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

ID:13084599

大小:4.20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8-07-2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_第1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_第2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_第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_第4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概念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的新发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并已证实存在人际间传播。临床特征:以发热、消化道症状、意识障碍、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危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背景早在2004年夏季,我科发现有些发热病例比较特殊,出现高热、血液系统严重受损、消化道症状显著,甚至在进入恢复期后仍有严重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我们请教了上级

2、专家,专家亦不清楚这些病例的诊断。后来…我们以“无形体病”治疗,但发现病例中存在许多病毒感染的证据。背景2010年4月份以来,国家CDC在对无形体阴性的病例标本检测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8月,国家CDC专家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到病毒,最终确定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学1.SFTSV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2.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但对于SF

3、TSV的理化特性和灭活条件仍须进一步研究。流行病学1.传染源SFTSV可感染牛、羊、狗等脊椎动物和蜱等节肢动物,从蜱、牛、羊等动物体内检测到SFTSV的核酸或抗体。啮齿类动物中未检测到抗SFTSV抗体.中国CDC从羊血清中分离到SFTSV,江苏CDC也从患者饲养的犬脏器(脾)分离到该病毒。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可因接触家畜而传染,但是其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流行病学2.传播途径(1)虫媒传播: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发病地区的蜱中可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2)接触传播:近期多篇研究报

4、道证实了SFTSV人传人的存在,SFTS患者病毒血症时间较长,可能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而感染,裸露皮肤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蜱蜱包括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肩板硬蜱(I.scapularis)、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篦子硬蜱(I.ricinus)等。在蜱中已经分离到多株SFTSV,与当地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的毒株高度同源。雌性成虫雄性成虫稚虫幼虫8流行病学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

5、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目前病例资料显示,97%的患者为农民,中老年居多,年龄分布在39~83岁,其中50岁以上患者占75%,没有明显性别差别。江苏对7个农村进行调查,发现SFTSV感染率为0.44%(11of2,510),养羊、种地和放牧是感染SFTSV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4.流行病学特征SFTSV感染病例一般始于3月,高峰期在5~7月份,可以延续至11月份。多散发于呈丘陵地貌的农村地区,病例呈高度散在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辽宁等省市及日本、韩国

6、等地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潜伏期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一般为5~14天。确切证据:1.蜱叮咬后5天发病2.人传人7-14天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意识障碍及多器官损害等。根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验室检查动态变化规律,临床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期: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和恢复期。发热期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患者常伴有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

7、中毒症状。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常有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处孤立或2~3个浅表淋巴结肿大伴明显触痛,表面红肿,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可与发热期重叠,一般出现在病程5~10天,个别重症病例发病2~3天即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肝、肾、脑、心、肺、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等全身器官均可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出现肢体、下颌抖动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及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烦躁、抽搐及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并发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

8、血以及多脏器衰竭而死亡。死亡病例多发生在此期,死亡时间一般出现在发病后6~12天。非死亡病例此期一般持续3~5天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各项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预后绝大多数早期就诊患者预后良好,危重患者死亡率仍高(17.4%~30%)。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心脏受累严重、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