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ID:10308564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_第1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_第2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_第3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_第4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摘要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创新意识,切实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的“经济支持”模式。积极构建和发展“素质与能力支持”模式。  关键词 高等学校;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改革;创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特殊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努力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须大力创新资助工作模式,着力构建“经济与素质、能力相支持”的“双线”资助模式。

2、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支持”,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现时的表面物质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二是“素质与能力支持”,即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困难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一)模式创新能满足困难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

3、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可能会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而着力构建“经济与素质、能力相支持”的资助模式能满足学生的深层多样化的需求,能让更多的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二)模式创新能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模式创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胡锦涛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而困难

4、学生具有压力大、知识广、志向远等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满足于表面经济物质需求,而是更关注深层的长远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把经济支持作为资助的基础,帮助学生解决顺利就学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解决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从目的性和规律性讲,这符合困难学生的内在需求。    (三)模式创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应对教育新的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实际问题解决得好,思想问题往往迎

5、刃而解;思想问题解决得好,又往往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面临经济困难外,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大大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了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此外一些学生“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学生诚信度不高,从而,贫困问题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循环。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能增强学生自主解决经济困难的能力和信心。因此,既要把资助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辅助形式。    二、积极构建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为主导、社会援助为支撑的“经济支持”模式    积极围绕“服务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的工作目标,丰富和完善多元并

6、进的“经济支持”模式,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一)按“统一规划,个性资助。确保三公”原则确定资助项目类别及结构。“统一规划”,即把各项补助与贷款相结合,实施一揽子资助计划,合理规划全年资助额度,在每学年伊始一次性划拨到学院,以便学生及时知情、学院合理统筹。“个性资助”,即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个人能力、日常表现等因素,为其量身设计资助项目。既重点关注四类学生,即新生、毕业生、复困生、优困生;又增设个性化资助项目,如学院临时补助、营养支持、“爱心超市”实物补助等。“确保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就是切实做好宣讲、公示,确保公开;认真履行评审程序,严格执行评审条件,确

7、保公平;不徇私情,确保公正。    (二)以“确保底线、鼓励自强”为原则。确定资助项目的实施次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测算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标准,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所得”不低于这个底线。在每学年伊始,学校先评定助学奖学金,然后受理学生的勤工助学和贷款申请。在审核申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经济所得及个人能力、学习生活表现。最后,学校给予那些通过以上措施仍无法达到资助底线的学生一定程度的无偿补助。此外。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得资助款实行“额度封顶”,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