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ID:11070039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1页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2页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3页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梁锦芳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而如何提升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文章从课堂教学出发,提出设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数学问题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1671-0568(2014)15-0073-02有学者说:“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论语·子张》中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以上这些都强调“问”是沟通教和学的桥梁。一部《论语》二十章,单就问答来计,师生之间就有117次,其中学生向孔子提问105次,学生之间问答11次,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边讲边问”正在取代“满堂灌”,高密度提问已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材上每一节内容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给了学习者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但对高中生而言,还是不能深刻理

3、解教材问题的精确度,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本上显性的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增设台阶,让学生有步可循,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方法,但目前教师运用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1.提问面宽,非“有效提问”。实践证明,问题的清晰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影响学生能否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2.提问时机不适宜,随意性强。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给学生思考或回答的,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感到单调、乏味。所以提问的时

4、机要适时,比如,可以在以下时间段提出问题:学生疑难之处、新旧知识结合处、学生的思维受阻处、教材的简略处、讨论的拐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学习的差异处、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巩固性知识的归类记忆处,等等,但忌仓促上阵,避免“先点名,后提问”。3.提问缺乏价值,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比如,①“是不是”,“对不对”,“OK”,“Yes?No?”这些信息化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一步是用了有理数减法吗?”也没有任何的思考价值。这样的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兴趣;②提问的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是极

5、左就是极右,浅了缺乏吸引力,偏了抓不住重点,深了高不可攀或灵活性太大,空了无从下手,易了无法引起思考,难了不用思考已经“休克”。4.提问单向,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上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缺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有时教师在提问时只围绕少数优秀生或较主动的学生,而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这在公开课中居多,活跃了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则只能充当绿叶。所以,对提问的设计,教师应不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自信。特别是当学困生举手时,应及时给他展示的机会,让他发言,并充分肯定其

6、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5.提问不注重评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出题目,圆x2+y2-4x-5=0的弦AB以点P(3,1)为中点,求直线AB的方程。(要求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提问)师:谁想好了,请举手!生1:设直线AB的方程为y-1=k(x-3),代入圆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中点的横坐标……师(未等生1讲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做太麻烦了!能不能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谁来?生2:可以先求得圆心的坐标为C(2,0),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AB⊥PC,直线PC的斜率为1,则直线AB的斜率为-1,可以求得直线AB的

7、方程为y-1=-(x-3),即x+y-4=0。在此例中,教师对生1的回答不是评价性的反应,而是粗鲁地打断他的发言,强行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二、课堂提问设计1.提问设计要抓住核心。例,用“二分法”求方程lnx+x-3=0在(2,3)内的根。(精确到0.1)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经典问题,具有明显的顺序和可操作的特点。通过此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逻辑结构,领会算法的思想,体会算法的特征。同时,也可以达到巩固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提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表达水平。师生活动:教师借助特殊问题,引导学生

8、回顾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提出下列问题:(1)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是通过求对应函数的近似零点得到的,首先要做什么?(2)二分法分的是什么?(3)如何确定新区间的端点?2.优化提问方式。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