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

ID:10801896

大小:72.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8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_第1页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_第2页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_第3页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_第4页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芝麻病虫草害的防治论文.freelin,防止种子带菌;用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水为3∶3∶50)或0.3%代森锰锌,或代森锌,或铜杀菌剂浸种。药剂拌种:按用药量有效成分为用种量的0.3%的多菌灵拌种。发病初期喷药:大田发病初期每隔5~7d喷施0.2%的硫酸铜溶液,或40%多菌灵500倍液1次,连喷2~3次。1.2芝麻茎点枯病1.2.1分布与危害。此病属真菌性病害。发病后,茎杆发黑,着生很多黑点,造成大风、雨后植株倒伏。安徽、湖北、河南和江西危害较重,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的达60%~

2、80%,甚至成片枯死。病株千粒重、单株产量、含油率均明显下降,轻则损失10%~15%,重则损失50%以上。1.2.2病原菌。病菌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病菌在茎杆上长出很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在茎杆内和种子表面由菌丝组成黑点状小菌核,能抵抗不良环境,越冬后至翌年6月仍有60%~100%的存活,是芝麻主要的首次侵染源。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30~32℃。分生孢子的耐旱力较强,25~30℃为最适萌发温度,在28℃水滴中5h即可发芽,20~30h发芽率最高。此菌除侵染芝麻外,还可以危害茄科、豆

3、科、麻类等作物。1.2.3症状。芝麻一生可发此病,但主要有2次危害高峰期:一次是出苗3~7d至现蕾期;另一次是封顶至成熟期。其发病症状是:幼苗期,子叶变黄,根呈水浸状腐烂至死;开花后,根部首先出现褐色斑点,迅速成为绕茎的黄褐色梭形斑块。病斑边缘与健全组织无明显的界线,病斑中部灰白色,其上密生许多黑色小粒(病菌孢子器和小菌核)。群众据此病症称茎点枯病为“黑杆疯”、“黑杆病”等。由于病株根、茎的皮层、韧皮组织腐烂,仅剩下纤维,失去了输导作用,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茎中髓部呈中空状,茎极易折断。病菌所侵

4、染到的根、茎和蒴果内的隔膜、胎座和种子,成了第2年的侵染源。1.2.4侵染发病规律。病菌以小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残株上越冬。第2年播种后,萌发的种子可刺激菌核萌发。小菌核长出菌丝侵入幼苗、子叶、幼芽、幼茎,导致烂种、烂芽和死苗。病苗长出分生孢子器,吸水后,由孔口涌出大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芝麻其他部位,引起茎杆、蒴果发病。在病株上再次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再次传播。反复多次传染,到芝麻成熟期发病达到高峰。茎点枯病的病菌是弱寄生菌,健状植株不易被侵害。1.2.5防治方法。芝麻茎点枯病是一

5、种顽固性病害。小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病原菌致病力强,寄主范围广,菌源存在广泛,是一种较难防治的病害。在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一是农业防治。芝麻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株残体,实行轮作倒茬,选用3~5年未种过芝麻的地块种植芝麻,与水稻、小麦、玉米等轮作,可减轻病害;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注意排渍,能为芝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增强抗病能力而减轻病害;选用无病籽粒种植。二是种子消毒。55℃温汤浸种10~20min,晾干播种。药剂浸种:40%多菌灵0.1%或

6、25%瑞毒霉0.1%浸种30min,晾干播种。三是土壤消毒。40%多菌灵18kg/hm2搅拌适量干土或五氯硝基苯180kg/hm2搅拌适量干土播前撒入播种沟内,可有效预防或减轻茎点枯病的发生。四是喷药防治。在芝麻生育期间气温高,雨水多,利于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和传播,因而除采用上述措施外,在芝麻封顶前后,进行田间药剂喷洒。选用50%退菌特1500倍液,或40%多菌灵1000倍液,或10%双效灵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均可,一般喷洒2次,间隔7d,可有效防治茎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7、1.3芝麻青枯病1.3.1分布与危害。此病属细菌性病害。在我国芝麻主产区都有发生,江西发病较普遍,危害较重,河南、湖北、安徽也有发生,局部地区危害严重。此病群众称黑茎病、黑杆病、芝麻瘟,病重地块芝麻常出现成片死亡现象。1.3.2病原菌。为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假单胞杆菌科。病菌形状似蝌蚪,短杆状,两端钝圆,有1~3根单极生或两极生的鞭毛,革兰氏阳性,好气性。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几天后变为暗褐色,不规则圆形,光滑,有荧光反应。最适温度30℃左右,最适pH值7.0。1.3

8、.3症状。发病初期茎部出现暗绿色病斑,以后逐渐加深,成为黑褐色条斑。发病植株叶片从顶部向下萎蔫(初发时白天萎蔫,晚上恢复),老叶挂垂,继而全株死亡;根部和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最后蔓延至髓部,造成空洞。病部常流出菌胶,干燥后变为漆黑亮晶颗粒。叶片发病后,叶脉呈墨绿条斑,有时纵横交错,结成网状,迎光透视,其中心呈油渍状,叶背面脉纹黄色突起。蒴果受害部位呈水渍状病斑,并且逐渐变为深褐粗细不同的条斑,使病蒴瘦缩,蔓延至种子,使种子变成红褐色,受害严重的种子瘦瘪不能发芽。1.3.4侵染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