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

ID:12868556

大小:7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_第1页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_第2页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_第3页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_第4页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讲要颜渊第十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論語講要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克己復禮」有兩種讀法,兪曲園羣經平議主張如孔注「身能反禮」,克字當能字講,一讀,己是己身,「己復禮」三字連文。今仍照普通讀法,四字連續。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依馬融「約身」講,就是約束自己。復禮的復字,或作反字講,或作歸字講,皆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約束自己,不責備人,便能合禮。約束自己,就是禮讓他人,寬恕他人,如此即得禮之根本,所以就是仁。這是孔子引用成語答顏子

2、之問。如左傳昭公十二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一日克己復禮」四句,是孔子就此成語加以解釋。馬融注:「一日猶見歸,況終身乎。」皇侃疏:「人君若能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之民咸歸於仁君。」例如周文王在為西伯時,虞、芮二君爭田,相與朝周,請其評理,待入其境,所見朝野人士無不相讓,二人自慚而返,天下聞而歸周者四十餘國。克己復禮的功效由此可見一斑。這是就人君而言,若論普通人,如能克己復禮,也是無往而不為仁者,足以感化人群。「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說行仁全在自己,不在他人。禮記中庸說:「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

3、于屋漏。」屋漏是室內西北隅,安藏神主之處,無人可見,在無人之處尚且不愧,何況在有人之處。所以如此,就因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人。以上是總綱,顏子一聽就能領會,於是再問克己復禮的條目。孔子答以非禮勿視四句。不合禮的現象不要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要聽,不合禮的言辭不要說,第四句凡遇一切不合禮的事情皆不要動。勿動的「動」字,古人解釋不一。如果解釋為動容貌,或者是行動,皆不妥當。眼視耳聽,皆由於身,言出於口,動則應該屬於心意。心為身口之主,既能不動心,則身口自然也能不為所動,所以「勿動」應指不動心而言。最後,「顏淵曰」以下兩句,是結語。請事斯語,意思是遵照孔子的

4、話去奉行。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大賓,大祭,大意是說,出門與人相晤,猶如接見大賓,使用民力猶如承奉大祭。見大賓必須敬,承大祭必須誠,誠與敬即可為仁。阮元揅經室集說:「此章大賓大祭專指天子而言。」皇疏引范甯說:「大賓,君臣嘉會也。大祭,國祭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施字當加字講,凡是自己不願接受的事情,不要加於他人之身。舉此一條,可以類推一切。這是恕道,能行恕道,即可為仁。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就是無論在那裡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如果不仁,便辦不到。左傳僖公三十三

5、年,晉、臼季說:「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管子小問篇引語說:「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仁也」。由此可知,孔子所說「出門如見大賓」兩句是引用古時成語,「己所不欲」兩句也是引用成語,至於「在邦無怨」兩句是否古語,則不得而知。但就前二條而論,可見孔子說話猶以古訓為依據,何況普通學者,言論怎能不謹慎。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司馬牛,宋國人,是孔子的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名耕,字子牛。宋司馬桓魋是他的哥哥。桓魋有意謀害宋景公,子牛深恐其謀反成功,便是弒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誅之,

6、謀反失敗,也必然召來滅族之禍,憂國憂兄,陷於兩難之境。因而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但又不能明說,乃至魯國,向孔子問仁。孔子知其問意,便答復:「仁者其言也訒。」訒是難於說出的意思。子牛再問,有話難於說出,就是仁嗎?孔子解釋,「為之難」,辦這件事很難,「言之得無訒乎」,說這件事豈能不難。此話意在言外。一個人遇到為難的事情,說給人聽,無非是求人代辦,或求人代出主意,但如他人無力代辦,也不能代出主意,如說出來,便是令人為難,甚至惹出更多的麻煩。基於這樣的顧慮,所以,為難之事,不輕易說,這就是仁。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

7、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此章與前章有關係。前章問仁,此章問君子。司馬牛問君子,是想解除隱在心中的憂懼,所以孔子答復:「君子不憂不懼。」不憂不懼,即是「君子坦蕩蕩」的意思。司馬牛未盡明白,所以再問。孔子再為解釋:「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是省察自己。一個人自省沒有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情,一切無負於人,自心沒有愧疚,何有憂懼,這就是君子。桓魋謀反,必然不聽司馬牛的諫止,以致司馬牛在無可奈何中陷於兩難之境,既不能阻止其兄弒君篡位,又不能大義滅親,所以憂懼不釋。在孔子看來,這個難題確是不好解決,但憂懼無濟於事,反而有害於己,所以教他不憂不懼,而不憂不

8、懼來自內省不疚,只要司馬牛不參與桓魋弒君之謀,也不到宋君那裡告發,內省對於他的哥哥以及宋君,皆無愧疚,不失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