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ID:13225456

大小:3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1

上传者:U-3680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1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2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3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4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5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6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7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8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9页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27卷总第ll6期20o9年第3期科学?经济?社会SCIENCE?ECoNoMY?SoCIETYVo1.27.S咖No.116No.3.20o9浅议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张炳生,丁雯(江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民族文化,其最显着的特征在于带有明显的伦理特性.家庭伦理作为中国社会一切伦理的出发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家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认识传统文化的实质.关键词:家庭伦理;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06—2815(2o09)03—0034—04OntheImpact0fFamilyEthicsoVerChineseTraditi0nalCIlltureZHANGBing~sheng,DINGWen(sc00fe^,n0n£esndS0c血fsce,es,t,r上,l{L『ner£y,e口ng212013,C,口)AbstI_act:Chinese£raditjonalculturegoesback£oancienttime,hasbothextensiveknowledgeandpr0foundsch0larship.Asare0nalcunure,itsmoslnoIablefea£urejsthee【hicalcharacteris£ics0bvi0usly.FamiJye£hjcs,al】ethjcsstartingpojnt,haveplayedflar—reachingconsequencest0thecI℃ati0nanddevel0pmentofChinesetI.aditjonculture.Analysjs0ffamilycul£ureontheimpact0ftraditi0nalculture,he】 pusunderstandtheessenceofChinesetradona1culture.Keywords:familyethics;traditionalculture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伦理问题在中国可谓既复杂又明晰,既古老又年轻.言其"复杂",是因为在中国的家庭中通常交织着各种错综的人伦关系;言其"明晰",却是因为在同样的家庭中,始终由血缘亲情一以贯之,且一切事务大都以此为基准而展开.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重视家庭伦理问题的研究,并由此构建了丰富而博大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几千年来,它制约,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有明显的家庭传统特征,有人甚至将其称之为家族文化.可以说,家庭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几乎弥漫于各个领域,渗透于各个层面.这种扩展,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传统文化的结构决定的.本文即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四个方面来解释家庭伦理对其深刻的影响.一,孝道伦理孕育了中国文化传统主义的伦理特征传统的本义是指某种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续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具体而言,包括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风俗,典章制度,行为心态,艺术等.换言之,人类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只要能够成为延传的对象,就能够成为传统.而传统主义就是对于传统的信奉和遵从,是将固有的文化传统作为其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思想行为的模式的一种文化主张.中国的文化透着浓重的传统主义色彩."家庭形态不同固然影响文化的差异,但家庭成员关系的特性,才是影响文化的关键所在."…'P8在家庭众多的角色关系中,必然有一种关系占主导地位,其他的人伦关系 都以这种关系为模型或典范,称之为主轴关系.有学者在研究了世界不同民族的家庭的基础上,把家庭中成员关系的主轴分为四种类型,即父子,夫妻,母子和兄弟.中国文化以父子轴的家庭关系为出发点,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结构是由农耕手段和血缘关系构成,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本"和"血亲"意识两大硬核,并由此规定了它的基本特收稿日期:2009~03一l7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性生活与性健康教育实践研究"(B—b/2oo6/ol/018)作者简介:张炳生(195O~)男,江苏常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34征和演变走向.…从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来看,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是在保持和加强氏族公社组织形式的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挥集体力量,通过发展农业生产而实现的.一方面,中华先民栖息于东亚大陆辽阔而肥沃的大地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封闭的地理环境.这里气候温和,土质松软肥沃,传统农业较早得以发展.由于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男子作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劳动力随之取得经济上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渗透到各个领域,其结果就是父权统治的确立.另一方面,由于带有"氏族制的脐带",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之上的祖先崇拜观念得以保留并发展,强化了血缘观念,从血缘上区分了人际关系的亲疏.于是接续血统以确保父系私有财富的承传成为必然,从而使出自特定父亲的子女的一夫一妻制随之确立.