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ID:12765365

大小:221.50 KB

页数:61页

时间:2018-07-18

上传者:jjuclb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_第1页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_第2页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_第3页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_第4页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姓名:刘胜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伦理学指导教师:刘琼豪2007><60401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年级:2003级专业:伦理学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导师:刘琼豪副教授研究生:刘胜良中文摘要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构筑一直是战略管理学的中心内容。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惟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可竞争市场上为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竞争对手,并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有暂时的竞争优势,也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出现了产业结构学派、资源理论学派、核心竞争力等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是核心竞争力理论,学者们普遍认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但这些理论都是在企业的位势、能力、资源、制度层面提出的,而没有从企业中更深层次的因素去寻找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当人们目睹全球化带来的规则压力和信用竞争日趋严峻的时候,当人们感受到企业化时代里企业所需要承受的道德责任空前重大的时候,当人们意识到企业伦理环境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不断增强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最根本就是要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姓名:刘胜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伦理学指导教师:刘琼豪2007><60401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年级:2003级专业:伦理学研究方向:经济伦理导师:刘琼豪副教授研究生:刘胜良中文摘要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构筑一直是战略管理学的中心内容。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惟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可竞争市场上为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竞争对手,并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有暂时的竞争优势,也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出现了产业结构学派、资源理论学派、核心竞争力等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是核心竞争力理论,学者们普遍认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但这些理论都是在企业的位势、能力、资源、制度层面提出的,而没有从企业中更深层次的因素去寻找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当人们目睹全球化带来的规则压力和信用竞争日趋严峻的时候,当人们感受到企业化时代里企业所需要承受的道德责任空前重大的时候,当人们意识到企业伦理环境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不断增强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最根本就是要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伦理。据美国兰德公司的调查,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等著名公司丑闻不断、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公司的责任意识崩溃、企业伦理泯灭,以致贪婪和欺诈盛行,诚信荡然无存。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自然谈不上真正的长寿企业。因此,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在锤炼竞争之术的同时,更注重探究企业竞争之道——企业伦理的培育。本文从伦理的视角,吸收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探讨了企业伦理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对指导我国企业的经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企业的伦理二重性着手,揭示了企业关系是经济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统一,企业的伦理目标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目标的实现。然后通过分析企业伦理对外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高效率的制度力和优秀的文化力的作用,得出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结论。第二部分阐释了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伦理优势主要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双赢,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塑造企业信誉,化解企业危机而赢得长远的发展空间,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I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企业伦理失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出了加强伦理建设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策略。通过弘扬义利并重的企业目标、树立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顾客至上的营销战略、强化伦理领导的管理体制、推行竞合双赢的竞争模式、培育开拓创新的企业意识和进行不懈的伦理教育从而构筑一个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取得一种长远的、主动的、致胜的、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最后针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特点,应建构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外部条件:一是要营造合乎伦理道德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制定竞争伦理的共同游戏规则。关键词:企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伦理优势企业伦理伦理??????II????TheStudyonthe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BasedontheEthicalAngleAbstractThesourceandthebuildin gof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havebeenthecenterofstrategymanagement.Especiallywiththeeconomicglobalizationdevelopingfaster,themarketeconomyimprovesgraduallyandthecompetitionofbusinessisbecomingsternincreasingly.Inordertoexistanddevelop,theenterprisemustcultivateitsowncompetitiveadvantagepetitiveadvantageisakindofstatethatincertainperiodenterprisedoesbetterthanhisrivalwhenitprovidescertainvaluableproductionsandserviceforcustomersinthecompetitivemarket,creatingmarketpredominantpowertoobtainexcessiveprofits.Asforanenterprise,ithastemporarycompetitiveadvantageorpersistentcompetitiveadvantage.Solongasitestablishesthepersistentcompetitiveadvantage,itcankeeponwinninginthecompetition.Sincethe19<60s,the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hasbeenstudiedandsummarizedbymanyscholars.Alotoftheoriesappear,suchastheindustrialstructureschool,theresourcetheoryschool,thecorecompetencetheory,etc.Amongthemthemostrepresentativeandinfluentialstandpointisthecorecompetencetheory.Manyscholarsallagreethatthecorecompetenceisthesourceofthe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Butthesetheorieswereputforwardfromthepower,ability,resources,systemaspectsoftheenterprises,buttheydonotlookforthecorecompetencefromenterprisefactorsdeeply.Whenpeoplewitnesstherulepressurefromglobalizationandsterncreditcompetition,whenpeoplefeelthataenterprisetakesgreatmoralresponsibilityinthebusinesseraandwhenpeopleareawareoftheimportanceofethicalenvironmentfortheenterprise’spersistentdevelopment,wecanaffirmthatthebasicmethodistocultivatethecoreofenterprisecompetitivepower,businessethics.AccordingtotheinvestigationoftheAmericanRANDCorporation,scandalsabouttheworldfamouscompaniessuchasEnron、Andersen、theWorldCommunicationCompanyarealwaysbeingheard.Thebasiccauseoftheircollapseisthecollapseoftheirresponsibility,thevanishingoftheirbusine ssethics.Asaresult,greedandcheatarepopularandhonestydisppears.Atpresent,manycompaniesdonotformcriticalfactorsoftheirowncorecompetence,sotheyarenotreallongevitycompanies.Therefore,torealizetheenterprisepersistentdevelopmentandincreasetheenterprise’scompetitivepower,wemusttraincompetitiveskillsandatthesametimestudythewayofenterprisecompetition,thecultivatingofbusinessethics.Thethesisisfromtheethicalangleandabsorbsthefruitofmanagementandeconomics,IIIstudyingtherelationbetweenbusinessethicsandcompetitiveadvantage.Ithasimportantrealisticmeaningtoguideourenterprise’smanagement.Thethesisisdividedintothreeparts.InPartOne,theauthorannouncesthattheenterprise’srelationistheunityofeconomicrelationandethicalrelationandthatbusinessethicalgoalsaffecttherealizationofbusinesseconomicgoals.Theauthoranalyzesthatthebusinessethicseffectsontheoutwardcorecompetenceasskills、market、systemandculture.Andthentheauthordrawsaconclusionthatbusinessethicsisthekeyofenterprisecorecompetence.InPartTwo,theauthorexplainsthereasonwhyethical advantageturnsintocompetitiveadvantage.Ethicaladvantagecanleadtotwowinnings,dropdownthecostofenterprise,realizetheenterprisescaleeconomy,shapetheenterprisecredit,getridofenterprisecrisestogetalongdevelopingspaceandgetpersistentcompetitiveadvantagebyincreasingtheenterprisehumanresources.InPartThree,theauthoranalyzestheeffectofourcountrybusinessethicslosingrulesonthe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andputsforwardtheconcretestrategiesofbuildingthe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Bydevelopingtheenterprisegoalsofmoralityandinterest,settinguphighenterprisevalue,persistinghumanmanagementideas,implementingbusinessstrategycustomersfirst,strengtheningthemanagementsystemofethicsleading,carryingouttwowinningcompetitivemodels,cultivatingcreativesenseandkeepingonethicseducation,webuilda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modelbasedontheethicalanglesoastogetfarsighted,active,winningandpersistentcompetitiveadvantage.Finally,aimingatcharacteristicsofourcountryinthetransformation,weshouldbuildtheexternalconditionsoftheethicaladvantageturningintocompetitiveadvantage.Foronething,weshouldformsuitableethicalcompetitiveenvironment.Foranotherweshouldmakethecommongameruleofcompetitiveethics.Keywords:enterprisecompetitiveadvantage;competitiveadvantage;ethicaladvantage;businessethics;ethicsIV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42???? 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导言(一)问题的提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构筑一直是战略管理学的中心内容。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惟有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可竞争市场上为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竞争对手,并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状态。对于企业来说,有暂时的竞争优势,也有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上世纪<60年代起,许多学者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出现了产业结构学派、资源理论学派、核心竞争力等理论。结构学派理论侧重于从企业外部产业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产业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主要作用,然而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比产业之间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统计资料显示,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利润分散程度是产业之间的3-5倍。)因此,“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1]资源学派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侧重于从企业资源及其差异性出发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或高额利润的源泉,即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上,土地、设备等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在竞争优势与大多数资源之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目前,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是核心竞争力理论,学者们普遍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这些理论都是在企业的位势、能力、资源、制度层面提出的,而没有从企业中更深层次的因素去寻找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当人们目睹全球化带来的规则压力和信用竞争日趋严峻的时候,当人们感受到企业化时代里企业所需要承受的道德责任空前重大的时候,当人们意识到企业伦理环境于企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不断增强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最根本就是要培育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企业伦理。据美国兰德公司的调查,安然、安达信、世界通信等著名公司丑闻不断、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公司的责任意识崩溃、企业伦理泯灭,以致贪婪和欺诈盛行,诚信荡然无存。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自然谈不上真正的长寿企业。因此,为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在锤炼竞争之术的同时,更注重探究企业竞争之道——企业伦理的培育。(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企业伦理道德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中外学者已有所涉猎。从西方的研究来看,R·爱德华·弗里曼(R.EdwardFreeman)和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DanielR.Gilbert,Jr.)在1995年版的《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管理理论的五1个重点领域,其中包括企业伦理。R.爱德华·弗里曼和小丹尼尔·R.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追求伦理》一书中指出:“追求卓越实质上就是追求伦理。”威廉·H.肖(WilliamH.Shaw)和文森特·巴里(VincentBarry)认为:“企业通过竞争焕发活力,依靠伦理而得以生存。”[2]卡米歇(Carmichael)和朱曼德(Drummond)甚至提出了“道德边际”(EthicsEdge)概念,认为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有必要保证自己的道德标准高于竞争对手,产生道德边际利益。詹姆斯·科林斯(JameesCollins)和吉里·波拉斯(JerryPorras)在《企业不败》中,介绍了一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真正出类拔萃的公司,并为这些公司的起步、发展和今天的情况进行了深度分析,其核心内容就是这些公司都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信守和使命,都注重坚持利润不是最重要的生产经营道德的信条。