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硕士培养方案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

ID:13142750

大小:10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20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_第1页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_第2页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_第3页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_第4页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力学硕士培养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类别: 308工学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代码与名称: 0801力学 二级学科代码与名称:080100力学080102固体力学080104工程力学 执行开始--终止年级: 2007--2012 制订二级单位: 土木建筑学院、土建学院一、 学科概况  力学是力与运动的科学,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的宏观机械运动,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力学植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如在土木、水利、机械、船舶、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微电子、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都不断有大量新的力学问题急须解决。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力学是力学的四个二级学科。 

2、 一般力学的传统研究内容为力学的一般原理和一切宏观离散系统的力学现象,包括分析力学、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和振动理论等内容。近代一般力学的研究对象已拓展为离散系统与连续系统混合的机械系统,以及包含机械—电磁—生物体在内的更复杂的大系统。力学基础主要研究与力学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的基础力学问题,包括物理力学、非线形连续介质力学、理性力学与力学中的数学方法、等离子体和磁流体力学等。  固体力学是理论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一门学科。固体力学典型地体现了力学学科既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学科的特点。固体力学是研究变形固态物体在外界因素(如外载、温度、电场、磁场等)作用下而发生的变形、应力、应变以

3、及破坏的学科。固态物体以及人工结构的多样性,使其对外界因素的响应丰富多彩,如弹性、塑性、蠕变、断裂、损伤、疲劳等。而众多自然现象和大量工程问题,则是固体力学的研究对象。  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应用性很广的学科,是力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所研究的内容是流体(包括液体与气体)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与其它物体形态之间相互作用问题。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

4、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少的作用。工程力学本是力学各分支学科和工程密切结合的产物,它和力学的其它三个二级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工程力学要吸收其它力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自己,更好的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并提炼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因此,与力学的其它学科相比,工程力学更强调综合与工程应用。  我校力学学科多年来注重力学各分支学科的建设,在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大型复杂结构  (构筑物)非线性分析、高新技术材料的损伤和断裂、工程结构的断裂和疲劳、结构振动与控制、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决了许多理论

5、和实践难题,形成了稳定的系列研究方向。  我校力学学科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多年来,本学科专业点重视实验室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验系统,例如有先进的INSTRON材料试验机、多套动态应变测试系统和振动测试系统、各类型传感器、大型通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ADINA等,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工程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我校力学学科在强调基础、扩展专业面的同时,今后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二、培养目标  培养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工程型人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6、;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科学道德和合作精神,品行优秀,身心健康;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代码名称研究方向英文名称108010201固体力学 208010401工程力学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  1.实行弹性学制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5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综合素质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其中课程学习在40周以上,参加《学术研讨》、《形势与政

7、策》课2学年,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次数应在10次以上。学分要求修满35学分以上;每学期选修的总学分不超过17学分;允许硕士生分两阶段完成学业。  2.培养方式  (1)在指导上采取以硕士生指导教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小组成员应协助导师把好各个培养环节的质量关;跨学科培养硕士生,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  (2)导师指导硕士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修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