但是,这种父子差序关系仅仅依靠血缘关系纽带或者基于血缘生养关系的自然情感的维系是很脆弱的,也是很不稳固的,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可靠的运作手段,把这种关系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子对父权的 尊重与服从,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恩"式的自然情感阶段上,而是要把情感形式上升为道德形式,把自然之爱转变为稳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于是"孝"便应运而生,成为这种父子人伦的原则,"孝"与"不孝"成为道德标准."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孝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pl同时,"孝"显示出其强大的弹性和扩张力.传统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孔子论"孝"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将"孝"的内涵向政治领域进一步拓展.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孝是把一切儒家经典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绝对真理,圣人之言才是评判是非的标准,是不可辩驳的权威.与之相异的见解和思想,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在政治上,祖宗家规是治国安邦的大宝.任何敢藐视祖宗权威和祖制的人,都被视为乱臣贼子,以至于要进行任何一点点改革,也只能采取"托古"的方法,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这样,对传统,对权威的盲目顺从,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地限制了人的视野,扼杀了人的创造力.可以说,氏族制血缘这根"脐带",使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华民族,中国伦理的发展具有诸多特点.首先是具有较强的根源动力.它根源于母体,根植于母体,因而在文明的初期免疫力与生命力都较强,同时也可以从母体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没有像西方那样出现多次文化中断,才形成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所以,中国文化总是强调"温故知新","返本开新";但同时也具有较大的保守性,因为这根脐带同时也像绳索一样,把未来紧紧地与传统系于一体,很难挣脱传统的束缚.传统主义反映了 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影响下形成的非批判性,封闭性的特点,即传统主义者不愿承认,拒绝或者排斥非传统的新事物,新文化,这使中国文化的转型显得尤为曲折和艰难.二,家国同构的家庭本位制发展为社会利益至上的伦理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人"是群体的人,是放入集体这一大背景下的个体,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个体小农经济本身具有脆弱性,使农民必须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协同劳动,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家庭在维持生存和生计上的重要性太大,而个人的力量则微不足道,家庭成为维持个人生存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各方面生活的活动范围."在中国,简直可以说,除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土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之内,家族就像一个个无形的人为堡垒,也是每个人最安全的避风港."p7以家族生活为本质的社区生活,使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同化力,增强了家族成员的认同心理.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都是和家族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群体的组合,在群体力量的显示中才能实现自己.家族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每个人都必须依附家族的势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从文化价值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系统,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是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一切价值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个体没有独立的自足的价值;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群体需要,实现社会群体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这种整体价值观使人们把平衡,和谐视为最理想的家庭关系状态,并以此为行动宗旨.它要求个人利益 无条件服从家族群体利益,强化了传统文化中较强的群体意识.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来了解整体至上的价值观."自我"总是与人相伴而生的,如父与子,夫与妻,兄与弟,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具体来说,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通过道德修养提升思想境界,融个体于群体之中,以服从群体利益为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家国同构作为中国伦理精神的逻辑与历史起点,强调的是家与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封建社会的国家完全是家族政权,血亲关系是构成家国同构的基础.家庭和家族之所以能够维持一种稳定关系,不是法律和行政的强制,完全凭借血亲关系,血缘如同一根纽带,紧紧把家庭与家族联结在一起.建立在家族主义基础上的国家如同是家长领导下的一系列家庭成员组成的大家庭,这个家庭的各种职能都由宗窒成员来负责,皇上便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家庭中的血亲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伦理亲亲原则,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l4这必然导致中国传统国家35颇为注重泛家族主义和道德教化等,表现出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传统政治也体现出伦理与政治相结合的特征."家的原理是伦理,国的原理是政治,家国一体必然是伦理政治.由家及国的逻辑必然是由伦理到政治.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从另一角度讲,封建国家的等级统治的特点,又会影响并渗透到传统家庭中,作为伦理团体的中国传统家庭便具有了政治化倾向.这样,家庭的伦理与国家的专制交互作用,共同维系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此,"欲 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便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指导原则.