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从盈利能力的角度解释了企业的成败,他认为产业竞争的五种相互作用,会反应在产业或企业的盈利能力上,企业战略是否成功也主要通过利润大小来判断。但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取决于它在一系列价值中如何进行价值选择,共有价值观——诚信的理念才是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中,陈荣耀教授认为企业伦理是构成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力与管理体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方面,价值观为核心要素,它决定企业的态度、行为和规范;同时,合理的激励机制,有效的人事氛围,都使企业形成具有凝聚效应的竞争力。”[3]周祖城教授认为,卓越伦理以其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成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4]欧阳润平博士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创新,资本之类的东西,而是人的思想观念中的一套价值体系,即企业的伦理理念系统。”[5]刘光明博士甚至认为,“企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第一核心竞争力”,[<6]“诚信也是核心竞争力”[7]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伦理道德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但未能对当前的企业竞争提供有效的建设途径,因此学者们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三)文章的框架尽管这些学者提出并论证了他们的观点,但作为比较系统地论述企业伦理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的论著还很少,因此我们在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以使企业真正意识到伦理道德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自觉地把伦理道德融入到自身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当中,使企业真正实现“名利双收”。本文分成三个部分来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从企业的伦理二重性着手,揭示了企业关系是经济关系与伦理关系的统一,企业的伦理目标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目标的实现。然后通过分析企业伦理对外显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高效率的制度力和优秀的文化力的作用,得出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结论。第二部分阐释了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伦理优势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双赢,降低企业成本,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塑造企业信誉,化解企业危机而赢得长远的发展空间,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企业伦理失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提出了加强伦理建设构筑2 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策略。通过弘扬义利并重的企业目标、树立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顾客至上的营销战略、强化伦理领导的管理体制、推行竞合双赢的竞争模式、培育开拓创新的企业意识和进行不懈的伦理教育从而构筑一个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取得一种长远的、主动的、致胜的、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最后针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特点,应构建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外部条件:一是要营造合乎伦理道德的竞争环境,二是要制定竞争伦理的共同游戏规则。一伦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企业相互关系中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何谓竞争?庄子在《庄子·矛盾论》中认为,竞争是“有竞有争”(郭象注曰“并逐曰竞,对辨曰争),即相互争胜。竞争可以将不适应市场的企业无情地淘汰出局。因此,很多人认为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你死我活的对抗,在竞争中是无任何伦理道德可言的,所谓“商场如战场”。事实上,在竞争中讲伦理道德,不但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反,从长远来看,一个注重伦理道德建设的企业,能够为自身带来竞争上的利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老子曾提出“德者,得也”的精辟论断,说明“德”与“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一)企业的伦理性伦理道德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各种关系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因素。但是长期以来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人们只承认和执着于企业的经济性,普遍认为企业的意义在于赚取利润,而否定企业与伦理的相容性。许多人认为,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组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人”。如果是为了区别企业与政府和其他组织的经济特点,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那就是相当片面的。1、企业关系是经济关系和伦理关系的统一利益关系是企业经济关系的基础。企业是由一个外部协作和内部协作构成的利益关系主体。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或股东、经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生成于企业作为一个协作体的产生过程之中。根据马克思、科斯和阿尔钦的企业理论,企业产生的原始动力是为了通过协作节约生产成本或交易成本,通过“队(teams)生产” 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个体无法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参与协作的各方都能够获得独立生产所不能得到的利益,实现每个企业成员以自己所富有的资源投入获取自己所缺少的资源收益(以有换无),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以小换大)的愿望。企业外部的利益关系包括企业与国家(包括社区和公共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在企业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中,企业是社会资源的消费者,企业需要不断地从国家获得社会资源的消费利益;在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中,企业是消费品的创造者和供应者,企业必须不断地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或服务,不断地在“为他”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利益;在企业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中,企业既是消费者又是供应者,企业必须不仅要从相关3 企业那里获得资源利益,还需要不断地从其他企业那里获得行业利益。由各种利益主体集合而成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地作出利益选择,而任何一种企业利益的选择都具有伦理性。首先,企业总是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来选择如何获取利益,如何分配合作的利益。在获取利益时是选择利己不损人、利人也利己,还是损人利己;在分配内部合作利益时是按业绩分配还是按亲疏按资历分配,在分配外部合作利益时是按资源效率和法律行规分配还是按非经济特权分配,都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反映。其次,企业总是依据一定的伦理原则来协调各类利益冲突,化解各类利益冲突。从整体上说,每个企业遵循的伦理观念是不一样的。这便是企业伦理道德状况差异客观存在的原因。契约关系是企业利益关系的法律形式。企业的利益关系决定了相关的利益行为者必须实现各种各样的交易,才能实现利益的互置和转换。交易的双方为了保证自己的投入不会被对方毫无回报的使用掉,需要通过契约的方式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利,以确保人们的共同利益能够实现。企业契约关系是企业利益关系的具体体现,既包括内部各种契约关系,也包括外部各种契约关系。企业的契约关系是法权关系的一种。如同所有的法权关系一样,其建立的基础或前提必定有伦理的保证。这就是信任,是伦理信用,即在契约签定前,缔约各方通常都是基于如下的信念:相信对方是值得信任的,相信对方是会遵守契约的,相信契约是会得到社会保护的。当契约签定后,由于人的普遍自利心和社会存在不道德的违约现象,在各个签约者面前就会有几种伦理性的选择:一是不管对方是否履约,我方是一定要履约的;二是边合作边看,对方履约好我方也会好好履约,否则我方也不履约;三是不管对方是否履约,反正我方是不打算履约的。契约实行的过程本质上是签约各方所持伦理原则的实践,反映的是签约各方的道德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契约关系也是伦理关系。企业责任关系是企业经济关系的最高层面。为了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互置平等地实现,人们选择了契约来界定契约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但是,受信息不对称的制约,以及企业内、外部市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签定各种契约的过程中往往暗含许多缺陷,紧接着的履约过程同样是在不断变化的,会给已定的契约造成更多的不完善,使通过契约所确定的责任和权利的边界变得模糊,造成“契约失灵”。通过契约确定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双方利益得以实现的目标就会落空,任何一方都有可能采取搭便车来缩小自己的责任而扩大自己的权利,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对方的利益流失。因此,仅仅通过契约来界定权利与责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诉诸于人的义务感和良心,使企业与内外公众、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主动的互动责任关系。这种责任关系又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动忠实于契约的规则责任,第二个层次是发自良心与义务的道德责任。规则责任基于信,道德责任基于善。这种责任关系在企业中存在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部分企业人的自觉而存在,一种是通过企业的文化教育逐渐培养而存在。当一个企业普遍建立起这种责任关系时,企业的个人和集体行为限度地减少道德风险对契约各方的伤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以上所述的利益关系、契约关系和责任关系所构成的企业主体,因为最基本的利益4 关系的影响,实际上是受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原则和规范支配,以利益互置的运动方式而存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关系主体。所以说,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企业行为无法离开伦理道德的制约。2、企业目标是经济目标和伦理目标的统一企业的利益和责任决定企业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基于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和“完全理性”的人性认识,一些人以“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惟一目标” 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必然会导致企业的长远发展出现问题。首先,利润目标惟一化必然导致重物不重人,重视人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利益,不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和道德利益。企业是由多类利益相关人集合而成的利益共同体,人既是企业行为的主体也是企业行为的客体,人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因此,企业的目标自然要受到利益相关人多重需求的制约,自然要考虑不同背景下利益相关人需求的变化,重物不重人,重经济需求不重精神需求肯定难以持久。其次,利润目标惟一化不由自主地将利己性的获利当作行为的主要动机和衡量行为价值的惟一尺度,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相应可能导致企业行为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采取欺诈或暴力的手段,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例如现实生活中的假冒伪劣行为、坑蒙拐骗行为等等。导致原本互利性的交换过程中断,使社会整体的资源受到损失,并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目标的缺陷需要企业伦理目标的调节和制约,企业伦理目标是关于企业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普遍福利的价值取向,强调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具有伦理价值,而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与企业经济目标相比,企业伦理目标的主观动机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原则是企业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化,其中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也包括人的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协调。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既是经济实体又是伦理实体。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伦理性的二重性本质,说明伦理道德与企业活动具有内在相容性,表明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均不可能摆脱伦理道德的约束。我们认为,企业只有在道德的规导下,将企业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互为前提有机整合,企业才会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伦理效益互为前提有机整合,企业才会具有真正的社会效益。换言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和核心,只有通过道德地使用和配置社会的物力、人力等各种资源,使这些资源产生尽可能大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普遍繁荣,才能实现企业的终极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谈企业的伦理价值伦理效益,也不能脱离伦理价值和伦理效益谈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无数事实表明:只讲经济目标不讲伦理目标的企业最不经济;只讲伦理目标不讲经济目标的企业也必然损害伦理。(二)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概述正确理解竞争优势的概念和来源,对于企业创造和维护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51、企业竞争优势的含义竞争优势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于1939年在其著作《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的。1978年被霍弗和申德尔(HoferandSchendel)引入到战略管理领域。但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真正对竞争优势热切关注则始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两本著作——《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发表。对竞争优势的界定,有不同的表述。戴维·贝赞可(DavidBesanko)等人在其合著的《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当公司的表现超出该行业平均水平,我们就说它获得了竞争优势。”[8]“公司只有在它具备允许它创造超过竞争者的总价值的能力时,才能获得我们所定义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多价值的公司能同时赚得更高利润,并能比竞争者更多地将净收益转移给消费者。”[9]乔·L·皮尔斯(JohnL·Pierce)等人在《管理宝典》中指出“‘竞争优势’这一术语是指能使一个公司在行业中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从而能长期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资源、关系以及决策。”[10]波特教授指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11]其他学者则从经济学、企业资源、企业表现等各个研究角度来论述竞争优势的内涵。在经济学角度上,Varadarajan和Jayachandran把企业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超额利润)的状态定义为竞争优势。Foss则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寻租。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角度看,霍弗和申德尔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定位。” [12]还有部分学者从企业的外在表现界定竞争优势。巴尼(Barney)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13]9><>A·汤姆森和<>A·J·斯迪克兰德三世认为,只要一个企业在吸引消费者和防御竞争力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拥有优势,那么就可以说该企业就拥有竞争优势。[14]在竞争优势内涵的界定上,上述定义虽然着眼点不同,但是具有如下一些共性:①竞争优势是存在于“可竞争市场”上相对于其他竞争者的一种状态。②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的衡量标准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否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获取超额利润。③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综上所述,竞争优势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可竞争市场上为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于竞争对手,并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状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进一步从动态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概念。企业除了关注自己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以外,还关注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企业的暂时竞争优势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暂时的,阶段性的,在以后不久这种优势将要消失。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指,与就竞争对手相比,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持久的,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这种优势依然具有。<6 企业的暂时优势只能保证企业在短期内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投资收益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将保证企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持续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投资收益率,这也是企业投资人投资设立企业的初衷。所以,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就是要构建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要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2、核心竞争力理论(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Prahaladand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成功发表其著名论文《公司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才开始获得全面发展,并逐步取代环境学派而成为90年代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新主流。