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

ID:12294886

大小:17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6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1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2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3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4页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模拟试题(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绝密★启用前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语文(新课标)命题人:魏睿智审核: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2、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是追求美好的,它所有的发展,都是向着“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和谐”而来的。所以,我认为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求。像这样公平、和谐相处,达到全人类的美好和谐,没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定出一个共同规范,是很难达到的。我们的先贤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他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和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汉字来分析一下。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

3、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如果把“仁”这个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而这个“仁”就是爱。其次是“德”。“德”字,右半边除了心,写全应当是“直”,所以古人常说“直心为德”。“直”就是正直,正直向上即为“德”。“德”要求很高,加个“心”字,是说明思想,加个“彳”,是说明行动,那就是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要求正直向上,这就是“德”的含义。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人们怎么样才能达

4、到“仁”和“德”,走到规范的制度当中呢?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化”。“化”字很了不起,篆书的“化”字,无论怎么看都是两个人,一个倒着,一个正着。这样一来,这个字就倒不了了,怎么看都是正着。这个“化”,反和正都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化和、化解,想办法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成立。这应当是走向美好境界的一种渠道,有许多事情,只要一“化”,就能解决。-12-我们一直在利用并遵循“化”这个规律,或者说这个原则。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首先因为它是全人类的追求,它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的、追求美好的愿望;其次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化和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

5、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的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打抢抢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不如一个“化”字,通过一个“化”字,可以化解、化和、转化,很协调地往前走。我们“化”过来的东西很多很多,靠着“化”,我们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有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两个事物,或者不同的许多事物很协调、很和谐地相融,比如各种乐器,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很好听的旋律,但它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各自失去了自己。我们的思想

6、和行动,要尚仁德,尊礼法,要通过“化”的办法,最终达到“和”的境界。(摘编自欧阳中石《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1.下列关于“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篆书的“化”字怎么看都是一个倒着、一个正着的两个人,怎么看都是正着,反和正都可以。它意味着在各种情况下想办法都可以化解、化和。B.要使人们达到“仁”和“德”,走到“礼”“法”等规范的制度当中,“化”是最好的一种办法。C.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只要利用并遵循“化”的规律,问题就能解决,就能走向美好境界。D.中国形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与我们“化”过来很多很多东西是密切相连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

7、意思的一项是A.“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仁”就是爱。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B.不管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如果我们都做到了正直向上,那么我们的言行就符合了中华文化“德”的要求。C.碰撞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在于协调,抢是没有好结果的。D.好听的旋律是由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构成的,各种乐器在旋律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并没有失去自己。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仁、德、礼、法、化、和”这六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