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

ID:12496435

大小:2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7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上郑人买履课堂实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郑人买履》课堂实录初一语文组   王文燕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许多了不起的思想家,他们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比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在当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人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很吸引人,这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韩非子的一则寓言《郑人买履》,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相信大家已经认真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就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韩非子生1: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

2、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生2: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 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师:不错,关于韩非子,大家还可以多去查一些资料来了解。师:我们在小学时已经学过了这则寓言,那么,你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与小学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生3:我发现小学里学过的课文是用现代文写的,而这篇课文是文言文写的

3、,不太看得懂。师:回答得很好,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正式的书面语,它典雅、简洁,但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我们理解上就有了一些难度,需要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掌握重要字词句的含义,为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师:既然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让我们看看你的朗读水平如何。我请两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及语气语调。生4(朗读)师:他朗读得怎么样?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生5:他读的时候语速有点快了,没有读出故事情节来,我们大家听得也不太清楚。不过,他读得很认真,也没有读错。师:是的,读准确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说明他的预习还是比较充分的。下面老师来把课文朗读一篇,

4、请大家认真听,揣摩如何能更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师:(朗读)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读。生6朗读。生7评价:我觉得他读得很好,读出了语气,特别是最后一句的反问语气。师:的确,这位同学的朗读水平很不错,说明已经初步理解了文句的大意,下面我们全班同学来朗读一遍,感受这则寓言的故事大意。生:(齐读)师:    经过预习和多次的朗读,相信大家对故事的内容有所了解了,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则寓言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一位同学简述故事大意生8简述故事师:对,故事很简单,这位同学能抓住重点来说了,不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翻译理解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应注意字字落实,理解重要的字词句和一些特殊的用法

5、,仅仅说出大意是不够的,下面就请大家参考工具书认真阅读原文,翻译文章,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学生思考准备五分钟)师:请同学向大家提问,找出你认为重要的或者难理解的字词句考考大家。同学提问生9:“至之市”的“之”是什么意思?生10: “乃”字怎样理解?生11:“吾忘持度。”的“度”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生12:反归取之和及反,的反怎么理解?生13:市“罢”的“罢”是什么意思?,生14:“遂不得履”中的“遂”怎么念?为什么“毛遂自荐”这个成语中的遂要念第四声?师补充:人曰:“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怎样理解呢?“何不试之以足”还可以怎么说呢?师:“宁信度,无自信也。”中的“宁”怎么读?(

6、教师随机补充,师生归纳):今天我们了解了以下这些字的意思和用法,大家应该好好积累:之、度、坐、反、宁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进行总结性翻译全文生15(翻译)生16:(评价)他能把重要的词语句子翻译出来,也很正确。师:意思大家都懂了,那么老师问大家几个问题你学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受呢?(同学自由谈)生17:我觉得这个郑人很愚蠢。生18:我觉得他做事太死板了,明明有自己的脚还要回去拿尺码。师:那么这个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他的思维方法到底错在哪里?生19:因为他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师:作者讲这个故事时,对郑人持什么态度?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作者为

7、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生20:作者是讽刺这个人的态度。从最后第二句可以看出来,他用了反问语气。生21:作者要讽刺那种做事死脑筋,不知变通的人。师: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的确,这个郑人是很愚蠢的,这样买不到鞋谁都看得出来,那么我们现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个故事对我们现在又有什么用呢?生22:现在生活中,表面看起来没有这么笨的,但是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很固执,很死板,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很多的。生23:这个故事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灵活,要知道根据实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