许多学者从企业的各个方面来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些理论成果对我们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其表现主要有:①从技术产品的创新角度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常识。此定义包含了多层含义: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的整合,是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是企业不同生产技能的有机协调。②从知识的角度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专业知识和信心,要靠企业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来形成,是企业管理系统、技术系统、技术与知识、价值观系统的整合,并且有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的性质。③从资源(能力)的角度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合理匹配财务、物力、技术、创新、商誉、人力和组织资源,形成企业独特的优于竞争对手的、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④从系统观点的角度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各种竞争力、各种资源及各种制度的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它更加突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和系统性。而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动和优势的某种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力量。核心竞争力要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必须具备如下特征:①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根本的好处和效用,为顾客带来长期性、关键性的利益。同时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创造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②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具备独特性,难以被对手模仿和超越。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积累、沉淀而成,深深打上了企业独特组织、特殊经历的烙印。核心竞争力蕴含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企业可以依靠核心竞争力赢得顾客充分信赖,从而实现产品或服务市场份额的部分垄断。如果某项竞争能力被行业内企业普遍掌握或易于被竞争对手模仿,那它就难以维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就算不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7③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能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或市场支持。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同时有效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2)核心竞争力的力量要素虽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知识和精神气质,但如同人的精神气质最终会通过人的具体行动及其结果体现出来一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通过企业的行动和结果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优势。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生产、原料储运、成本储运、销售、售后服务和结算,而辅助活动涉及人力资源、财务、计划、研究开发、组织制度等。这些活动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为核心,上下相连互相影响,形成两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然后通过努力为这种力量注入不可模仿的禀赋,企业就能够培育出提高企业价值创造效率的核心竞争力。经过研究,迈克尔· 波特认为能够同时对企业价值链产生影响的力量要素只有四种,分别是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他建议企业管理者可以对公司现有的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特点,根据企业的目标愿景,找到其中最能够培育出不可模仿禀赋的力量或要素进行重点管理,逐步培育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三)企业伦理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和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企业伦理越来越成为一条重要因素。作为对自由经济政策最为强硬支持者之一的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只有在一定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其所希望的效率。达夫特认为:“伦理是在何为正确何为错误的角度上规制个人或团体有关行为道德准则和价值原则”。企业伦理,就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道德行为活动的总和。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企业内部管理,处理内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道德行为活动;二是指企业对外经营,处理企业与外部各种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准则和道德行为活动;三是指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伦理准则。企业伦理所规范的关系不但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其他企业或非企业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下面通过企业伦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四个要素的影响来揭示企业伦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1、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力优势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按国际工业产权组织对技术的定义,技术是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是一项产品或工艺的发明,或者一项外形设计,或者一种动植物新品种,也可能是一种设计、安排、维修和管理的专门技能,等等。所以,从功能上,技术可8 分为三类:用来改变一项产品的产品技术,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技术,用于研发、产销、服务等组织过程的管理技术。然而,无论哪一种技术,其中都要涉及和回答这样一些伦理问题:第一,如何处理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公司技术成本的问题。任何受市场和顾客欢迎的技术,必定是对消费者有价值并且符合社会消费主流的技术。如果某项技术具有创新性,又能节约成本,但对顾客缺乏真实长久的价值,违背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这种技术难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技术要素管理能否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效率和文明进步的问题。有竞争力的技术,是符合社会普遍利益的技术,只有那些有助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生态平衡、人们健康的技术,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第三,如何协调企业经营实力过程中,人与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任何一项管理技术都不可能将人变成机器或木头人,技术本身也不可能将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抹杀。管理技术是否有效,还取决于是否拥有使企业变成能量的管理伦理。总之,企业如果不具备对顾客、市场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仅有经济算计,是难以创造出新技术的。第四,如何使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能够产生和发挥效率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缺乏相互信任的氛围和公平公正的激励,根本无法拥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即使拥有了新技术,也可能因为内耗而失去技术优势。技术力要释放出赢得竞争的技术能,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理想的员工不行。总之,能够成为竞争力的技术,从产生、传播、创新和学习都需要伦理的协调。2、可持续的强势市场营销力依赖于良好的企业伦理根据战略管理的理论,有利于企业赢得竞争的市场力主要包含低成本、快速度、大网络等等。首先,低成本能够使企业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和经营主动性,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但是,是否存在现在或未来损害利益相关人利益的可能。战略管理的利润观是合理的利润,是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人利益后所留存的利润。所以,真正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低成本是有许多先决条件的。其次,以最快的速度用较低的费用将产品和服务销售出去,是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其中同样涉及伦理问题: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注重赢得领先竞争优势,获取先机利润,还是站在顾客利益和企业商业信用的角度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成熟性和稳定性,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欲速则不达的教训在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先发展后规范的做法往往使企业和社会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第三,广大的营销网络的确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宝贵资源,但是,能够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销售网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忠诚的顾客群、良好稳定的供销关系和社会美誉度。而形成这些条件的前提是公司与顾客、供销商和社区拥有良好的伦理关系。也就是说,没有严密一致的道德和制度维护,不仅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市场网络和市场力,还可能因为销售网撒得太开而导致公司的被动。企业的营销网络没有良好的道德维系是不可能长久的。企业的营销网络和市场力只有在体现或表达着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人的和谐时,才具有真正的不可模仿性。3、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制度力是良好企业伦理的体现以研究企业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制度经济学关于企业制度有四个重要的命题;第一,“企业是运行着的制度”。不同的产权主体通过谈判形成了一系列的合约,而参与合约的主体9受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的局限,决策和行为都有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损害他人的利益。第二,合作性的企业需要制度来规范和协调。而企业中运行的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正式制度,一种是依靠舆论和心理活动发挥软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如道德、传统等。第三,两种制度遵循同一个意志:合作者集体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的特殊利益,企业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不损害合作者的利益。第四,企业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一个企业在治理结构中安排控制权的时候,如果能够既考虑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很可能使企业因更具有向心力而更具竞争力。例如偷懒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内不能通过一种权力的安排来解决偷懒的问题,那么该企业的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根本说不上。从本质上说,企业制度是企业伦理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伦理追求和观念转变为具体行为标准的载体。4、优秀的企业文化力是因为具备良好的企业伦理之魂首先,伦理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指导信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15]企业文化代表着组织内部不成文的、可感知的部分。海尔的“吃休克鱼”,就是利用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价值观,注入到被兼并的企业,结合他们优质的生产设备,从而产生极大的经营效果。科特认为“企业文化,特别是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会产生极为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对付自己的竟争对手,还是为顾客提供服务,它都能使企业采取快捷而协调的行为方式,也能引导掌握知识者在欢歌笑语中跨越经营的险滩” 。[1<6]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为全体成员接受并愿意付诸实践的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因为企业成员的行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性特点,所以在价值观层面进行引导和协调,可以激发员工高度的信任和尊重,展现勇于前进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价值观在内容上分为:真假、善恶、美丑。其中善恶观(伦理观)即对事物“是”和“非”的判断渗透在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中。“用产品的高质量,还是用坑蒙拐骗盈利”、“顾客满足我,还是我满足顾客”、“我是企业的主人,还是打工者”等等都是关于“善”、“恶”、“是”、“非”的判断,而企业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无不受到这些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伦理判断的影响。其次,伦理思考对文化具有判断和调适作用。企业文化分成强力型、策略性和灵活适应型三种。其中对于强力型文化来说,主要表现为企业具有简单的理解力,一种高度的传播力和一种很大的固定性,所以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施泰因曼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封闭趋势,一种重新定向的排斥,一种执行阻碍,一种集体的回避态度,一种灵活的欠缺”。可以说,强力型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整套规范和价值观,进而系统地排除了通过论证达成理解的可能性。在价值观上的伦理思考,通过论证的理解过程来阻止文化的刚性。王安电脑公司的强文化阻碍了公司最高层对基本客户的察觉,从而在1980年末未能采取适当的策略,从而走向衰亡。综上所析,要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市场营销力、制度力和文化力培育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根本在于企业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水准。可见,在外显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背后,10存在着一种影响企业竞争的最为根本的力量——企业伦理。所以说,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最本质的因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来自于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与时共进的企业伦理体系。二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企业伦理作为一种长期的资本投资,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伦理优势,伦理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如艾兰·斯提纳(Alanstainer)和劳瑞斯· 斯提纳(L.Stainer)指出的那样,短期的、基于经济利益的投资仅仅是一个最低的界限,而道德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问题,最终将演化成为如何将今天的收益转化为明天的所得的基础性问题。[17](一)伦理优势的内涵所谓企业伦理优势,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思想作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自觉追求合乎伦理的行为,并且,这种伦理思想和伦理行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都产生着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由此就构成了企业的伦理优势。伦理优势不是一般地讲求伦理,而是要达到高于行业一般水平的程度,要比竞争对手更讲伦理。一般地说,拥有伦理优势的企业有以下主要特征:1、具有远大的目标远大目标必须是长远的,但仅仅是长远还不能算是远大目标,远大目标应该是具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10年、20年后企业产值、利润要达到多少”是长远目标,但称不上是远大目标,只有跳出自身利益的狭隘圈子,从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这一角度出发才能提出远大目标,换句话说,合乎伦理是成为远大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诚如“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言:“只要对国家公众有益的事业,必定可久可大,应该出于‘义’的考虑去做,即使目前有所亏损也在所不辞;而对国家公众无益的投机之利,必不久远,而不应该出于私利去考虑。”[18]2、合乎伦理地对待利益相关者企业经营是一种合作活动。企业离不开所有员工、顾客、供应者、社区、政府、公众的合作与支持,也离不开竞争者的存在,后者也希望能从与企业的合作中得到好处。所有者、员工、顾客、供应者、社区、政府、公众、竞争者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拥有伦理优势的企业能合乎伦理地对待利益相关者,即尊重他们的权利和正当的利益要求,为他们着想,公正地对待他们。3、伦理领导伦理领导意味着管理者以身作则,处事公正,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品德影响人、塑造人、激励人。现代管理书籍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领导技巧,如批评的技巧、表扬的技巧、激励的技巧、沟通的技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技巧固然需要,但更11需要品德。品德是本,技巧是末。诚如斯蒂芬·R· 柯维(StephenR.Covey)所说“唯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19](二)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理分析伦理优势最终会通过市场展现出来,相对竞争对手来说形成一种显性的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高企业人力资本(1)赢得高素质人才的青睐。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而要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仅有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培养,需要企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常言道,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才在选择工作去向上非常慎重,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薪水、职位、发展机会等,他们更关注未来雇主的社会形象。