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

ID:12288685

大小:4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6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_第1页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_第2页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_第3页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_第4页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命名特点摘要: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同时,地名本身也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一种信息载体。本文以普洱地名中傣语地名为研究对象,对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关键词:普洱地名;傣族地名;命名特点;分析地名是指代大小地域的一种语言符号,属于语言中的专有名词,它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而且也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云南普洱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普洱市辖一区九县,分别包括思茅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

2、拉祜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除思茅区外,其余九个县都是民族自治县。普洱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杂居民族的语言在历史时期对普洱地名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对普洱一区九县的地名的研究统计中发现,普洱地名除了以汉语命名外,还有用傣语、拉祜语、佤语、哈尼语、彝语等5种主要的民族语命名,这些多样性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不仅呈现出了普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体现了普洱地名特有的民族性。在对普洱地名的研究统计中发现,除汉语外,傣语在普洱地名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对普洱市地名的统计中发现,在普洱市4776个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其

3、中傣语地名命名有3221个,占少数民族语命名的67%,充分体现了傣族文化在普洱历史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傣语地名在普洱地名中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地名命名体现民族的居住环境(一)以“水”和“田”命名的地名较多在傣族的历史上,由于战乱频繁、自然灾害的出现,傣族为找寻更富饶、更肥沃的土地而引发过频繁的迁徙。为了找寻具有丰富水源的土地,傣族的迁徙活动往往都沿着大江大河而进行,这是傣族历史上迁徙的一个重要特征。傣族谚语说,“没有一条河流,你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就不能建一个村寨。”当傣族建立一个新的村寨时,傣族选中的最理想的居住地就是背靠群山,前临一片平坦土地或

4、山脚的地方。这样,清水能够从山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村寨附近平坦肥沃的土地对于稻田耕作是相当适宜的,从河里获得灌溉用水也十分便利。“背靠青山、面对平坝”是傣族人建村寨的最佳选择,背靠青山可以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水资源,面对平坝则易于水稻的耕作。傣族对居住的选择体现在对地名的命名中,便是与“水”与“田”的命名较多。1、与“水”有关的命名在傣语中,与水有关系的词多用“南(水)”、“蚌(泉)”,“回(箐)”、“糯(水潭)”等。在普洱地名命名统计中,傣语中与“水”有关的地名有383个,占傣语地名的12.9%,如:南蚌:南,水;蚌,泉;南蚌,意为泉水,村边箐中有股水流出名。南汉,南,

5、水;汉,隔,南汉,意为隔河寨,村子南北两面有河,故名。曼蚌,曼,村;蚌,泉水,村边有股泉水,故名。回亮,回,箐;亮,红,意为红土箐边的村。2、与“田”有关的命名在傣语中,大多用“那”来代表“田”。傣语中与“田“有关的地名有215个,占傣语地名的6.7%,如:那回,那,田;回,箐。那回,意为箐边有田的村。芒那,那,田;芒,村。芒那,意为田边的村。那庄,那,田;庄,顶端。那庄,即田头的意思。那嫩,那,田;嫩,坡。那嫩,指山坡田。(二)体现与“象”的密切关系“唐人樊绰所撰《蛮书》卷四《名类》记载:‘茫蛮部落并是开南种也……从永昌城南,先过唐封(今凤庆)。以至凤兰苴(今临沧),

6、以次茫天连,以次茫吐薅……皆其类也。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青衣布夸……妇人披五色娑罗笼,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仍烧其粪’。又说‘开南以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开南即唐南诏设置的开南节度,辖今普洱市,其治所在开南城即今景东县。茫天连即今孟连,茫吐薅即今孟连县的勐阿。”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孔雀象征着吉祥如意,大象象征五谷丰收,尤其是大象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自古就有养象的历史。“古代傣族养象力役或乘象出行、出战的习俗至600年前的史料中仍有记载。明朝三征麓川(今德宏大部地区)时便遭遇了思伦发叛军的‘象战,’据明太祖洪武《实录》记:二十一年(公

7、元1388年)三月,‘时思伦发悉举其众号三十万,象百余只……以万人驱象三十余只逆战,其酋长跨巨象直前……其酋长、把事、昭纲之属皆乘象,象皆披甲,背负战楼若栏木盾,悬竹筒于两旁,置短槊其中,以备击刺。阵既交,群象冲突而前,我军击之,矢石俱发,声震山谷,象皆股栗而奔,思伦发……大败。’云南省博物馆藏有一幅清代时反映傣族生活风俗习惯的绘画作品——《乘象图》,说明傣族乘象的习俗至清代仍有保存。”在傣族所塑造的大象的形象都具有灵性,是、平安、富裕的象征,是傣族象崇拜的形象化显现。在普洱的地名中,傣族命名的地名中多处可以见到很多与象有关系,在傣语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