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

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

ID:10226622

大小:1.53 M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2

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_第1页
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_第2页
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_第3页
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2004北京高考 试卷[文综]历史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4年文综(北京卷)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14.我国东北地区在元代属于()A.辽阳行省B.岭北行省C.宣政院辖区D.黑水都督府15.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

2、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国古代典籍内容丰富,是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之一。回答16--17题。16.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17.图5-图7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作者是()A.贾思勰B.沈括C.徐光启D.宋应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

3、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答18-20题。18.中国共产党能够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原因是()A.工人运动遭受挫折B.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党正确分析了国情D.共产国际的支持19.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各界同胞、党派和军队捐弃前嫌,抵御外侮,是因为()A.党修改了民主革命的纲领B.中国需倾全国力量抗日救国C.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党重新认识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具体体现在()①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发展爱国统一战线③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④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A.①②B.①③④

4、C.②③④D.①②③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欧与美国的关系复杂多变,影响深远。回答21-23题。21.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A.争当海上霸主B.争夺贸易霸权C.建立国际联盟D.攫取世界霸权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23.欧共体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使西欧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B.消除了西欧各国

5、的矛盾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D.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37.(28分)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存权、发展权的追求,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回答:(1)战乱使庐舍为墟,生灵涂炭。《汉书》记载“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兆民大悦”。结合“约法三章”的背景,谈谈你对该法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4分)(2)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确认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原则。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方面概括这两大文献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3)《世界人权宣言》指出,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权。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屈辱、抗争和获得

6、新生的历史。北京见证了这一过程。下面是编辑中的“北京地区人权历史报告”的三张资料卡片。参照范例,分别在“抗争篇”和“新生篇”中填写一个发生在近代北京的历史事件,条目自定,简介限60字。(16分)40.(25分)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材料一1835年德意志仅有铁路6公里,1875年的德国铁路已达27960公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材料二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

7、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4分)(2)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3分)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4分)(3)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6分)41.(49分)“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1)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农业采用了不同

8、的发展模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