据美国Aspon学院在1999至2001年间开展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超过3/4的美国人在找工作时会考虑未来雇主的社会形象。中国学者周祖城博士在研究调查中发现,88.92%的人愿意在讲道德的企业里工作。有人认为,高薪是提高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至关重要的手段,但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高薪也许能带来员工一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不能使员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伦理人” 。其二,高薪并不能保持员工忠诚度的提高,无论是制造业、商业还是咨询业,都面临着员工背叛的问题,即使有高薪作支撑,高科技人员的流动性还是高得惊人。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并不是靠高薪来留住人才,如惠普的员工的薪水尽管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而不是最高水平,但其人员的流失率却低于人才市场的一般流失率。其三,高薪往往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如某集团以年薪百万去聘请一人出任总经理一职,结果在任职期间发现所请的人不符合公司的意图,最后只落得人才两空,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增加。(2)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工作效率,企业伦理提倡员工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一个讲伦理道德的企业能提供一个和睦、融洽、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人们感到心情舒畅,这种心情常常转化为努力而卓有成效的劳动。在传统西方管理中,员工之间是严格的等级关系、分工关系。企业给每一位员工规定了明确的任务、责任、权力及相互沟通的内容、渠道、方式。员工就像机器人,按事先规定的程序规则工作,员工之间缺乏感情联络,企业效率仍然不高。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是机械式的关系。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专著《信任》一书中,充分强调了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他们认为,只要人的关系处理好了,可以说经营上80℅就成功了。企业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发动人去工作,人的才能和潜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不虚耗和浪费,企业的生存成长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企业在竞争中就会取得优势。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就认为“人”就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指出松下公司的口号是“企业即人”,并多次宣称,“要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12充分体现了人伦之德,也造就了这些企业的成功之路。(3)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这种激励力量来自于超越自身利益的企业使命和目的,来自于伦理领导,来自于对员工的尊重和关心。一个具有伦理优势的企业会提出远大的目标,在全体员工中确立起一种追求共同“善”的价值目标和价值信念——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工作。如长虹的“长虹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春兰集团的“为民族工业增光,为国有企业增光”,白云山制药厂的“爱心满人间”等等。正是由于这些企业能够向其员工清楚地提示生活于这个企业中的价值和意义,员工的工作潜能得到了惊人的释放。正如彼得·M·圣吉所言,“当人类所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的利益,便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远非追求狭窄目标所能及。组织的目标也是如此。”[20]这样就能够将员工个人和企业目标真正结合在一起,把企业全体员工凝聚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产生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福山在其专著《信任》一书中指出,正是由于日本企业中员工的良好的道德素质促成了员工们的热情和信心,并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成为推动日本经济成功腾飞的奥秘。从这个角度讲,美德即财富是完全有道理的。难怪厉以宁认为,“什么是效率的真正源泉?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了,效率就会大大提高。”[21]2、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双赢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合作活动中,斯蒂芬·R·柯维认为双赢才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从长远看,如果双方不能都赢,就会都输。这就是为什么在相互依赖的状态中双赢是惟一正确选择的理由。”[22]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双赢,就是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合乎伦理地对待他们会取得什么结果呢?(1)政府支持如果一个企业能合乎伦理地进行活动,会得到政府的支持。现代社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越来越全面、细致,企业的伦理经营会使政府对其活动予以鼓励并减少管制。1984年,中国蓝星化学洗剂公司做出了一项明智的决策——进军清洗业。“蓝星”所在的化工机械院在那之前就研制成了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一种酸洗缓蚀剂及其应用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一直没有被社会所接受,变成生产力。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我国每年因工业锅炉结垢而多消耗能源1750万吨标准煤,而我国每年的煤炭缺口高达2000万吨。按“七五”期间国家节能一亿吨煤的计划推算,仅将全国的结垢锅炉清洗一遍即可实现这一目标,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于是,“蓝星”立下誓言:“开创现代化清洗业,为节约1750万吨煤而奋斗!”“蓝星”当年的选择,使他们进入了一个非常广阔而有潜力巨大的市场。这家从几十人起家的公司到1995年底已拥有388家国内分公司和4家海外公司,其业务已覆盖石油化工、石油天然气、冶金、有色金属、电力、造纸、建筑、食品、交通、文物等行业,并在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等尖端领域的清洗方面取得突破。“蓝星清洗(剂)技术”先被国家列入“八五”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后又被国家列入“九五”13 滚动项目。(2)顾客忠诚在当今世界,社会媒体对企业越来越关注,消费者的道德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采取购买行为之前不仅仅依靠产品的价格、功能和质量等传统参数来选择消费品,产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生产,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声誉如何等等都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调查表明,当企业管理层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企业利润的时候,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消费者——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环境、社会、企业行为等道德性问题上。丹麦学者彼得·普鲁赞(PeterPruzan,2001)把这一转变称作“与道德有关的消费者保护运动”(ethicalconsumerism)。据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属于这种“道德”消费者。纽约TheWalkerGroup在1995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90%的顾客认为,当质量、服务、价格相同时,他们会购买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声誉最佳的企业的产品。[23]这些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对于具有良好道德声誉的企业的产品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对于道德声誉不良的企业的产品持消极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道德声誉有利于吸引顾客并造就顾客忠诚,同时,良好的道德声誉还能促进新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开拓。(3)供应商合作资金、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者愿意与信得过的企业打交道。因为与这些企业做生意风险低、效率高,作为一种回报,供应商愿意以比一般公司低的价格供应质量可靠的货源,并及时送达。银行对信誉好的企业往往会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怎样赢得供应者的信任?诚实守信、互惠互利是赢得信任的基础。(4)公众赞誉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企业都在抓品种、质量、成本,结果在这些方面差异并不大,这时候靠什么把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呢?靠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有着伦理优势的企业会一开始就为他人着想,即使出了问题,也会及时补救。始终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放在首位,赢得良好的公众口碑。(5)投资者青睐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向讲伦理的企业。从古至今,人们通常都愿意把钱借给信誉好的人。富兰克林指出,“信誉就是金钱”,“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而“ 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或者说是把我在这段时间里可用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24]这一原理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无论是旧时的钱庄还是现时的银行都愿意把钱借贷给信誉好的企业,而企业则可以利用这些借贷资金,壮大自身的资金实力,进一步改善经营状况,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赢得竞争优势。2001年7月31日,一个名为“金融时报慈善指数”的资本市场在伦敦悄然成立并开始交易。在解释推出这种“道德指数”的原因时,英国《金融时报》股票交易所国际公司14的行政总裁梅克皮斯表示,他们是因投资者的要求推出这种指数的。他说:“我们推出该指数的原因,是由于投资方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越来越多地希望挑选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近期,投向这方面的资金是以往的4倍。”[25]通过多种方式,企业获取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更强了。正如国际著名经济伦理学家狄乔治所言,“任何公司都要保持和发挥忠信诚实的名声,从长远观点看,这种名声可带来利益和成功。” [2<6]3、降低企业成本成本优势是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之一。现代企业要想凭借产品的品种、质量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已越来越困难,而伦理优势引发的成本优势却能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带来持久的效果。(1)减少企业内部运行成本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运作都需要一定的控制系统,即用于监督和控制成员的规章、制度及直接监督机构系统,这些机构和监督系统是非生产性的,而建构和营造这一控制系统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宝贵的资源。这也是企业正常运行所必须付出的社会成本,但是,企业在耗费了这些必须付出的社会成本后,也并未能控制、杜绝企业的某些非伦理行为和企业成员的某些非伦理行为(如搭便车)。因此,尽管企业的控制和监督系统是必要的,但是,企业伦理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则是无成本或低成本的,并且绩效也高。因为企业的道德行为不需要专门机构而只需要弱程度的控制监督系统,不需要付出巨大的运行成本,而只需要依靠企业发自内部的自律行为。美籍日裔学者弗兰西斯·福山把社会的伦理价值观比作推动社会发展的“自发社会力”(SpontaneousSociability),认为“自发推动力”强度越大,则由该“自发社会力”为核心所形成的社会与管理形态而结成的社会经济效率就越高。如果说福山所说的“自发社会力”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那么针对某一企业而言,企业的伦理价值观就是企业的“自发组织力”。(2)降低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思的一大发现,所谓“交易费用”,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所需要的成本,包括获取交易信息的费用,交易中的谈判费用、协调费用以及合约的鉴定、实施和监督所需要的费用等等。在现代经济中,交易费用是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紧密和扩大,交易费用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将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物质生产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很小,交易费用却伸缩很大,因此,交易费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效益的大小以致经济活动的成败。只有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得竞争优势。可以设想一下在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缺乏最基本的彼此信任所可能发生的情形:一开始,交易双方都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所给出的任何一个信息都是假的,这样双方就不得不花时间去调查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出的每一个信息的真实性。双方为此不仅要支付收集对方信息的成本,还要支付鉴别信息真伪的成本。但是,如果彼此提15供的信息是真实的,即遵守“诚实” 这一道德规范,那么,这些成本原本是不必支付的。第二步,解决了信息真伪问题以后,双方还需花大量的调查成本去摸清对方是否有合作的诚意,是否有存心欺诈的嫌疑。这一过程的完成,还需花费较长的时间,使交易过程拉长,还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交易双方还可能因彼此不信任,虽经多次谈判仍不能达成协议,无功而返,白白花费了许多交易成本。最后,即使达成了协议,双方仍然怀疑对方是否会遵守“守信”的道德准则,是否会按协议的规定去行事,双方都可能等待对方先履行协议然后再开始行动。博弈的结果很可能是,双方都唯恐被对方暗算而不选择对彼此有利的结果,从而使双方都蒙受很大的损失。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如果交易双方都遵守诚实、守信这样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那么,交易费用是可以大大降低的。交易成本降低的结果,是使交易双方都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就创造了成本优势。如果交易双方没有对毁约、违约和被骗、被欺的忧惧,交易就会容易得多,图1简单描述了这一过程及其联系。良好的信誉心理过程信息行为市场过程价值稳定、持续的业绩低交易成本技术过程图1信誉、成本、业绩资料来源:汪晓春.企业的“诚信”与市场规则.经济管理,2002(19).可见,伦理道德在降低交易费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企业间在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从而减少每次处理相互关系时获取信息、进行选择的成本,减少交易中谈判费用和合约执行、监督成本以及违约的风险成本。伦理道德的这种作用虽不像正式制度约束那样有力度,但其作用的广度和深度却是正式制度远远不及的。由于正式制度的运行本身需要较高的成本,伦理道德的作用就更不可少。可以说,对于节约交易费用,伦理道德的贡献比正式制度的贡献要大得多。要是没有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的帮助,仅靠正式制度的有限作用,几乎是没有希望大幅度降低交易费用的。4、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场合,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以高于投入的比例增加”。“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降低。”[27]现代经济分工愈加精细、复杂,社会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对这种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相互渗透,相互综合日益明显的新形势,“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形式的经济行为,不需要人类的社会合作便可以完成。”[28]生产离开了合作,几乎就无法进行。合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取得规模效益的前提条件。合作必须在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支持下才能得以进行1<6 和达成,伦理道德是促进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成合作的重要机制。没有一定伦理道德作为“基础”和“机制”,便无法建立组织内外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合作包括企业内部的合作和企业外部的合作。一个具有伦理优势的企业,在企业内部的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就容易形成相互关心,互谅互让,坦诚相待,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上下产生团结一致,荣辱与共的合作精神,从而使企业达到“集合众智,无往不胜”的境界。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只有相互信任才能进行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广泛交流,才能真正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以便在新的全球经济中具备竞争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搞经济要有协作精神,经济协作使力量增大。“搞经济协作区,这个路子是很对的。……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主张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联合起来作战。他说,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增加好几倍的力量。经济协作也是这个道理。”[29]5、塑造企业信誉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企业都在抓品种、质量、成本,结果在这些方面差异并不大,这时候靠什么把自己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呢?靠良好的企业信誉。(1)信誉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现代市场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现在的买方市场已不再注重广告上和产品的标签上吹得神乎其神的功能和效用,而是注重商品的牌子、内在质量和方便周到的售后服务。也就是说,买方看准的是市场,是产品。哪种品牌信誉高,哪家商店货真价实,售后服务好就买哪家的商品,正是在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下,推动了现代市场竞争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社会责任的竞争。因此,谁讲伦理道德,向社会提供信誉产品和诚信服务,谁就会赢得顾客,赢得市场,顾客相信企业的产品(服务)并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在向该企业“送钱” 。反之,谁不讲伦理道德,向社会提供伪劣产品,搞坑蒙拐骗之术,谁就会身败名裂,被市场所淘汰,就像恩格斯早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了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到破产,可是小店主的营业面不出一条街,如果他的骗人的伎俩被揭穿了,那他会失掉什么呢?只能是断自己的生路,砸自己的饭碗。