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ID:12637352

大小:2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8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_第1页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_第2页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_第3页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

2、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

3、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

4、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

5、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1、唐长安城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于唐,所以通常称为隋唐长安城。长安城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结束了数百年南北朝分裂、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后,在原汉长安城东南新建了规模空前的都城。先筑城墙,修排水系统,开辟道路,划分坊里、建宫殿,然后逐步在坊里中兴建宅第,经过几次大规模的修建,长安城总人口达到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

6、则。唐长安城的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朱雀大街两侧各有54个坊里,每个坊里四周设置坊墙。坊里实行严格管制,坊门朝开夕闭。东西西处市肆内的道路呈井字形,道路宽度一般为14-16米,街上密集布置着店铺,也是日出开、日暮闭。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从1267到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命名为元大都。元大都继承和发展了国中古代都城的传统形制,是继唐长安城之后中国古代都城的又一典范,并经明清两代的继承发展成为至今留存的北京城。元大都城市格局的主要特点是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布局。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宫城,各有城墙围合,皇城位于内城的南部中央,宫城位于皇城的东部,并在元大都的中轴线上。

7、皇城东西分别设有太庙和社稷,商市集中于城北,体现了“左祖右社”和“面朝后市”的典型格局。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北京城并未遭战乱毁坏,保存了元大都的城市形制。明北京城的内城范围在北部收缩了2.5公里和在南部扩展了0.5公里,使中轴线更为突出,从外城南侧的永定门到内城北侧的钟鼓楼长达8公里,沿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广场和宫殿,突出庄严雄伟的气势,显示封建帝王的至高无上。皇城前东西两侧各建太庙和社稷,又在城外设置了天、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