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群体的价值观,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作用.正是这种传统价值观,培养出了一种以他人为重,以集体为怀的高尚情趣,起到了纯洁心灵的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凝聚为一体,有助于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这种价值观又易忽视个人权利,贬低个人作用和价值,否定个人的自由,使中国人产生了一种自我贬抑的心理.这对于个人自由的发展,对于自信,热情,进取精神品质的形成,对于独特个性的形成,都有一定程度的消极作用.反过来,这种传统文化对中国家庭伦理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家庭多培养出具有义务感和献身精神的人.家庭成员都以家庭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家庭利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是光宗耀祖,扬名后世,为家庭增辉;个人成婚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光耀门庭,"合二姓之好",为此个人不惜牺牲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其次,传统文化中贵和尚中的和谐意识也深受这种群体利益至上的家庭本位观的影响.所谓"贵和",主要强调的是平衡,和谐,抑制冲突,立异.这既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当然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主导精神之一.实际上,"和"字本身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很早即已受到中国先哲的高度重视.由于在哲学思维上追求和谐,所以相应地在伦理道德方面也形成了中国人注重秩序,讲求人际和谐的伦理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要求人们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并以"和"作为其遵循的原则和评判一切的最高价值尺度.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和谐的事物符合主体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关于"和"的多重内涵,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人与自然应保持和谐(即天人和谐),这首先是 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人类只有尊重和爱护自然,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创建现今所谓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天人和谐所展现的则是儒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张载在《正蒙?太和》中所说的"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以及《论语?学而》中所讲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述就是这种意思.第二,人与人之间(即人际和谐,古人称之为"人和"),个人与社会之间要保持和谐.唯其如此,社会群体才有可能与外界的客观自然"合一",才能谈得上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相36比之下,中国古人似乎更注重"人和",在此意义上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衷共济,相互扶助的一种协调状态,由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安宁,是其所追求的目标.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理想诉求就是为了实现社会成员的全面和谐,从而构建一个协调,有序的和谐社会.第三,人自身的和谐(即身心和谐),这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物质欲望与道德理性的和谐等等.三,父权家长制演变为封建宗法等级的伦理秩序宗法等级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问的亲族血缘联系.西周的维新,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所做出的独特的选择,其核心是建立一套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的组织结构,基本原理是将人类血缘关系的自然秩序 转化为严密的政治统治秩序,而主要的努力,就是完善和加强宗法制,实行分封制,并形成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应该说,宗法制是人类在迈向文明社会过程中体现历史发展的延续性的一种创造.宗法等级服从制度的具体表现就是父权家长制.所有家庭成员一分二:家长与家属.家长一般由男性长者担任,祖在则祖为家长,父在则父为家长.如果祖和父都不在,则嫡长子为家长,"长兄如父".在家庭中家长主宰着家庭,管理家务,控制使役家属.家长的权力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家属必须尊敬家长,服从家长,全心全意服侍家长.正是在这种家长制的基础上,中国的家庭呈现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格局.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嫡庶长幼有序.由于这种支配与服从关系存在于重重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之中,并由无数的人伦日用经验而得到支持和维护.人们认为这种等级格局似乎是最自然不过的,是天经地义的.可以说,宗法家长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发明.它巧妙地利用了天然的人伦关系,使宗法的贵贱与人伦的亲疏融合为一体,并通过精致的制度和文化织成一张天罗地网,每个人都不能逃脱这张网.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政治统治的功能."制礼作乐"就是把这种体制以上层建筑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加以制度化.于是,"礼"便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伦理政治准则.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着称,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礼"的真谛是什么?"礼"的根本要求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政治秩序,是对秩序的要求,是伦理秩序的利益化.中国古代宗法等级观的伦理精神必然要引申出重秩序的观念,而"礼只是个序".同时,重礼无疑也是整体主义的群体意识演绎出来的传统道德精神之一,具体体现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就是 要求家庭成员别贵贱,明人伦,并安于自身所处的等级地位,不许践踏等.一定的秩序是社会群体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无序或失序则会使社会陷于瘫痪甚至难以为继.