(2)信誉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长期的、连续的伦理经营最终会形成企业的信誉。信誉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信誉可说是无形的力量,无形的财富”。[30]它可以作出实际的价值评估并可作为投资资本入账,换句话说,企业信誉的价值“等于未来收入流的贴现值,包含在企业名字中,买卖企业,实际上是买卖企业的信誉。”[31]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早就认识到信誉对商业兴旺、国家繁荣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财货通,而国求给矣。百工忠信而不楛,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32]古代的徽州商人以“信义服人”,从而使“营谋渐裕”,17[33]由于他们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34]在明代就已称雄江南,至清代前期,其事业范围已发展到了远涉外洋的辉煌地步。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在继承法中,把体现商业信誉的字号,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列入可继承的遗产范围。因为它可以给个体商人和企业带来巨款做广告所不能达到的长远经济效益。(3)信誉能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品牌是信誉的外在表现,信誉是铸就品牌的基石。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品牌的内涵就是公司精神,大凡名牌产品都是“伦理实体”。产品质量除了决定于科技含量、工艺水平等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其中的伦理道德含量。所以,只有在市场和销售产品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人性设计” 、员工责任心和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才能确保产品的优质品牌,而一旦形成品牌,品牌价值减去有形资源投入后的溢价,就是企业伦理道德精神的价值。同仁堂之所以能够历经300年风雨而依然辉煌,从一家普通的家族药铺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靠的就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的真诚承诺,童叟无欺,树立了高尚的企业道德形象。无独有偶,享誉四海的全聚德烤鸭店有个规矩,烤鸭出炉5分钟内必须端给客人;每只鸭子必须切90片以上……开张百余年,全聚德的中外食客络绎不绝。两家老字号造就的良好品牌同源于两个字:诚信。可见,品牌的核心是诚信,它的价值不是在企业账面上,而是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是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可,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企业只有实实在在、时时处处恪守自己的承诺,才有可能为品牌赢得一个忠诚的消费群体,从而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确立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如果企业不恪守诚信,不履行承诺、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消费者就不再信赖某个品牌,该品牌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南京冠生园“陈馅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央视《新闻30分》将南京冠生园使用陈年馅做月饼的情况曝光后,“南冠”月饼从食品商品和超市货架上被成批撤下。对“黑心”月饼的愤怒声讨发自社会各个角落。“陈馅事件”使南京冠生园的商品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6、化解外部危机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危机。危机是一种深层威胁。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危机的处理离不开快速的动员与反映,但单靠拼凑简单、速效的解决方案应对大的事变和动荡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效的现代危机管理离不开战略性的安排,而伦理道德在这一套战略方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企业内部具备了责任意识的价值观和伦理原则,企业就能够迅速、一致地解决出现的困难和“紧急状况”,有效地预防人为产生的危机和解决或缓解非人为产生的危机。例如,1982年强生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发现无法对7起与公司生产的泰诺胶囊相牵连的神秘死亡事件做出解释时,他们采取了激烈的而且也是没有先例的措施:立即在全美范围内回收3100万瓶泰诺止痛药。虽然这次回收令公司蒙受18 了1亿美元的损失,但由于公众从这一事件的处理中体会到了强生公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仅在<6个星期后,新包装的泰诺胶囊就重新获得了市场份额而且品牌更加闻名。强生公司成功地解决泰诺危机生动地表明:正是由于强生公司贯彻了责任意识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才能在危急来临时“处惊不险”,有效地化解危机。相反,如果企业内部营造的是一种对伦理道德的漠不关心或麻木不仁的环境氛围,就会导致企业高层决策行为的失误而有损企业的竞争力。如80年代初期,美国的比奇·鲁特营养公司的前任CEO在加入公司仅仅两年之后,他发现公司一家提供商提供的用于制作比奇·鲁特100℅纯正果汁的苹果浓缩液不过是化学添加剂和水的混合物。他当时可以销毁所有的库存并将合成果汁从零售商的货架上收回,但是他面临的是拯救这家萧条企业的巨大压力。如果销毁所有的库存,那么比奇·鲁特向当时的公司——雀巢所保证的70万元微薄利润也将毁于一旦。事实上,在他上任几年之前,公司的许多员工已经开始怀疑果汁的纯正程度。但是供应合成浓缩液的供应商25℅的价格优势使得比奇·鲁特能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另外,公司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测试果汁纯正度的权威实验室设备也不存在。当公司研究部门的一名员工向管理层提出关于果汁有掺假问题时,管理层指责他的行为违反公司利益,致使比奇·鲁特公司及其管理层敢于无视法律而继续造假。1987年,公司因为出售掺假和冒牌果汁事发而被判有罪。经过为期两年的诉讼审判,比奇·鲁特的CEO被判造假罪名成立。公司最后因为罚款、诉讼以及损失的销售量而付出了2500万美元的代价。综上所述,良好的企业伦理道德通过种种途径对企业产生“意想不到” 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当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更激烈的全球化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时,唯有伦理优势才是持久的、无限的,其他的产品也好,技术也罢,都要受伦理的影响,而且其总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育以企业伦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将这种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战略融合在一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三加强伦理建设构筑企业竞争优势我国已经加入WTO,在经济上已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在公平开放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强大的国际资本的竞争,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然而,比这一挑战更为严峻的是,我国企业缺少商业伦理这样的“精神资本”,假冒伪劣不绝于耳、商业欺诈屡禁不止、经济信用严重失常、职业道德大量丧失,企业经营往往被称为“缺乏伦理规则的市场游戏”,“中国企业普遍缺乏信誉,企业经理人更多追求的是短期利益,而非企业的长期发展。”[35]因此,中国企业必须着眼于自己的健康发展,对企业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道德反思和道德检省,力求从伦理层面找到中国企业前行,获取竞争优势的支撑力。19(一)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不足的伦理分析我国自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期间企业的经营活动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一些企业惟利是图。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应该遵守伦理规范与实际上不讲伦理经营的高度分裂,由此导致企业竞争力的缺失。1、我国企业伦理失范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在经济领域中的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企业界的道德状况高度不满。(1)企业与顾客的伦理问题:欺骗性的广告宣传,在营销和推广上夸大其辞,以高技术、高科技含量为包装疯狂地进行概念炒作来愚弄和欺骗消费者,生产不安全或有损健康或无损健康但亦不能增进健康的食品,有些企业经营者明知该产品含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但为了减少改进费用,故意向消费者隐瞒真相,而大力宣传其他对消费者有利的方面,或信口开河,擅自夸大产品的功效。这种情况尤以保健品、化妆品、饮料、食品、家庭耐用消费品等行为为多,而且企业管理者在做出这种决策时是打着“为了本企业的发展” 的名义,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将评价自己行为善恶的标准由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换成了本企业的利益,这实质上是一种遵循“算计过的恶意行为”模式。(2)企业与竞争者的伦理问题:制造假冒他人的商标、包装、字号的商品和伪劣产品,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经济信用关系失常,对市场游戏规则十分漠视,对待竞争对手冷酷无情、兵行诡异,乃至挖墙脚、“射暗箭”,特别是不讲信誉,彼此拖欠和赖账,带来交易秩序混乱和信用危机频繁出现的严重后果。(3)企业与员工的伦理问题:有些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侵犯本企业职工的健康权利;有些企业在招聘、提升和报酬上采取性别、种族歧视,侵犯隐私;有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通过不断招聘人才、解雇人才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试用期间给予很低的报酬,试用期结束便找理由将其辞掉;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公正、不诚实、不及时,克扣薪水,专横地或不公正地对待员工的投诉。这样的企业内部往往不和谐,拉帮结派,裙带关系严重,员工之间离心离德,缺乏凝聚力。(4)企业与政府的伦理问题:一些政府为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对于严重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采取怂恿、庇护的做法,使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一批造假村、造假镇、甚至造假县的出现,对社会道德力的破坏极大。在清理三角债过程中,外地欠本地的,政府助其竭力追讨,甚至滥用警力劫持债务人;对本地欠外地的,则为当事人出谋划策,通风报信,能躲则躲,能赖则赖。这样做使各地相互仿效,结果造成相互拖欠,三角债严重。企业与政府之间还存在诸如财务欺诈、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官商结合、权力腐败、商业贿赂等现象。20 (5)企业与自然环境的伦理问题;企业为追求利润,对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等造成的污染不实施治理而是继续偷偷地排放,社会对已经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缺乏有效追究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一些化工、印染、造纸、电镀等工厂规模小,又无实力对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从而肆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许多企业甚至认为治理污染会立即增大成本而态度消极。2、企业伦理失范影响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伦理失范行为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把一些企业带入困境,甚至使一些企业无法得以生存。(1)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伦理道德可以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但它有一个前提,交易双方有足够的信用度。然而目前我国每年约产生40亿份经济合同,履约率大约仅为50℅,而履约合同交易只占到整个交易的30℅。企业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增加了交易成本,据研究和统计,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每年约有2000亿元。即使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律诉讼,使得交易最后得以完成,也直接增加了双方的交易风险和成本。一般来说,企业信用的缺失度与风险是成正比例的,越不讲信用,市场所堆积的风险就越高,解决合同纠纷又越增加成本。除此之外,信用缺失使部分企业的交易行为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状态,这必然导致交易效率的下降和交易成本的上升,企业签约的成本也随之增大。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西方国家,所有商品贸易的90℅采取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取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主流,而反观我国的情况,信用方式交易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方式达到80℅。[3<6]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买卖,从技术上说,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但在具体执行买卖时,是先付款还是先发货?网络信用变得令人格外关注,不解决信用伦理问题,电子商务就无从谈起,交易成本也不可能降低。(2)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伦理缺失扼杀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由于仿冒的盛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所开发的新产品、专利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大量假冒伪劣现象使得技术创新企业付出大量投入后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回报。因此,逐渐丧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的丧失却使得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进而妨碍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其次,伦理失范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壮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会长高尚全曾说,信用如水,市场体系中缺乏信用,就如洗脸盆养鱼,大企业养不活,小企业养不大,市场也繁荣不起来。[37]我国企业中99℅ 是中小企业,它们规模小、实力弱、资金缺乏,其发展特别需要融资和利用银行资本。信用伦理的缺失,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贷款时会提出许多附加条件,甚至拒绝贷款。现在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融资难的局面。资本的不足直接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抑制着企业规模的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以高科技发展著称的中关村的9000家企业中,95℅以上为中小企业,21它们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2000年度因资金短缺、未能按规定参加新技术企业资质复核的企业达到838家,这些企业最终被撤销了新技术企业资格。此外,中关村每年因资金不足、风险过高而倒闭的企业高达30℅。[38](3)妨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入世”以后,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大大加快。国际经济一体化体现的不仅是资源配置、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的全球化,而且是经济活动规则的标准化、共同化,即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必须接受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办事。企业伦理问题不仅会减缓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削弱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处于不利地位。第一,中国企业的信用失常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形象,不利于中国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长期给人质差价廉的感觉,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偏低,降低了生产的收益率。第二,部分惟利是图的企业以次充好,不守信诺,把一些不合格的产品销往国外,败坏了中国商品的声誉,制约了商品的出口。以羽绒服出口为例。我国是羽绒服第一出口大国,俄罗斯曾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然而出口该国的某些羽绒服制品里出现了全是飞丝、粉碎毛或发霉发臭的羽绒,引发了俄罗斯城市焚烧中国羽绒服事件。从此,在那里,“本店没有中国货” 成为许多商店的招牌。国际羽协也针对上述质量问题向我国有关方面提出了强烈抗议,并提出警告:中国羽绒再这样下去就要禁止出口。1993年以前,我国出口俄罗斯羽绒制品曾达2亿美元,而据2000年的海关统计已不足700万美元。为了重新挽回市场,尽管我国政府作了很多努力,但重建信誉谈何容易。(二)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竞争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当企业的经济能力已经被充分发挥,推动企业前进的步伐慢下来的时候,更需要发挥企业的伦理优势了,谁能创造出良好的伦理优势,并且将它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谁就可以推动企业再向前发展;哪个企业不能创造出自己的伦理优势,哪个企业就可能停滞不前。企业的伦理问题,最终将演化成如何将今天的收益转化为明天更大的获益问题。伦理道德的投入可以得到回报,伦理优势必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基于伦理视角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见图2。弘扬义利并重的企业目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伦树立崇高的企业价值观伦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双赢竞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理降低企业成本争建实施顾客至上的营销战略优实现规模经济优设强化伦理领导的管理体制势塑造商业信誉势推行竞合双赢的竞争模式化解外部危机培育开拓创新的企业意识进行不懈的伦理教育图2伦理建设、伦理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综合模型22企业伦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果的呈现也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但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的回报,在企业伦理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投入越多,获得的长期回报就会越多,伦理优势最终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强伦理建设,构筑企业竞争优势具体对策有:1、弘扬义利并重的企业目标义利关系是伦理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来说,义是指伦理规范、整体利益、公利,利是指个人利益、私利。关于义利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重义轻利(其极端形式是只讲义不要利),重利轻义(其极端情形是只讲利不要义),义利并重。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长期占支配地位。孔子对义利关系有诸多论述:“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39]孔子并非完全排斥利,他反对的是不正当的利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0]主张“见利思义”。[41]《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42]孟子在重义轻利方面走得更远,他认为,人们的利益是相互矛盾的,如果都谋夺私利,则国家社会遭到危险。