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

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

ID:11326846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1

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_第1页
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_第2页
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_第3页
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浅析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论文..【论文关键词】德育量化;实效性;负面影响;措施【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德育在量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浅谈如何采取其它补充措施促使德育量化更加有效地运用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之中。“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作为教育育人的重要基地,学校更是任重道远。为此..,学校应强调从一滴水看大海,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使用学生德育量化卡,根据本专业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平常的一言一行直接跟德

2、育挂钩。本文就针对德育量化的实效性进行粗浅的分析。一、德育量化实施的成效(一)使德育走向现实化——从神圣到平凡笔者认为,导致德育低效的一个原因,与我们长期以来坚持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及其模式有关。由经济学的原理我们知道,人们所追求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活利益相关。德育也不例外。无论是教育者或是被教育者,只有当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受教育者走向生活的工具,比如,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脱离生活现实,学生就会感到这种教育是额外的负担,没有必要,甚至有时还会造成厌烦和抵触情绪。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将德育

3、工作与其成才、就业挂钩,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这样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学生德育的建设。(二)使德育走向具体化——从理论到实践德育量化卡的实施,使得德育不再沦为机械而枯燥的教条,从文绉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休的实施条例,方案明确,实践性与可操性强。从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思想、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从生活上的小事来分析自己的道德状况,从成绩的高低来衡量自身的道德

4、水平,从而不断地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道德素质,而无须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且生硬难懂的理论纲要。(三)使德育走向主体化——从被动到主动实行德育量化卡,对学生个人德育时时有评分、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公布、月月有汇总材料与评比表彰,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个个争当先进的良好机制。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量化加减分,它可全面及时地反映了学生的表现,是鉴定学生行为的一面镜子,因此,德育量化成绩及每次班情公布成了班上学生课余饭后“照镜子、洗污点”自我教育的凭据,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断地发现缺点并改正错误,自觉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而且,德育量化的实施也成为衡量老师教育效果的一把尺子,及家长了解自己子女成

5、长的一个窗口,这也大大加强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督促,从而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是非能力,有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四)使德育衡量走向公平化——从主观到客观过去,品德综合分的评定常带有印象分的色彩,采用量化的管理模式,学生表现通过数据一目了然,避免了老师凭个人印象出现的偏差。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为德育工作找到了新的载体,有位学生这样说:“这德育分既是约束,又是激励,而且新学年可以重新开始计分,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平等的!”二、实施德育量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实施德育量化对创建一个安定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保护每位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每位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知书达

6、礼的一代新人,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新的措施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德育量化在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一)德育量化的物化功能是建立在德育内容流俗的基础上。用数字来量化课堂纪律、出勤的情况、参与班级活动的态度和次数……学生有挣不完的各种分数,也要时时的提心吊胆被扣分,如此“德育量化”难以真正反映出一个学校或班级的德育水平,而且往往会引诱、助长学生弄虚作假。为了加更多的分数才去做,没有加分就连理都不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事先问清是否有加分,这样会导致量化的结果走向庸俗化,德育效果被简单枯燥的数字左右,很难全面而科学的衡量。(二)德育情感难以产生。德育量化的过程中,给予

7、学生的同样是既定的规范,同样只需学生的“接受”。可以说,德育的量化是以“禁止”、“防堵”为立足点的,在此过程中,它注重的是外在的行为效果,而忽视了行为的动机意识和生命本身的内心需要,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或为学生提供明辨是非能力的情境和机会。固然,师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教学与被教学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这决不应该是师生之间惟一的关系。如果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只是威严的长官,仅是加减分的判笔,而在教师眼里,学生不过是顺从的臣民,分数的奴隶,那么,所谓的德育情感就很难产生。如果“我说你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