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

ID:12794232

大小:4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与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主动融入加快产业承接-----关于裕安区承接产业转移几点建议与思考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有利于加快本区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

2、、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今年以来,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县区更是积极主动,针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意见进行谋划,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市委、市政府已经确立了“一轴双翼”承接产业框架布局(“一轴”指合六工业长廊,“双翼”指舒三工业集聚区和新桥国际产业园),舒城、金安等县区也已完成了示范区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裕安虽未能纳入59个县区之中,但能主动融入,积极争取,仍能在产业承接中夺得应有份额,促进裕安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是裕安实现提速前进跨越崛起的良好机

3、遇。现就裕安区如何主动融入皖江城市9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与思考。一.正确认识区情,在思想观念上求突破。建区以来,裕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基础条件日臻完善,已具备承载产业转移项目的实力,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区位上看:裕安区是东进西出的交通要道,境内有2条国道、3条高速、4条铁路、距新桥国际机场仅半个小时车程,距南京、武汉1个半小时车程,距上海3个小时车程。从资源上看:人力资源较为充裕,现有劳动力近65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动力近20万人;全市现有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3万多人,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在校生近2万人,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76

4、所(裕安区7所),年培训各类技工5.4万人;裕安区农产品资源更是驰名大江南北,是著名的皖西白鹅、六安瓜片、苏埠大麻、大别山毛竹的主产地;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水质优良,为国家二级可直接饮用水,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灌溉下游1100万亩良田,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渠,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成为六安市和合肥市、淮南市等地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华电六安电厂座落在我区,一期装机2×13.5万千瓦已经并网发电;二期60万千瓦项目正在建设。从投资成本和政策上看:土地成本优势凸现,裕安区目前土地储备充足,整体工业用地的成本要比皖江带其他城市都要低。物流成本降幅明

5、显,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全国产业集团最理想的区域性储备中心、流转中心、产业基地与销售中心的最佳选择,六安市城市人口未来规划在1290万以上,本身就是一个消费型城市,加上区位优势,销售半径在100-300公里的区域战略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投资政策优惠多多,我区确定了“融入合肥经济圈、联动皖江城市带、服务长三角”的产业承接目标。积极主动融入以合肥为轴心的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战略,立足持续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在重大工业项目、高科技项目的引进上,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并落实一站式服务。现阶段,我区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上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产业基

6、础较弱。我区虽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及机械加工、新型建材、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但产业链及上下游配套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布局零散,规模和集聚度不高。同时,我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2010年我区地区生产总值80.85亿元,引进外资53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2517万美元,全区拥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企业69家,外贸出口以羽绒、箱包、服装等传统产业为主,外向型经济发展严重不足;三次产业结构比例23.4:32.1:44.5;工业比重明显偏低,为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比较薄弱,这一现状使我区在融入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7、。二是9发达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增强。长三角发达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之所以在资源、环境压力和要素供给成本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大规模地向内地省区转移,是因为在产业综合配套的集群效应之下,获得了比单个企业转移到中西部省区更大的比较效益。这种产业集聚的效应,使得在产业链上的一个有限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捷,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导致任何产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产业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三是发达地区对产业转移项目进行拦截。对于转出地政府来说,产业大规模转移后,如果没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来补充的话

8、,很可能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同时新兴替代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实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不仅会造成转出地短时间内的“产业空洞化”现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