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

ID:10866904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_第1页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_第2页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_第3页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_第4页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_第5页
资源描述:

《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纤维蛋白原与血栓性疾病杨莉综述 李家增审校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血栓形成  起源于19世纪初的现代凝血概念将从血细胞和血清中分出的"纤维凝块"命名为纤维蛋白,并从血浆中分离出了其前体--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Fg的认识又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Fg致血栓形成的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得到阐述,从而为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1 Fg与血栓形成1.1 Fg与动脉粥样硬化: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局部出血和血栓形成、平滑肌细胞增生为特征,而Fg在这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献报道,血管平滑肌细胞从中间层向内层的

2、迁移及增生及其与Fg和(或)纤维蛋白结合物的粘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所在。特别在动脉粥样硬化磷脂表面等富含胆固醇处,Fg结合固定能力会更强。同时,研究发现,在Fg生物合成和血管平滑肌增生间存在平行的胞质分裂效应。相反,IL-4,IL-10和IL-13可避免血管损伤、防止动脉硬化且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对Fg生物合成的调控。IL-6通过肝细胞参与Fg合成,IL-6的降低则介质中Fg分泌和β链mRNA表达减少。研究同时发现,血管壁上单核细胞胞质分裂的活化位点对Fg的诱导也起作用[1]。  Fg降解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是通过其片段D和E增强活化血小板的粘附作用而实现。EDTA

3、对此过程可不完全抑制,同时该抑制作用又受凝血酶影响。1.2 Fg量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血浆Fg量升高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吸烟史以及Fg基因结构的改变又都影响其含量变化。血浆Fg水平升高致血栓形成的机制,通常认为有以下几点:①通过高凝状态促血栓形成;②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③通过血压和血粘度减慢血流速度。研究发现,Fgβ链的合成是构建完整Fg分子的重要步骤,该区域某些序列改变会使人血浆Fg水平轻度升高,而对于吸烟者,基因型则有更大影响。体外试验表明,这些序列的改变可影响肝脏核蛋白的结合以及Fg基因转录,从而影响Fg生成。意大利人群中的血栓病患者Fg水平测

4、试结果亦表明,男性吸烟者Fg明显升高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非吸烟者中,女性Fg均值高于男性[2]。  有资料表明,Fg大于5g/L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会增加4倍。在研究寒冷天气致老年人因动脉栓塞死亡率增加的可能性这一课题时发现,-18℃2小时的寒冷可使血浆Fg水平升高,老年人(66~71岁)为2.97~3.38g/L,年轻人(20~23岁)为1.84~2.07g/L,但Fg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浆量下降所致,与其合成机制改变无关[3]。文献报道,类胰岛素原分子浓度的升高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Mohamed等[4]的研究表明类胰岛素原浓度与Fg含量明显相关(r=0.18)。1.3 Fg

5、结构的改变与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Fg分子结构异常,均可影响Fg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一般认为,Fg结构改变导致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解释为:①对纤溶的抵抗增强;②凝血酶连接缺陷;③血小板聚集增加;④血粘度增加;⑤凝块结构的改变。  在凝血最后阶段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过程中,Fg结构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其聚合性和致血栓性。研究表明,在此过程中,完整Fg(片段I-2)与不完整Fg(缺乏α链C端区域100个残基的I-9片段;缺乏390个残基的I-9D片段和缺乏413个残基的D1片段)有着不尽相同的γ链交联率(交联率I-2>I-9>I-9D=D1),即α链残基越多交联越好[5]。而完整的FgαC区与分离的α

6、C区,在结构与作为因子a底物促Fg交联功能上却存在一致性[6]。同时发现,FgD区位点的自身交联也促进Fgγ链C端的交联。  FgDusart和FgChapleHillⅢ为Aα链554精氨酸→半胱氨酸替代的Fg,其Aα链C端D区可见有清蛋白连接。该基因结构的改变,导致Fgγ链交联率增高为正常人的2倍,但由于其与纤溶酶原的结合降低,故而它们对无α链异常的Fg蛋白水解诱导剂的反应是正常的[7]。FgMilanoⅦ由Fgγ358丝氨酸→半胱氨酸替代形成,用2-巯基乙醇将与FgMilanoⅦ结合的清蛋白分离出来,观察到纤维蛋白聚合性仍有异常。这表明,延迟的凝块结构不是由于结合清蛋白的立体障碍造成

7、,而是其本身氨基酸替代的结果。而靠近纤维蛋白单体363位点处的Fgγ链基因突变所致364天门冬氨酸→颉氨酸,则并不影响Fg聚合性[8]。Fgγ380赖氨酸→天门冬氨酸替代可使Fgγ链C端产生一个新的天门冬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糖基化位点,从而与一低聚糖侧链相连。此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性明显异常,由于末端唾液酸残基的移动而使聚合性曲线总是正常的。这表明,聚合作用缺陷主要由于存在于新的低聚糖上的带负电荷的唾液酸残基所致。纯F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