而"礼"在其中则承担了协调和规范等级秩序的重任.在中国古代,"礼"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最广义的"礼"泛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仪式节文;狭义的"礼"主要是指礼仪,礼貌等.然而无论广义抑或狭义之礼,其根本精神都是"分","别","序".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就是一种遵循封建等级制度,严守尊卑等级地位的伦理秩序.在统治者看来,"礼"的功用就是明人伦,别贵贱,进而使等级关系程式化,有序化,因而可以说,等级之"礼"乃是制约卑贱者僭越,犯上的"紧箍咒".当然在中国封建时代,"礼"也会被统治者装扮成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规范和准则,因而使"礼"的等级要求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传统家庭的日常之"礼"中,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直到待人接物都有一套严格的等级标准和秩序规则,轻易不得逾越,至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必须按照等级身份依"礼"而行.《论语?颜渊》中的非礼"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是古人评判"君子"(实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理想人格形象)的唯一标准.中国社会政治中君主专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不仅将君统与宗统相结合,而且利用宗法社会伦理,将孝亲推及忠君,使君权与父权彼此沟通,为巩固一姓之天下服务.这一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四,血缘情感扩展为社会人情主义的伦理情怀如果说,与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相对应的文化机制是伦理政治,即在血缘家庭伦理的基础上引申出政治的原理与原则,那么,与这种文化机制相适应的伦理精神形态,就是 "人情主义"."人情主义"是体现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伦理精神特点的概念,是中国伦理精神的民族形态.台湾学者项退结先生曾对中西方文化作过系统比较,指出:"中国文化从文字到诗歌到哲学,都与情感的因素相关.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之所以没有向其他方面发展,并不是因为中国人缺乏智力;相反的,中国人的智力是全世界公认很高的.中国人之所以不曾发展到系统化的科学,我们可以说是因为中国人从古代就选择了情感这条路,而拒绝向纯粹理性方面发展.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情",与一般意义上的礼尚往来的"人情"或者人情关系是不同的,后者只是人情主义伦理精神的世俗表现和异化形态.有的学者认为,"人情"在中国文化中,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换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人与人应当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而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人情是建立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是建立在"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心意感通基础上,通过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情意设计,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判断具有绝对意义.什么是人情主义?所谓"人情主义"就是以人伦秩序为绝对价值,主张通过主体的德性修养和心意感通的生活情理来维持社会关系和人伦和谐.人情主义的伦理精神生长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扎根于人们的家庭血缘,以家庭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形成的"情"为机制,并将情推广到一般的人伦关系中,形成所谓人情,从而把血缘情感引申为伦理情感,继而又把这种血缘情感与社会的伦理情感结合所形成的"情理"引申入政治生活,形成政治意识,使血缘情感,伦理情感,政治意识三位一体.具体来讲,凡是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都是好的,尽可能给予好处;与自己无关的人都是可疑的,最好不 去理他,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情主义: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在差序社会里,一切普通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楚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什么标准来."_6p25因而,传统社会里,往往情大于法,情大于理,理在情中,不近情者必不近理.这可从传统社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法律条文中得到印证:整个社会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网,在这张人情网上,一切普遍的制度,法则都大打折扣.至今,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往往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在处理家庭关系的时候,中国人的血亲本位导致对情感的异常关注.我们惯于通过涵养德性,克己复礼,将心比心来建立为人,待人的伦理关系,使家庭中每个成员的人格得以训练和磨合,家庭整体的合一.传统家庭伦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重大的,这与中国社会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有着紧密联系,我们上面只涉及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伦理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而社会文化只是家庭伦理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我们这里只论述家庭伦理渗透到传统文化中的部分表现,家庭伦理和传统文化实际上是部分与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建构良好的家庭伦理,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深远.参考文献李桂梅.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J].湖湘论坛,2oo2(2):85~87.王恒生.家庭伦理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OO1.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3.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构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华男编发)371{l123456—f—}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