“上下交征而国危矣”,从而得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43]的结论。宋明理学家把义利关系上升到“天理”与“人欲”的高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使重义轻利达到了巅峰。总的来说,以义为本,重义轻利但不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基本精神。这种思想既有注重伦理道德、整体利益、精神需求的积极面,也存在忽视个人利益、物质需求,扼杀个人积极性,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面。在义利观的百家争鸣中,也并非没有出现过“重利轻义”的声音。法家是主张“重利轻义”的典型代表。韩非子认为,儒家所谓的道义完全是虚伪的说教,因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喜利畏罪,人莫不然。”[44]“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45]在他看来,人的一切行为都由利欲之心所驱使,人人都唯利是图,试图以道德说教来遏制人的私欲,往往难以奏效,只有“不贵义而贵法“才能解决问题。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是对的,但否认伦理道德在调节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关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际关系看作纯粹的金钱关系是不可取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精神需求,轻视个人利益、物质需求,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使国民经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局面有了根本的改观。在一些人的身上反映出走上另一个极端——重利轻义的倾向。他们不仅不愿意接受道德的约束,甚至连法律也不想遵守。这种思想和行为任其发展的结果,必然使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在对待利润与道德问题上,正确的原则是利润与道德并重,或曰利义并重。利润与道德并重是指企业在遵守法律和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利润。企业伦理不仅不排斥正当的利润,相反却认为,不努力提高利润是不道德的。努力提高利润是企业的核心任务,只有有了利润,企业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享有“日本现代化之父”荣誉的涩泽荣一,一生23 提倡“义利双全”、“经济道德合一主义”。他在《论语与算盘》中提出“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里的“算盘”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论语”则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伦理观念。他认为企业利润必须以仁义道德为基础才能求得,否则既不能永续,也无法持久。利润与道德并重,意味着把利润与道德都作为目的来追求,把它们当作企业的神圣使命来看待。利润与道德并重,意味着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良好的企业道德水准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2、树立崇高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持有的、判定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好坏、对错以及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企业价值观也可称为企业信念。企业价值观决定员工的态度、员工的态度决定经营行为。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大大小小行为、事物,数不胜数,价值观也相应地多。因此,企业伦理建设的第一步是树立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崇高价值观是企业长期的和基本的宗旨,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改变,不因暂时的挫折而放弃。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指出:“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不需要理性的或外在的理由。它们不随趋势和时尚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甚至也不随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变化。”[4<6]曾任IBM公司总裁的小托马斯·沃森(ThomasWatson,Jr.)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坚定地相信,为了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一整套健全的信念,来作为它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其次,我还认为,公司取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忠实地严守这些信念。最后我认为,公司在它的生命历程中,为了迎接瞬息万变的环境的挑战,必须做好改革其自身的一切准备,唯独不能改变它的信念。”[47]小托马斯·沃森所讲的这一套信念是指:尊重个人,尊重组织中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为了顾客服务,提供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公司都好的顾客服务质量;工作卓越,组织执行一切任务时,应以优异的方式加以完成。IBM公司凭借着三条崇高价值观取得了令人称羡的业绩。托马斯·J· 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斯指出:“经营得最出色的公司,总在整个公司里创造出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为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使各部门互相协调一致的框架,能促使其中那些鼓足了干劲的人们去努力进行适应性创造。它们究竟能不能激发起众多的普通雇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就要看它们能否创造出一种具有崇高价值的目的感了。”[48]追求崇高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用高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所列举的目光远大的公司的核心思想也无不包含企业的道德责任。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但有一个办法使管理者处变不惊,化复杂为简单,那就是固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斯指出:“优秀公司几乎都只以寥寥几条主要的价值观来作为驱动力,并给员工以充分施展的24余地,使他们得以发挥主动性,为实现那些价值标准而大显身手。”[49]价值观若要成为激发士气,树立信誉,导向长期成功的信念,就必定是符合伦理规范的。表面形式不同的企业文化,其深层价值观可以是一样的。一家企业,上司与下属直呼其名,另一家公司,下属称呼上司都加职位,但二者都可以是尊重人的。遵守企业伦理规范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换句话说,伦理可以通过崇高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成功的企业价值观转化为竞争优势。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把人放在企业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价值关怀为目标,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企业伦理建设的根本,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力量之源。早在1<6世纪日本的武田信玄就提出了“人民就是堡垒,人民就是城墙,人民就是战壕”的思想。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说过:“如果说日本式的经营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我觉得人就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 企业伦理建设应把人放在中心位置,在管理中要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即以员工为本。首先,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就是万物之王,是伟大而崇高的存在”,尊重员工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利,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参与企业管理,行使主人的权利,尽到企业主人的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企业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50]同时要重视实行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上下关系。其次,满足员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哈佛大学芒斯特教授认为,管理者不应当把下属看成单纯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当作“社会人”加以尊重,应该重视人的非经济动机,既要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的交往、成就、知识、道德、理想等的需要。再次,实行柔性化管理。现代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取市场必先取人”,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把高素质的员工看成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这样才能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快速成长与高速运作提供保障。这就要求企业不是用硬性的规章制度束缚人,而是要引导员工逐步完成由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从强制管理到自主管理的升华,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飞跃,让员工的才能和智慧得以充分发挥,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伦理氛围,让全体员工不断奋发向上,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实施顾客至上的营销战略所谓顾客至上,就是指企业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在顾客需要之上。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顾客需要多少,企业就提供多少,它体现的是企业对待顾客的态度。25 只有坚持顾客至上,消费者优先的原则,才能使企业取信于市场,实现企业与顾客双方利益都能够实现的双赢的目标。管理学家潘承烈教授认为,市场是由顾客组成的,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必须拥有一批自己的顾客。要赢得顾客,就必须想顾客之所想,只有始终贴近顾客,把满足和实现顾客的希望、愿望、欲望作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把潜在的市场开发成企业的现实市场。首先,以顾客满意为价值取向。美国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要求。”顾客满意对企业来讲至关重要。良好的产品或服务,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独占市场,赢得优势的制胜法宝。只有让顾客满意,他们才能够持续购买,成为忠诚顾客,企业才能永远生存,财源滚滚。因而要求企业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生产和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能漫无目的地把产品抛向市场。消费者购买商品,看重的不仅仅是商品的式样、颜色、价格、质量、信誉,还在乎商品的精神和心理价值。所以,企业必须以顾客满意为价值导向,扩大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加消费者的附加利益,重视他们心理上的价值观念的满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用户,分析他们购买的动机和行为、能力、水平,研究他们的消费传统和习惯、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科学地顺应顾客的需求走向,确定产品的开发方向和生产数量,准确地选择服务的具体内容和重点对象。相反,如??果在对顾客需求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盲目开发和生产产品,结果可想而知。其次,真诚地对待顾客。顾客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者,因为,只有消费者购买产品企业才会有效益。坚持顾客至上,就要对顾客有正确的认识,顾客或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不是相互敌对的关系,而是互为一体的,相互统一的关系。热情、真诚为顾客着想的服务能带来顾客的满意,企业要不断完善服务系统,以便利顾客为原则,用产品具备的魅力和一切为顾客着想的体贴去感动顾客。谁能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谁就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只有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如长虹公司的“阳光网络”服务工程;海尔公司的“三个服务”;小天鹅公司的“一、二、三、四、五”独特服务规范;格兰仕服务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正是凭借对顾客的优质服务,取得了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正在迈步走向21世纪的服务经济社会,消费者变得挑剔、精明,其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平庸的服务再也不能赢得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优质服务正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一把金钥匙。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推行星级服务工程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市场竞争不仅要依靠品牌产品,还要依靠品牌服务。”再次,积极引导顾客。企业在市场中尽量做到顾客至上,但也不能违反国家的习惯政策和法规,不能一味地为了满足顾客的一些不合常理、不合法的要求,作出违法乱纪的事,而是要积极引导顾客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引导顾客朝他们愿意却尚不自知的方向走。由于顾客受固有的文化、知识的局限,欲望多来源于自身的见闻。因而企业应遵循盛田昭夫所言:“我们计划引导大众接受新产品,而不是征询他们需要什么产品。大众不知2<6????道有哪些可能性,可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不会大张旗鼓地做市场调查。我们把对产品概念及用途的想法不断改善,然后设法教育大众,与他们沟通,好为这种产品创造市场。”[51]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暴利,生产摇头丸、海洛因等非法商品以满足部分顾客追求腐化的生活,这些企业最终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而失去市场。5、强化伦理领导的管理体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是企业伦理的倡导者、管理者、变革者和实践者,其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对企业伦理建设具有巨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2]孟子也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53]美国学者分别于19<61、1977、1984年做了三项研究。雷蒙德·C·巴姆哈特(RaymondC.Baumhart)于19<61年对1500多名《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皆为管理者)做了一项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对所列可能影响企业员工道德水准的因素根据影响程度大小进行排序。这五项因素是:①上司的行为;②同事的行为;③本行业的伦理惯例;④正式的组织政策;⑤ 个人的经济状况;1977年,斯蒂夫·布莱纳(SteveBrenner)和伊尔·莫兰德(EarlMolander)调查了1200多名《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他们在以上五个因素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个因素——社会的道德风气。1984年,巴里·Z·普斯纳(BarryZ.Posner)和华伦·H·舒密特(WarrenH.Schmidt)对1400多名管理者进行了调查,要求对上述六个因素进行排序。三项研究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1影响员工道德水准的因素及程度因素1994年研究1977年研究19<61年研究N=1443N=1227N=1531上司的行为2.17(1)2.15(1)1.9(1)同事的行为3.30(2)3.37(4)3.1(3)本行业的伦理惯例3.57(3)3.34(3)2.<6(2)社会的道德风气3.79(4)4.22(5)∕正式的组织政策3.84(5)3.27(2)3.3(4)个人的经济状况4.09(<6)4.4<6(<6)4.1(5)资料来源:ArchieB.Carrol.BusinessandSociety:EthicsandStakeholderManagement,2nded.(Cincinnati,Ohio:South-WesternPublishingCo,1993),p.137.在三项研究中,“上司的行为”均名列第一,即它是影响程度最高的一个因素。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结论却始终没变,而且显著地领先于第二个因素,说明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对企业员工的伦理道德水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管理者通过施加影响力使员工能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变得十分重要。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求各项活动高度协调,形成整体,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两者缺一不可。前者离不开“铁的纪律”,后者少不了“感情投入”。没有“感情投入”的“铁的纪律”会导致组织僵化、缺乏活力;27而没有“铁的纪律”的“感情投入”会导致组织松散、协调困难。“严纪律”和“高情感” 的结合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两者都需要经营者较高的道德素质作保障。如果管理者缺乏一定的道德素质,严纪律和高情感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引起负作用,前者可能会因不公正、不尊重人而是员工怨声载道;后者可能会因虚情假意而得不偿失。因此,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企业要成功,其管理者要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准。管理者必须增强道德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一是要不断汲取各种营养。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与伦理有关的知识,才能修炼成较高的道德品质。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伦理素质。经营企业时既讲利又讲义,实现义与利在实践中的统一。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时刻用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来检验自己的行为,看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出轨。对于出轨的行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纠正和弥补,以使其符合社会要求;对于那些良好的行为,尽量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程度上的发扬与提高。在商业交易中,应按照道德规范来进行。在与他人商业交往时,应恪守信义,履行合同与协议,不弄虚作假,讲求企业信誉。要做到顾客至上,不仅要把顾客写到纸上,还应把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顾客满意作为自己销售经营的行为标准。要真正实践平等、互尊的道德规范。在市场竞争中,要做到平等和相互尊重,不靠打击别人来抬高本企业及产品,不用卑鄙的手段去挖对方的墙角,或损害对方的利益。三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与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与实践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企业伦理的认识与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遇到一些理论与实践发生冲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进行反省与反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6、推行竞合双赢的竞争模式竞争是构成市场经济的一种本质属性,各利益主体参与竞争的出发点都是自身利润的增值。