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台岭隔步村

永新县台岭隔步村

ID:10949176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永新县台岭隔步村_第1页
永新县台岭隔步村_第2页
永新县台岭隔步村_第3页
永新县台岭隔步村_第4页
资源描述:

《永新县台岭隔步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们的隔步村地理方位从江西的西南部的永新县县城往西二十八里,经过里田镇(街),再往西北方向去台岭乡政府的路上前行不到五里,右转入一条不宽的水泥路,经过一段小山坡后,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片农田和一个略高于农田的坡地上的并不大的村子,这就是隔步村。村子的南面隔江是同宗的塘下村,东面是东岭村和毛田洲村,周围则是连片的松林,向西延伸就是县境内最高的山—禾山。从村子到禾山脚下大约六里路,往前再深入几里路就是海拔1390余米的禾山七十一峰之一的最高峰—秋山。禾山一带有禾山水库、龙溪石刻、五老峰、倚天湖、秋山庙、方塔和甘露寺等多个景观。禾山与西北面的武功山连在一起

2、,与南面的井岗山统称为罗宵山脉,此处在位置上属于湘赣边界,大革命时期禾山的铁镜是革命力量活跃的地方,湘赣特委曾设在这里,隔步也是这一革命根据地的范围。禾山是永新的代表山脉,与发源于这一带山脉的禾水有其同样的象征意义。禾水汇合了主要从禾山上下来的几条溪流,包括村子南面的那条江,经过永新的大部分地区,再从县城顺流而下,注入赣江。由于禾山、禾水的原因,“禾”是永新的代名词,而隔步村就在禾山的脚下,也是禾水的发源地带。自然风光村子农田并不多,看到更多的是近似平地的丘陵山坡,村人把这个叫做“岭”。这个岭是一色的红土壤,很适合旱作物生长,也适合种果树,但是祖辈们

3、并没有很好开发这一大面积的土地,只是少量种植些红薯和花生之类,也栽树,但只栽一种树,那就是松树。因此,这片沃土几乎到处是青一色,四季苍翠,而村子也就被松山所包围。在五八年前,村子四周是一片树的海洋,一望不能到边,各种鸟叫和着松涛起伏声声入耳。每年一次松山开禁,此时可以指定些松树给各户砍伐,并另外伐一些松枝叶,以解决一年的烧柴问题,平时大人小孩也只能在树林里检柴或扒松毛。在烧柴火的年代,村子儿童把这片松林作为帮忙大人和练习劳作的场所,同时又是他们重要的活动空间。但是到了五八年,因为修铁路和炼钢铁的原因,两人合抱的松树都被砍了,从此就愈演愈烈,大树没了,

4、渐渐地小树也保不住,乱砍乱伐就成了谁也无法阻止的“飓风”。人们没有柴烧,挖树根,割茅草,山上一下长不出来,这时站在村子望去,不再见了往日的景象,一片几乎裸露的山岗绵延数里,可以一眼望到禾山,走近也只能看到稀稀拉拉的几棵幼松在风中无力地摇曳。足足经过了三十年,村里也多已转向用煤作燃料了,一边种植、生长,一边不再砍伐,近十年才又重现郁郁葱葱的松山,隔步村再回到松林的怀抱之中。就是在这翠绿之中,从禾山脚下汇合的小溪水,到了我们这里成了一条小江,在村子的南边流过,潺潺有声。因所处地势较低,并不会在雨季给村子造成什么灾难,而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还多少带来一些好

5、处。这条江可以利用来灌溉,只是需要在河的不同位置堵上一道陂,把水位抬升,使其灌入与上升的江流处在同一地势的农田,若要把水再往高处引,就得用人工水车或其他方法继续把水第二次提上来。这条小江里还有鱼,可以下去捕捉,也适合下钓,每到春秋季节,细雨如雾之中或夕阳西下之时,这种垂钓与这条小江揉合成一种自然的美景。4水中还长了水草,可以用来猪吃。每到热天的黄昏薄暮,忙完一天农活的村人便会来到江中洗去一天的尘土和疲乏。这条江给村里生产生活带来不小方便,而对于小孩的成长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因为这条江,也使村子既有岭又有水,虽算不得很优美,但也不同程度使这一古老田园略显

6、几分诗情画意。环境条件村子处在丘陵的高处,而农田——这一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则相对在低的位置,但是村边的这条江却还在更低的地方,只有少量土地与江岸差不多高。由于村子没有一条可以依赖的江河,只有不多的几口水塘,有三五个分布在村子边上,主要供人们洗涤之用,其他几口田垅中的水塘,显然也是先人们为解决农田用水而挖掘出来的。到了农作物生长季节,只要有一段时间没有下雨,禾田就会呈现旱象,小江的水也不多了,完全要依赖水塘的这一点水了。在池水多的时候就近的农田可以用箕去浇灌,而多数则需要背着水车放入水塘中车水。人们盼望来一场大雨,可以应付几日,于是在解放前村人用迷信

7、方式挂帆求雨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天不一定会从人愿,所以在一到禾苗长起来后,天气逐渐炎热,水干得特别快,车水便成为一件最重要事情,往往从白天车到夜里,换着班,只要塘里还能车上水来,这项劳作就可能一直延续到禾熟前。那时候,每到夏末,有限的几口池塘,都可能出现干涸。因此,尽管土地有限,但大多数只能种一季水稻,之后不得不用来种豆子和棉花之类的旱作。村子在那个年代基本上只能靠天吃饭,有一个顺口溜:“隔步毛天洲,三年两不收”,于是村人多数家庭的一日三餐成了一个长期都不能解决的大问题。解放后,主要58年以来在村子北面的上方修了个较大一点的水库,也能解决些灌溉问

8、题,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当时修筑的禾山水库能提供较为丰富的水来浇灌原来只能种一季稻的农田,开始可以种两季了,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