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

ID:11122186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_第1页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_第2页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_第3页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_第4页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河湟曲艺文化的时代审美特性李莱(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青海西宁810016)[摘要]河湟曲艺文化的内蕴是特定时代社会审美心理的展现。摒弃粗俗,追求文雅是河湟曲艺在各个时代的共同追求。17年的创作是昌明、和谐社会氛围在深层审美心理的折光。改革开放时期的曲本表现了时代积极向上的基调,既是时代政治,社会心理变化的产物,也是创作者为适应特定时代内容,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关键词]河湟曲艺时代特征审美心理河湟地区处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流贯其中,且与黄河相交汇,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区域,也是草原文化和农业文化

2、交融和互为补充之地。自西汉开始,随着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疆域的拓展,汉民族迁入河湟耕耘,河湟文化得以逐步发展。汉民族在带来先进耕耘技术,进行商贾贸易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曲艺演唱艺术,他们在辛勤劳作之余拿起乐器,边奏边唱,自娱自乐。并将这种艺术形式与河湟地区传统的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河湟曲艺。长期以来,河湟地区已经形成了汉、藏、回、土、蒙古、撒拉、东乡、保安等多种民族杂居的民族格局,民间文化异彩纷呈,民族特征明显。以平弦、越弦等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民间曲艺,是河湟地区民间文

3、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湟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河湟曲艺文化内容因时而作,反映出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民众的审美心理。一河湟曲艺在文本创作上形成一以贯之的传统,就是创作主体多数为普通农民。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之余,走村串户,饮酒品茶,如果遇到年节时令,婚丧育子等大事,则应时而乐,依礼而行。一年四季时令不同,风景各殊。生活的繁杂中蕴含着滋味,笑声中饱含着甜酸苦辣,不知不觉中送走匆匆岁月。虽然他们只是普通民众,但河湟地区却6因他们的存在而改变着平淡、单调、纯朴、机械的生活,虽然他们少了些风

4、雅、飘逸、闲散、清淡的韵味,但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朴实的审美文化风尚,这种审美特性当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与河湟地区的社会大时代背景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解放以来,河湟地区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皆有巨大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河湟地区经历了翻身的喜悦和改造的艰辛。文革中,河湟曲艺文化遭到严重冲击。1976年以后,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河湟曲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老艺术家们焕发青春,青年一代虚心学习,成为传承创新河湟曲艺文化的生力军。进入21世纪,河湟地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达

5、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些原来只靠自己灵巧的双手默默无闻地创造着物质文明的各族民众,一方面继承着传统的优良曲目,另一方面不断地创作出无愧于各个时代的精品。不同时代的内容和集体审美心理给不同时代的河湟曲艺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这就使河湟曲艺的内蕴成为特定时代的社会审美心理的凝结和聚焦。二平弦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位法中的“平弦”而得名。其曲调优美、典雅,曲词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堪称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与其他曲本相比,平弦继承保留了传统优秀曲

6、目的数量最多。如在80年代收集编印成的《青海民间曲艺选——湟中专集》、《湟源曲艺选集》、《河湟民间文学集》等出版物中,以我国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名著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平弦曲目有《五娘吃糠》、《沧州投朋》、《包公插花》、《子胥过江》、《孙膑上寿》、《桃园结义》、《拳打镇关西》、《伯牙抚琴》、《白蛇传》、《东吴招亲》、《三顾茅庐》、《董永葬父》等等,这些不分时代,久传不衰的曲目,深得青海各族人民的喜爱。其故事引人入胜,曲词文雅曲丽,音韵铿锵上口。由于演唱者对曲目的深刻理解和领会,并通过其生动的唱腔,优美的乐

7、调,把故事中的人与事,把自己的丰富情感,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听众,演唱者与听众之间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曲艺对于人的教育和娱乐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由演唱者与听者共同来完成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平弦“阳春白雪”的特性在普通群众,一般农民中也有其深厚的土壤。除平弦外,其他曲艺种类如越弦,道情、下弦、倒江水中6也有为数众多的传统折子,其内容健康、格调高雅、深受青海普通民众的欢迎。它是真正凝聚与聚焦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审美心理与风尚。摒弃粗俗,追求文雅正是河湟曲艺文化在任何时代都追求的一种基调。三《尚书》

8、中“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几乎人人皆知。自司马迁起,更把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名作看成作者抒发心声之所为,从孔子的《春秋》,屈原的《离骚》到韩非的《孤愤》乃自《诗》三百,均为“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心志,欣赏者则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而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升华。河湟曲艺的创作者们在自我娱乐、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言志”。新中国以来的河湟曲艺艺术是一种集体性的艺术,曲目中的主角,已不同传统曲目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