污染程度、城市空间分布及区域内污染物的空间输送规律,实施差异化的控制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2)建立并完善污染物监测与评估系统5加快建设并完善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和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评估制度,加强环保、气象部门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警和发布平台。做好污染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优化能源结构改变燃料构成,选用低硫燃料,对重油和煤炭进行脱硫处理,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鼓励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氧燃料、地热等新能源;优先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逐步淘汰小型燃烧锅炉,推进供热节能减排;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积极推进使用清洁能源。(4

7、)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入开展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摸清我国不同区域细颗粒物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与区域传输机理;支持国外进口设备与技术的研究再吸收,加强污染物的末端治理技术与应用;鼓励开展细颗粒物污染相关的健康与生态效应研究。参考文献[1]周家斌,王铁冠,黄云碧,毛婷,钟宁宁,张逸,张晓山.2005.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环境科学,26(2):18-21[2]5王淑兰,柴发合,张远航,张元勋,王玮.2005.大气颗粒物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