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

ID:10329419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_第1页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_第2页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_第3页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_第4页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的论文1932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陈望道先生发表《修辞学发凡》,中国有了第一部科学、系统的修辞学著作。叶圣陶先生说,《发凡》“是最完整的”“好书”,“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新加坡郑子瑜教授说《发凡》是“千古不朽的巨著”,陈望道先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可见,陈望道先生是德高望重的,是令学术界所敬慕的。那么,他因何受到几代人乃至世界学术界的学者的尊重呢?其中的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是因为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为学术界所做的巨

2、大的贡献。尤其体现在他在修辞学理论方面所做的贡献。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发凡》的历史功绩并不仅仅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精辟见解和重要结论,还在于它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并确立了研究方法和范式。一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具体谈谈《发凡》的成就:(一)《发凡》中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有独特的创新性。当有些修辞学家把修辞学划入文章学与美学或文学时,陈望道却能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论述修辞学,也就是“以语言为本位”。我们都知道,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语言

3、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1]所谓“以语言为本位”研究修辞学,按照陈望道的说法,“用的就是语言学的工具,把语言学的原理用到研究写作上来。”[2]在语言学原理的指导下,注重对更多更重要的现象的研究。陈望道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套用、照搬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而是洋为中用,是语言学为修辞学所用,依据语言运用的实际对索绪尔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挥。.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的是共时的、静态的语言结构等要素。而修辞学要研究的却是动态的语言的运用,为此,陈望道确立了“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创造性

4、的区分了语言诸要素的“固有因素”和“临时因素”。这是索绪尔的理论中全没有包含的,是与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以“语言为本位”中的“语言”并不是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剔除了内容和意义的静态的纯粹的语言结构,而是包括了写说内容和写说形式的完整的语言,是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包含了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这正体现了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二)陈望道创建的修辞学基本理论,指引着修辞学研究的新开拓。1961年,他明确宣称:“修辞学的对象是修辞现象”,并说:“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多种表现

5、方法,表达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3]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中最早有关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较为科学的定义,此前还无人明确论述过这一课题。此后,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引起修辞学界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长达几十年。可见,他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学术界产生了非同的反响,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调整语辞”说是陈望道的创见,他把口语和白话文也纳入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限于修辞现象,还应包括修辞观念。他还提出了修辞的最高原则——体制情景说。我们认为这是贯穿《发凡》全书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陈望

6、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盛林等说:“‘题旨情境说’是提倡在言语交际中、在复杂的预警下考察语言的好坏、考察修辞效果的好坏,是一种辨证的修辞观,一种动态的修辞原则。”[4]这是陈望道对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超前性,比西方的语境说还要略早一些。另外,他还论及了修辞研究的范围,有时侧重于表达,有时还侧重于理解(接受),有时又涉及言语交际全过程。由此可见,他不仅从表达者的角度,考虑到理解的重要,而且又从理解者的角度,论读听的重要

7、和怎样理解,强调了言语交际两端中,说写者和听读者的重要及两者互相作用和依存的互动。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宗廷虎、赵毅[5]这样评价道:“陈望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并不止一次地从理论上阐述听读者在修辞中的重要性的学者”,所以我们说这也是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的杰出贡献之一。(三)陈望道关于修辞史的论述,引领修辞史研究取得新突破陈望道在《发凡》中,阐述了有关修辞史研究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学术史上也具有开创性,因为此前还无人有如此集中而鲜明的表述。首先,《修辞学发凡》在“说语辞的梗概”中专列一节论述了“汉语文

8、变迁发展的大势”,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修辞史由古及今的演变大势。其次《发凡》立专篇论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集中提出了“修辞现象的发展观”。其中如“修辞现象也不是一定不易”、“修辞现象常有上落”、“修辞现象也常有生灭”等,均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新加坡籍华人郑子瑜教授给了《发凡》很高的评价:“我要从古籍中那些文论、随笔、杂记、诗话、经解之类的著作去找修辞学史的资料,必须先要弄清楚修辞学的范围,这可以不必费力,因为我们有现成的修辞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