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

ID:11393551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_第1页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_第2页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_第3页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_第4页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2009年第29期(总第141期)现代企业文化MODERNENTERPRISECUIJTURENO.29,2009(CumulativetyNO.141)如何正确对待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世鑫(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当前团队精神成为各企业的核心,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组织,包括企业,不但要求有完美的个人,更要有完美的团队.文章分析了企业团队中的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如何对攀比心理进行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并相应地提出战略性建议.关键词:企业团队;攀比心理;公众承受

2、能力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9-0068-02对于企业团队中出现的互相攀LL,理,大惊小怪不必,听之任之不可,应当给予正确认识和引导.自古而今,攀比心理,人多有之.从大处说,中国古代多次农民起义都以"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昭告天下,掀起革命风暴,推动了改朝换代;近代资产阶级则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发动平民群众,共同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封建王朝数千年的统治,便是有力的证明.由此可见,人们的攀比心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化作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从小处说,对每

3、个具体的人而言,如果没有任何一点攀比心理,彻底安贫乐道,甘居人下,就会缺乏人往高处走的内在动力,那谓之傻.对一个企业来说,允许一定限度攀比心理的存在,同时又能实事求是灵活处理具体问题,则是加强互相监督和建立制衡机制的需要.所以又可以说,攀比心理,应当有之,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便是对攀比心理最典型的艺术概括.但是,以上我们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攀比心理也是一样,在一定条件下有积极作用,在另一种条件下则有消极作用.譬如一个企业,或任何一个别的什么单位,如果同事之间,或"同僚"之

4、间,或上下级之间,凡事都人人互相攀比,那就麻烦了,比工资,比待遇,比享受,比清闲,比芝麻换豆,寸步不让,比来比去的结果就可想而知,关系一定十分难处,事情一定十分难办,单位领导就会因此而陷入矛盾的旋涡,越想摆平而越发摆不平.物极必反,凡事就怕走极端,在这种条件下,攀比心理就起着一种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的消极作用,变成了破坏我们共同事业的腐蚀剂.事实上,对于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不平衡,恰恰需要用平静好而精.如: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唯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校,因而其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就要以铁道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为专业发

5、展方向,突出特点,减少竞争,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服务特定领域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服务特定的领域区域.要及时掌握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专业领域,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适当向周边辐射,扩大人才培养区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四)建设适宜的实训基地一是充分利用本科教育资源,理论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成果及实

6、验设备设施,在原来以实物为主的实训基地模式的基础上,考虑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因素,按照理论实做一体化的思路,建立具有本科院高职特色的校内各专业实训演练场.不求大而全,但求实效,满足本科院校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二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扩大合作范围,实现资源共享.不仅在实践教学场所上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在指导教师,技术服务和项目研究等方面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和共建,为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一68一(五)培养"三师型"教师所谓"三师型",是指具有

7、理论功底,能够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进行实践指导,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能将最新研究结果渗透于教学之中,进行必要的创新设计和科学技术指导.职业教育提倡培养"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但本科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强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外.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秉承本科院校科研的实力,要求教师同时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知识,技能和科研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因此,培养"三师型"教师是实现本科院校

8、举办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11宋六锁,杨红梅学生就业,2006,(12).[2]刘福军,成文章出版社.2007.参考文献高职人才的培养标准与模式叽.中国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科学作者简介:朱宝春(1968一),女,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夏杰(1963一),男,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