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

ID:11905215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4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_第1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_第2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_第3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思考“69圣战”——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偶像崇拜现象2010年05月30日上海世博会SuperJunior出席,一位执行任务的武警战士告诉记者,像这样“疯狂”的场面在世博开园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因为韩国方面当初说给5000张票,在贴吧耸动大量粉丝去世博,结果到了以后只发几百张票,导致粉丝们暴力行动。出现了打骂武警和志愿者的现象,关键是,他们有人朝武警吐口水,更有甚者脱了自己的衣服说武警非礼。这次事件造成了人员伤亡,虽然很快封锁了消息,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在网络传开。 有偶像就有崇拜者,即现在经常讲的粉丝(fans)。因此追星现象一直存在着,为何现在追星现象

2、被抬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从娱乐版的小豆腐块变成社会版的头条呢?    我个人认为偶像崇拜并不是完全的有如媒体、大众所说的不可取。相反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崇拜的人,无论是娱乐明星还是历史人物或是自己身边优秀的人。偶像崇拜让我们有所依托,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崇拜的人是我们想要学习和成为的人。即寻找“理想自我”的替代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是一种特殊群体中的正常现象

3、。但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只是青少年特定心理阶段的产物,他们对心目中偶像的崇拜认知与行为从长期而言是不稳定的。   追星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追呢,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1.寻找“理想自我”的替代人。   青少年阶段是自我认同的时期,总想知道“我是什么人”和“我将向何处去”。许多人不再满足于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教诲和知识,开始独立地思考和生活,他们渴望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事。并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角色,开始对丰富、快乐的生活充满憧憬。但是理想离现实的距离又是如此的遥远,繁重的作业、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教使得他们对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感到不满意。   他们急

4、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这时明星出现在视野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靓丽的外表、个性化的服饰、潇洒的身姿、代表都市潮流的歌舞……都能成为青少年所喜爱和艳羡的东西。正是通过崇拜偶像,来弥补自己个性或生活上的缺陷,并通过偶像来构建或完善自己的梦想。这种渴求使他们保持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

5、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2.“羊群效应”。   偶像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同龄群体的压力和影响。偶像崇拜可以成为很多中学生业余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也就是他们之间最共同的语言之一。在这个独特的圈子里,青少年们与同龄人一起交流、欣赏和评价自己的偶像,使对此一无所知的成人无法加入。并且,成人越是反对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越发感

6、到这样做有价值。3.紧张生活的“调味品”。    沉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使学生们感受到沉重的负荷。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并没有给中学生提供相应完备的、适合于他们的娱乐活动。在课余的闲暇时间里,追星成为一种在业余生活中和精神上放松自己的有效途径。追星,使竞争的压力减缓,可以暂时卸去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家一起放声大笑。尽情呼喊,可以毫无拘束地喜怒哀乐,在追星时没有优劣之感。与其说他们在追星,不如说是在寻找压力的宣泄。青少年偶像行为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或暂时性)。从性质上讲,更多地表现为心

7、理行为,而不是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从青少年偶像行为消极的外部表现,从偶像行为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及其个性发展的相关性出发,把偶像行为看作一种“纯”品德行为,往往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但是,如果我们把青少年偶像行为放到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背景上来加以分析,就可以从深层次上把握偶像行为的性质和特点,就比较容易看到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反应行为。心理学研究对青少年期有着种种解释和具体描述。诸如“动荡不安”、“充满矛盾”等等。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