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

ID:11116396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0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_第1页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_第2页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_第3页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_第4页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红山文化敖汉陶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化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深入研究红山文化,认清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课题。2012年5月,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敖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汉陶人,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影响,关于敖汉陶人的功用、性质、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引发了热烈讨论。通过对敖汉陶人的功用、史学艺术研究价值及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进行探析可知,中国敖汉红山文化陶人是一个鲜活的

2、红山人祖神形象,这位祖神是具王、巫、祖先三位一体的人物,他的发现,对研究中国美术雕塑史,特别是对研究红山文化社会性质、研究古代中华文明的进程都有着重大作用,也为论证中华文明5000年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红山文化;敖汉陶人;探析  1673-2596(2013)10-0003-03  红山文化是东北亚最著名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一点,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在半个多世纪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新材料的问世,都将极大的推动红山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12年5月,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的发现,把红山文化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崭

3、新的高度,它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历史学界、美术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也掀起了红山文化研究的又一次高潮,学界对这尊陶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就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的功用、史学艺术研究价值进行探析,以求得出正确结论。  一、红山文化敖汉陶人发现的背景  2001—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经对兴隆沟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第二地点为红山文化遗址,该地点位于兴隆沟村东北约0.2公里的坡地上,地势西北略高,东北和东南偏低。在此次发掘中,共清理红山文化半地穴房址8座,灰坑55座。在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红山文化陶器、石器,比较典型的陶器有双耳

4、陶瓮、三足小盅、桥型钮器盖、陶壶等,最为重要的是在H21出土了一件3个女人裸替蹲坐相拥、手臂交叉相搂的陶塑。考古学家刘国祥认为,根据发掘的材料,红山文化晚期单一家庭已成为经济生产和生活的核心单元,农业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同样是在这个地点,2012年5月,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期红山文化聚落形态考古研究调查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在该旗境内的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的地表采集到红山文化陶人残片。调查和发掘材料记载,考古人员对陶人残片出土位置周围100平方米范围内的地表耕土进行了仔细筛选,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获得了更多陶人肩部、腹部

5、和背部的残片,明确该陶人出自一座红山文化晚期的半地穴式房址,在房址西南部居住面上,清理出3段陶人胳膊残块。7月6日,考古人员将采集和发掘所获的65片陶人不同身体部位的陶片或残段进行仔细黏对,这件距今约53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完整复原。  这尊整身陶人用泥质红陶烧制而成,内侧呈筒状,外表通体磨光,局部施黑彩。双腿弯曲、双脚相对,呈盘坐状,双臂下垂,臂肘弯曲,双手紧握,右手在上,搭放在双脚上。头部戴冠,正中有一圆孔,长发盘折,用条带状饰物捆扎,形成横向的发髻,额顶正中有一横向长条状饰物。面部五官清晰,神态逼真,额顶饱满,眼眶周围呈椭圆状内凹,双目呈圆形,系嵌入眼

6、窝内,双眉及眼球施黑彩,炯炯有神。鼻梁挺直,鼻头略宽,鼻孔与内侧通连。脸颊明显内凹,外侧棱线分明,口部渐渐隆起,张嘴,呈呼喊状,人中清晰可见,下颌呈圆弧状。双耳略呈椭圆形,圆形的耳孔与内侧通连,耳垂钻有圆形小孔。脖颈竖直,右侧的脖筋明显,双肩较平,锁骨清晰可见。乳头微凸,右侧稍高,左侧微低。腹部较平,肚脐眼用小圆孔表示,与腹部内侧通连。背部微驼,似男性长者形象。陶人通高55厘米,高度写实,这是目前所知第一尊、也是最大的一尊能够完整复原的红山文化晚期整身陶人,在中国同时期的史前考古材料中十分罕见。  二、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的功用  谈红山文化敖汉陶人的功用,首先要确立它

7、的性别,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证明,该陶人是一男性,这在过去所发表的考古资料中是没有的,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发现红山文化晚期的红山文化玉人及敖汉四家子草帽山石雕人均为男性,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神像皆为女性,2001年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尊3个裸替蹲坐相拥、手臂交叉相搂的陶塑也为女性,因此,在5300百年前,这位高度写实的长者在红山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他是这个社会的管理者吗?红山先民为何要制作一男性长者的塑像,他是红山文化中巫覡的化身吗?按以往历史学研究的经验和理论,新石器时代应属母系氏族社会,如是母系氏族社会,为何要供奉一男性长者?这为研究红山文化社会属性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