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主张“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54]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也指出:“没有不断的竞争威胁,生产者就会固步自封,其商品就会以次充好,他们就再也无降低商品价格的积极性。‘竞争’ 是对道德自我意识的一种强烈刺激。它鼓励而不是阻止个人对其行为负责,培养一种切实可行的责任体系,并给人强加一种道德责任感,以作为维持生活标准的一种条件。”[55]不难看出,竞争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冲破安于现状,培养面向市场、激发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以及促进物质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企业追求和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经济数量关系的组合过程,它包含着价值取向,包含着手段与方式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善与恶的选择等问题。如果把企业的目标仅仅锁定在经济利益上,置其他一切于不顾,企业就会陷入“只要有钱可赚什么都干”的怪圈,就会不择手段。虽然可以获得一时企业的高额利润,但企业最终不得不为自己的失德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那28就是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拒绝,甚至是国家法律的制裁。有人把市场比作战场,这是指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言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永恒的,但竞争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的直接对抗。“同行是冤家”、“商场如战场”等只说出了企业竞争的一面——对抗性,而企业竞争的另一面——合作却一直被人们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风潮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美国学者亚当·M.布兰顿伯格和巴里·J.纳尔布夫提出“竞合(Coopetition)” 概念促使人们同时从合作和竞争两个角度来思考企业竞争这一课题。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企业与顾客、与供应商要合作,甚至与竞争对手也要携起手来。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上的双重推进,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每个企业都不能游离于其他企业之外单独完成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它的生存与发展都与其他关联企业紧密相关,其中当然也离不开其竞争对手。通过竞争对手传递出来的各种相关信息,企业可以对生产经营作出及时、准确的调整,求得本企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其次,从战略管理的眼光来看,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战略性合作变得愈发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新技术的迅速商业化,使得企业必须尽快将新产品投入市场,而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满足这一要求所必需的研究与开发力量、资本、技术以及配销渠道等资源,只有合作,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过去那种“单打独斗”??、“一个皮包走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现在是大企业时代,“是合作的时代”。目前国外大多数企业实行的“零库存”管理。这些企业不间断地生产产品,但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企业的仓库,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的需要随时由物流公司提供,产成品一经离开生产线就直接由现代物流企业运走,并代为储存和分销,从而大量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改善了资本的运行质量。现代物流企业也因大规模运输、存储而实现规模效益,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提供了面向各类厂商和顾客的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竞合”概念也适用于企业内部。企业内部需要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优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和奖优罚劣的分配机制,才能增强一个的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使整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样,企业内部也需要合作,从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部门到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各道工序,无一不需要连续运作,协调统一、统筹规划,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一个实物与信息不断畅流的经营实体。目前,国内外各大企业均为员工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培训项目、个人生涯规划、增加员工福利,使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正体现了企业内部的“双赢”。可以说,“双赢”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与西方现代竞争意识相融合的结晶。它对于企业的各项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生产商、营销商、用户之间建立伙伴协作关系,使竞争对手共同开发广大的市场,“把蛋糕做大”,实现利益共享,同时可以使企业员工与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同心协力共创价值。可见,在社会经济社会中,企业之29???? 间,不仅在相互竞争,更多的时间是相互合作,竞争和合作的目的都是增加和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7、培育开拓创新的企业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在21世纪,面临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剧,创新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承担者,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企业持久不衰的动力。以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在20世纪,英国的经济无论绝对规模还是增长率,都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那时,英国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的企业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位居世界第三。半个世纪后的50年代,这一比例已经跌至世界第29位,此时的英国经济已是暮气沉沉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许多问题,但困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经济资源的匮乏,而是企业家创新冲动的衰竭,这种衰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是,改革开放后这一代创业者文化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贫乏。乡镇企业依靠创业者狭隘的物质利益冲动一度腾飞,到80年代末很快达到顶点。但由于许多创业者没有更加高尚的创业道德观的支持,乡镇企业逐渐走向衰落。德国经济学家维纳·桑巴特在《资产阶级》和《现代资本主义》等论著中也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2月)在对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企业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培育创新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企业要拓宽视野,要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敏感度和好奇心,预见性地洞察下一轮企业竞争规则并为之作好充分准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企业应不断增强未雨绸缪的意识。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 创新就是要不断战胜自己,也就是确定目标,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立一个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再建一个新的平衡。先转变观念,很多问题出现的原因是认识上的问题,对科技人员的要求就是创新。发明不是创新,发明者不是创新者,只有把你的发明转化为一个巨大的有社会效益的经济活动时,这才叫创新。是不是论文并不重要,开发一个新产品,与其等到别人否定你,不如在别人否定你之前自己先否定自己。有这种观念,可以使技术人员从本质上进行创新活动。海尔的海外营销人员,也需要创新精神。我们出口思路不同一般企业开始出口的导向是以创汇为导向,我们则是以创名为导向,创海尔自己的世界名牌。多年来打海尔品牌,用自己的销售网络,1999年第一季度出口比1998年同期增长131℅。企业发展就是两个字:创新。利用名牌资源,按照创新的思路,使海尔成为世界名牌,实现世界500强的梦。”正是创新精神,使海尔人素质不断提高,海尔集团在竞争中凸显。二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在传统环境观念中,枪打出头鸟,谁冒尖就把谁打下去,尖子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创新人才难以成就大业。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价值观,要提倡敢为人先的精神,坚持敢于创新,敢于竞争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形成一种宽30容机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不确定的,企业创新过程肯定有也应该允许错误出现,所以企业要建立创新失败宽容机制,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创新失败。要形成容忍创新失败的创新文化,不要对创新失败者报以鄙夷的目光。由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失败可以被宽容,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就会非常高涨,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成果也会随之增多,企业竞争优势也就有了切实的保障。三是要鼓励竞争,崇尚合作。高技术的特征是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合作,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当今以动态市场、创新和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环境中,企业间的合作对于企业通过提高研究与开发能力、降低成本以及开发新产品的形式,以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6]德国菲利浦与日本索尼公司是竞争对手,但二家却又合作联合开发一种线路芯片,原因是这可以使二家企业的科研投入和风险都减少一半,有利于二家企业的各自发展。8、进行不懈的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是进行企业伦理建设的必要手段。通过伦理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自觉性,为企业伦理的贯彻实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伦理教育也可以在企业内营造良好的伦理气氛。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比智育、体育还要重要。”松下这种重视德育,造就人才的企业管理之道,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首先,设置伦理机构,配备伦理主管。企业伦理对企业非常重要,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及活动都涉及伦理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伦理机构,并且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伦理主管是企业进行日常道德管理、预防和控制危机事件的负责人,他可以直接与员工、管理者进行面谈,参与企业道德问题的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对企业实施的各种道德项目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向媒体、投资者、消费者、市民等说明企业的行为。当员工遇到伦理方面的问题时,也可以以信件、电话、匿名等方式与伦理主管进行联系,寻求解决方案。当然伦理主管必须被赋予与最高管理者和其他干部直接接触的权利,具有较高的行政绩别和地位。而且为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还应赋予其与公司外部的经营顾问、专家学者、其他企业伦理主管等外部人士联络和交换意见的权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家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有成文的伦理守则,用来规范员工的行为。美国约有五分之三、欧洲约有一半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伦理机构,负责有关企业伦理工作,其中包括为企业提供道德形象咨询、设计、调查和测试服务的企业公关事务所。我国的企业,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设立灵活的企业伦理机构,使得企业的伦理道德能流畅地在企业中得到落实。其次,要提高企业员工的伦理素养。企业伦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员工不去从事各种反伦理行为,另一方面有赖于员工积极配合对企业反伦理行为的揭发与监督。因此,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培训极为必要。要重视教育和帮助广大员工牢记社会道德的核心,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观念和诚实劳动观念,引导员工主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塑造31 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肯定和赞扬,以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伦理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正面教育灌输是最基本的形式,主要包括宣讲训导,系统培训以及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员工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其次要说理教育与树立典型并用。另外,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是对正面教育的补充和帮助。通过企业伦理建设引发伦理优势,由伦理优势作基础并由此创造的竞争优势才是一种可靠的竞争优势,一种致胜的竞争优势,一种长远的竞争优势,一种主动的竞争优势。伦理优势引发的竞争优势完全取决于企业本身,是企业可控的因素。企业要创造出伦理优势并由此保持竞争优势,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对企业内部来说,首先,必须是高层管理者的真心投入,他们敢于承诺,敢于为自己支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而采取实际行动,同时他们反复推敲并考验自己的决策是否符合伦理,对道德义务的履行有着不屈不挠的执著精神。其次,必须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并体现在行动中。企业工作要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建立伦理优势也不例外,企业要有鼓励伦理行为、反对不道德行为的激励监督机制,不要怕花费时间和精力。对企业外部而言,企业必须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试想一个企业只为顾客着想,视顾客为上帝,但对环境保护却不予考虑,这样的企业能博得公众的好感吗?显然不能。②一贯。并不是偶尔的合乎伦理的行为就能获得竞争优势的。一段时间讲伦理,过一段时间又不讲了,结果会前功尽弃。同时,企业还必须有牺牲眼前利益的决心,“不为蝇头小利所动”。不能完全说不道德经营赚不到钱,在短期内,有时恰恰是不道德经营能赚到钱,而道德经营却要付出代价。这种诱惑是经常会出现的,那些没有长远眼光,没有坚定信念的企业是很难抵挡得了这种诱惑的。③耐心。伦理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积累、沉淀而成的。而破坏伦理优势只需片刻工夫,所以,要有坚定的耐心,从点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④沟通。让公众了解企业的伦理优势,如果公众不了解,也就无法成为竞争优势。(三)建构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外部条件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防止转型时期“ 优不胜、劣不汰”的现象,把我国的企业真正推向市场,使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还要建设好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1、营造合乎伦理道德的竞争环境企业竞争具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竞争环境指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正常,有完全竞争的经济条件,有健全的经济法,等等。首先,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当前应重点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加强法律建设。首先要加强法律的制定,把一些重要和紧迫的企业伦理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对企业采取强制行为。其次要对现有的法律加以完善,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大对企业反伦理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让其得不偿失,否则一些企业走“擦边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要加强市场立法,维护市场秩序,鼓励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二是加强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32和企业行为监控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经营行为的透明度,从而加强企业信息的公开性、真实性以及企业受监控的力度。三是要成立行业中介机构来引导企业伦理经营。行业中介机构作用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企业制定相关的伦理法则和伦理经营的策略与方法,协调行业之间的关系,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劝导和警告,对企业的道德信用进行评估并予以公示。其次,要建立企业伦理经营补偿机制。在当前企业反伦理行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进行伦理经营的企业将会承担道德成本,因此会有眼前短期经济利益上的损失,从而有可能在现实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反伦理经营企业驱逐伦理经营企业” 这一恶性循环,社会需要建立企业伦理经营补偿机制来加强符合伦理的经营行为。政府部门要建立企业伦理经营行为档案,并以此为依据对企业进行道德水准评级,对不同道德水准级别的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政策优惠,如项目审批优先、减免税收等。同时,还要利用舆论对伦理经营企业进行补偿,通过舆论引导公众对企业的看法,从而优化企业的公众形象,进而改变企业的市场地位。2、制定竞争伦理的共同游戏规则前几年,有的空调企业不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而是偷偷降价大打价格战,由于游戏规则被破坏,造成了空调市场的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尤为突出的近年来,航空公司纷纷乱降价,造成航空客运市场的混乱。白酒行业存在酒精勾兑酒和酿制酒的争论,有些企业对自己出产的酒吞吞吐吐,说不清酒的成分,把酒精勾兑酒说成是酿制酒,形成白酒业的不平等竞争的现象。我国市场上有不少经济领域都或多或少存在破坏游戏规则的现象,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因此,很多企业都呼吁制定竞争的共同游戏规则,并且遵守这些游戏规则。共同的游戏规则一般应遵循以下游戏原则:(1)公平原则公平即公正平等,它是人类价值观念中非常古老而又具有永恒魅力的观念。公平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与理想目标,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孜孜以求。