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

ID:11735563

大小:3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3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_第1页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_第2页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_第3页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_第4页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洮岷花儿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一种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以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民歌的独有特色传达着西北高原汉、回、藏、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的心声。自从1940年张亚雄的《花儿集》出版以来,人们便习惯于以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来冠称花儿的分类。河州花儿又称河湟花儿,在青海叫青海花儿,或者叫青海少年,在宁夏叫宁夏花儿,在新疆亦叫河州花儿,或叫天山花儿;洮岷花儿以洮河和岷山而得名,又叫莲花山花儿和二郎山花儿。在本论文中,笔者拟从洮岷花儿的形成、类型、格式、风格等方面着手研究,并进而探求其社会文化功能。一   洮岷花儿是西北花儿的先声,[1]

2、主要流传在甘肃境内的临潭(古洮州)、卓尼、舟曲、迭部、岷县(古岷州)、宕昌、武都、文县、康县、康乐、临洮、渭源等地区。民间按照地理、方言、民俗、音乐及演唱形式,又将其分南、北两路花儿。南路以岷县的二郎山为中心,主要是岷县、宕昌、武都等地区;北路是莲花山周围的康乐、临洮、临潭、卓尼、渭源等县。南路派花儿研究者称其为“啊欧怜儿”,因为歌手总是以一声高亢悠长的“啊欧怜儿”起唱。又有研究者冠以“扎刀令”之名,言其曲调起音突兀上扬,高亢粗犷,好似尖刀刺人发出的尖叫声。[2]其实这是对此派花儿的蔑称,因为在当地人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文化人所说的“令”的概念,他们只是用“怜儿”指代自己所爱的人,就像现在

3、有时候用“尕心疼”、“娃的阿姨”、“远路想”、“投心病”、“小冤家”、“尕妹妹我的人”等替代“怜儿”一样,在这里“怜儿”与《子夜歌》中的“怜”意相同,都含有“我的爱”的意思。[3]南路派花儿曲调悠扬绵长,慷慨激越,火辣辣、热腾腾,如山风野火,撩人情怀,具有比较原始的性征,表现了花儿的原始风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北路派花儿“莲花怜儿”(又叫“啊花儿”、“两怜儿”),是由南路花儿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和当地的民俗民情的交融互化,它听起来比南路花儿悦耳动听,演唱时,由“唱把式”领唱,众歌手搭和音,旋律优美,气氛热烈。洮岷花儿的基本句式是七言句。歌手演唱时,往往根据其时其境即兴在一

4、个句子中参入更多的言词,有时可使一个句子达到十言以上,有人就记录有十五言的句子,但是排除修饰、衬托等衍生成分之后,其主干句仍然是七言。在洮岷花儿中仅仅是表达语气的虚字,也占有一言位置,属句式结构的固有成分。洮岷花儿的基本段式是三句段和四句段,也就是说,每首花儿由三句或四句组成,尤以三句段多见。有些具有叙事性的整花儿如《十二月牡丹》、《九九歌》等,往往是由多个三句或四句段组成,而每个三句或四句段又可单独成章。根据花儿的长短和所唱内容及形式,洮岷花儿又分为散花儿、整花儿、本子花儿和盘花儿。散花儿是指那些短小零散的即兴编唱的花儿,整花儿是指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的叙事花儿,如《老虎赶洮牛》、《十二

5、月牡丹套古人》、《九九节气歌》、《十朵莲花》、《十二莲台》等,本子花儿是指根据戏剧故事、小说传记、民间传说改编的花儿,如《三国》、《西游记》、《平贵征东》、《说岳》、《辕门斩子》、《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而盘花儿是指一种猜谜花儿,这类花儿一问一答,从天文地理到生产生活,从自然风物到衣食住行,内容十分广泛,无所不唱,具有很强的智力性和趣味性,对歌手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要求很高,一般歌手很难做到。   洮岷花儿的歌场,主要是劳动场所。在耕田、锄禾、放牧、采樵、麦收等劳动场合,从初春到深秋,几乎一年四季都会听到绵长悠远、此唱彼和、远近相闻的花儿声。1938年5月,王树

6、民偕顾颉刚来岷县考察,在岷县城北20公里的唐家川村,见到农妇们在田间唱花儿的场景:“除草农妇,曼声作歌,缓辔徐行,意味适然。”(《陇游日记》)这便是原生态,此种景象,至今犹存。不论是岷县、宕昌还是临潭县的农村,每当农历四五月份的锄拔季节,少女少妇在劳作中或劳动间隙仍以歌声表达心声。其次是大大小小的花儿会。这种花儿会遍布于花儿流行区的各个县区,其中以岷县“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和康乐县“六月六”的莲花山(原属临潭县)花儿会最具代表性。仅在岷县境内,每年五、六月份的花儿会就多达20处以上。农民群众参与花儿会的热情超乎他人想象,二郎山花儿会的与会人群每年都在10万以上,有首花儿称“五月十七二郎

7、山,拖儿带女浪两天。”莲花山亦有花儿称“娃娃不领门不看,一年一趟莲花山。”这两大花儿会不仅凸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表明了花儿这种民间歌谣的深厚根基。岷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民歌采访基地”,都得益于“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还有一种就是三五人相约的“小唱”形式。这种小唱形式不仅出现在家庭,也出现在佛庙和花儿会场。这种小唱的参与者多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有时,是偷闲相聚,互唱“心病”,情词切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