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

ID:10364949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_第1页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_第2页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_第3页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_第4页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总原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中国的阐释与发展同中国的革命紧密相关,其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中经历了萌芽、探索、徘徊、突破等阶段,“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内涵也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可以从鲁迅、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文艺的探讨中看出其内涵的中国化阐释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美学的历史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一、“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总原则  “我们绝不是从

2、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是‘人的’尺度来衡量他。”[1](P257)。恩格斯认为,评论一个艺术家应当以他的作品为依据,从他的作品中考察作品包含有多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1859年恩格斯在至拉萨尔的关于评论《济金跟》的信中再一次重申:“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是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2](P586)[DXM1]。马克思也多次明确地表述过同恩格斯类似的见解,他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劝告拉萨尔“能够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3](p5

3、74)  其实,最早提出“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不是恩格斯。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了文学创作时曾提到。[DXM2]1842年,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历史的、美学的”批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批评和美学的批评者两者进行了重要的考察。别林斯基认为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恩格斯提出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批评标准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来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原则,它科学地选择和包容着各种批评形态的合理因素,凸出了文学批评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目标。综观马克思、恩

4、格斯关于文学(下转第112页)艺术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考察人类艺术活动的规律有两个基本着眼点:一方面,他们把人类的生产区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有其本质和规律,即通常所说的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又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分析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同时,文学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艺术作品中,美学因素和历史因素本来而且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二、“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的阐释和发展  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介绍了

5、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观点,可以说马克思文艺在中国的进程与中国的革命紧密相关。左翼文学理论有目的地选择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几个关键词作为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标准,其中包括“阶级性”、“政治”、“现实主义”等等,对这些词语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左翼文学理论的史学观点和美学观点。这种关键词和文学标准的选择一直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曲折迂回的态势,淹没在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喧哗声中。“文革”开始以后庸俗的、机械的文艺思想取得了绝对的领导地位,这时期的文艺创作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远离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在主观观念的支配下筹划人物形象,“高

6、大全”的英雄形象被千篇一律地塑造出来,人情被抹杀,人性被单独从历史中抽象出来,抛弃了作家对人的看法和美学理想。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遭到挫折的时期。进入80年代,反思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旋律,“十七年”和“文革”期间的文艺理论得到重新审视,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春天的来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中也经历了萌芽、探索、徘徊、突破等阶段,“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的内涵也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可以从鲁迅、瞿秋白、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文艺的探讨中理出其内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

7、义文艺学迅猛发展。中国由于革命发展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有选择地译介和引进。1928年,创造社留日学生发起了“革命文学”论争,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由此形成。在论争中,鲁迅接触到了几种文艺论,在文学阶级性的问题上,他写下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与出汗》等一系列杂文。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里对梁实秋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做了回答,反驳了梁实秋的“文学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在这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