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

ID:11723896

大小:721.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1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七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7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清单]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①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表现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④改革开放后影响因素: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整体把握3.居室建筑变化2.饮食文化变化线索归纳1.物质生活的演变(1)服饰——断发易服,出现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等,多元、新旧并存;(2)饮食——西式餐饮在大城市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3)居住——通商口岸西式住宅不断增加。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等。①婚俗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4.社会习俗的变革主要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②丧礼:新中国成立后

3、,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③其它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2.社会风俗的演变(1)妇女解放——民国政府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2)婚丧礼仪——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4)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特别强调 社会生活变迁中应关注的问题(1)四个时间关键: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2)变迁原因:“欧风美雨”的影响;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4、;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3)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4)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运用

5、史观整合:运用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整合西方文明在与中国衣、食、住、行、习俗等各方面碰撞融合中的变迁。深化理解社会史的研究领域社会史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③公共交通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6、。概况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1.交通工具的更新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事件。⑥飞机a.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航空网。b.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c.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

7、92亿人次。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研自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知识图解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深层点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1)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2)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3)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4)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发展原因:

8、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1.大众报业的发展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国人办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