从企业竞争的视角看,要实现公平竞争,消灭不正当竞争,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每一个企业在竞争中都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企业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任何公司都不应利用其对信息、原材料等方面的垄断来伤害竞争对手。因为这种情况最终会对整个行业甚至更大的范围产生负面影响。信息、原材料对于任何企业都是稀缺的资源,因而为了保证产业和公共物品的生机,这种重要的资源应公平共享,不应受到垄断并被用作手段把竞争对手赶出竞技场。二是不能用不正当手段对付竞争对手。用不正当手段对待竞争对手,就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而不正当竞争是公平竞争的大敌。公平原则要求企业在竞争中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如不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不侵犯商业秘密、不压价排挤竞争对手、不损去他人企业信誉等。图勒雅说:“对竞争的道德姿态并不要求你让对手赢得比赛,只要求你不要用那些你反对别人对待你的那种战术”。[57]33 三是让竞争者享有与其贡献相称的利益。参与社会竞争的企业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竞争企业的力量越是强大,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多,那么从投资中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财源不断扩大、新的客户、因光环作用而来的高大形象等),但是这些好处必须受到参与者权利的限制,少数企业的获利如果是以牺牲其他企业的命运为代价,如将其他企业逐出场或使其他企业的竞争地位明显变坏,那么这些好处便不能被证明是正当的。(2)无害原则无害原则的最好体现便是医学界中的那句名言:“无害最重要”。根据这条最基本的原则,企业在竞争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免给他人(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企业在产品介绍中隐瞒其副作用或不适用人群,而导致他人身心受损;窃取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而制定击败对手的策略,使竞争对手受到严重的冲击和伤害、环境污染等。不允许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被动强制令有时被称为最低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都应包括这条强制令。确切地说,大多数道德体系都会超过这个最低的道德标准,但是这些及其他理论的核心是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德命令。有的作者认为:“据人类学或比较伦理学的文献,我们知道没有任何社会的道德准则不包括某种反对伤害他人的强制令。有关伤害或社会危害的观念可以变化,纠正和赔偿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但是这一强制令却是存在的。”[58]结束语在我国已经加入了WTO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将不得不接受国际社会更为严格的监督与检验。面对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面对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我国企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征程。它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伦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可以说,不讲伦理道德的企业在竞争中不可能取得优势,没有伦理道德的企业将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企业伦理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最深层的支撑力量。现阶段,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假冒伪劣、偷逃税款、不讲信用种种反伦理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声誉,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使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下降。因此,正视企业伦理问题,提升企业伦理水平已迫在眉睫。目前,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往往只是从“术”的高度来探讨,忽略了“道” 的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终极之道在于企业伦理道德优势,在于明确而正确的企业伦理理念和与时共进的企业道德体系。企业伦理作为影响企业行为的精神力量,既是理论的需要又是实践的需要,既是当前的需要又是未来的需要。一句话——企业伦理是人类理性的选择。如同荷兰国际财团(ING)负责人亚历山大·卡恩说:“没有道德观念,我们就是在与灾难打交道;有了道德观念,我们就可以在国际市场立足。”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形成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并不断发展,努力实现企业伦理化经营,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34注释:[1]转引自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2]WilliamH.ShawandVincentBarry,MoralIssuesinBussiness,5thed,Belmont,CA:Wadsworth,1992:41.[3]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6[4]周祖城.基于卓越伦理的竞争优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2(2):59-<6<6.[5]欧阳润平.道德实力: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103-108.[<6]刘光明.诚信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A].见:潘晨光主编.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9-110.[7]刘光明.诚信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A].见:潘晨光主编.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6.[8]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简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72.[9]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简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73.[10]乔·L·皮尔斯,约翰·W·纽斯特朗.管理宝典——开创管理新纪元的3<6部经典著作集粹[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55.[11][美]迈克尔· 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12]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13]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ournalofManagement,Vol.17,1991:102.[14]蒋学伟.持续竞争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0.[15][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82.[1<6][美]约翰·科特等.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曾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8.[17]Stainer,AlanandLoriceStainer,IsitEthicaltoCompeteonEthics?BusinessEthics,Vol.4,1995:4.[18][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M].宋文,永庆译.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4(中译序):7.[19]StephenR.Covey,TheSevenHabitsofHighlyEffectivePelple.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89:21.[20][美]彼得·M.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99.[2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6.[22]StephenR.Covey,TheSevenHabitsofHighlyEffectivePelple.NewYork;Simon35andSchuster,1989:212.[23]见JosephA.PetrickandJohnF.Quinn,ManagementEthics:IntegrityatworkNewburyPark,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1997:3<6.[24]转引自[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33-34.[25]刘桂山.英国推出“道德”股指[N].经济参考报,2001,7(12):3.[2<6][美]里查德·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M].翁绍军,马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6-97.[27]秦法萍.企业资本扩张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J].学习论坛.2000(7):19.[2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7.[2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30][日]松下幸之助.松下企业经营谈[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223.[31]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1(1):9.[32]荀子·王霸[33]婺源县采辑· 义行.[34]新安休宁名族志卷一.[35]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2001(序言):1.[3<6]参见唐伍任.论“信用缺失”对中国管理的侵蚀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6-57.[37]转引自唐伍任.论“信用缺失”对中国管理的侵蚀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6.[38]参见唐伍任.论“信用缺失”对中国管理的侵蚀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5<6.[39]孔子.论语·里仁[40]孔子.论语·述而[41]孔子.论语·宪问[42]荀子.荀子·荣辱[43]孟子.孟子·梁惠王上[44]韩非子.韩非子·难二[45]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6][美]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著.企业不败[M].刘国远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97.[47]ThomasJ.PetersandRobertH.Waterman,Jr.,InSearchofExcellence:LessonsfromAmerica’sBest-RunCompanise.280.3<6[48]Ibid.51.[49]ThomasJ.PetersandRobertH.Waterman,Jr.,InSearchofExcellence:LessonsfromAmerica’sBest-RunCompanise.72-73.[50]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51][日]盛田昭夫.日本·索尼·AKM[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74.[52]孔子.论语·子路[53]孟子.孟子·公孙丑上.[5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2.[55][美]R.T.诺兰著.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姚新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28.[5<6]转引自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0.[57][美]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80.[58][美]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54.37 参考文献:[1]罗国杰等著.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2]唐凯麟编著.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谭培文著.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厉以宁著.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5]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6]欧阳润平著.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樊浩著.伦理精神的生态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8]周祖城著.管理与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张仁德,霍洪喜主编.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0]陈炳富,周祖城编著.企业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1]吴承丰著.企业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徐大建著.企业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王学义著.企业伦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4]赵德志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5]王小锡,华桂宏,郭建新等著.道德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刘光明著.经济活动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乔法容,朱金瑞主编.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汪荣有著.当代中国经济伦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宋惠昌主编.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0]江雪莲著.现代商业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1]叶敦平等著.经济伦理的嬗变与适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2]吴忠等著.市场经济与现代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3]骆郁廷著.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5][德]霍布斯特·施泰因曼,阿尔伯特·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M].李兆雄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6][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7][美]戴维J.弗里切(DavidJ.Fritzsche)著.商业伦理学[M].杨斌,石坚,郭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8][美]约翰·P· 科特(JohnP.Kotter),詹姆斯·L·赫斯克特(JemesL.Heskett)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李晓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9][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30][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经济伦理学[M].李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8[31][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2][美]<>A.麦金太尔著.德性之后[M].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3]阿马蒂亚·森著.伦理学与经济学[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查尔斯·汉普登-特纳,阿尔方斯·特龙佩纳斯著.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徐联恩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5]樊浩.伦理与经济发展的人文动力[J].学海,1997(4).[3<6]周祖城.基于卓越伦理的竞争优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2(2).[37]刘琼豪.论竞争道德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38]刘琼豪.论企业伦理对企业利益的积极作用[J].学术探索,2001(2).[39]马力,齐善鸿.伦理道德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原[J].学术界,2005(2).[40]欧阳润平.道德实力: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41]余卫东,龚天平.组织伦理略论[J].伦理学研究,2005(3).[42]龙兴海.伦理道德与经济发展[J].求索,1998(<6).[43]汪荣有.道德:经济发展的内驱力[J].道德与文明,2005(1).[44]谭教千,陈建新.论企业管理道德与竞争优势[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45]蒋才芳,陈隆伟.基于企业伦理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企业经济,2005(9).[4<6]程新章.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47]宋亦平,范阳.浅析企业竞争优势的变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9).[48]齐庆祝,杜纲.企业竞争优势之源的理论评述[J].天津大学学报,2004(2)39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1、刘胜良:《企业伦理:企业发展的动力源》发表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2、刘胜良,陈希坡:《论墨子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发表于《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第2期)3、曾婷,刘胜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论述》发表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40后记当论文定稿之际,突然意识到师大的生活即将结束。三年的师大生活,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历程。此间,有幸成为刘琼豪副教授的弟子,导师刘老师不仅在学术上帮助提携,而且在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我备感温馨。尤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本人曾几度陷入“痛苦的迷惘中”,是刘老师的鞭策与激励,才促使我完成了这篇拙作。论文的立意和结构都凝聚着导师的辛勤与汗水,在此真诚地道声“谢谢”!感谢政治与行政学院的谭培文教授、苏平富副教授、吴全兰副教授、苏晓云副教授及本院的其他老师,三年来他们的授课与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感谢陆奇岸副教授,他在紧张的学习中,为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感谢我在湖南的父母,他们年过花甲,不仅要躬身劳作,还要替我照看幼子,不图回报。感谢我的妻子欧海燕女士,她的理解与支持促使我完成了学业。感谢我的师兄刘万杰,师妹马雪影、毛小林、黄艳玲,他们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由于本人天资愚钝,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贫乏,文中错误、纰漏之处定当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斧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0<6年4月30日广西桂林4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