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ID:13391234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2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1页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2页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3页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4页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在经历了民间借贷危机之后,当前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存在“实体经济空心化”和互保圈的连锁反应;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信贷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建议建立健全银行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加大信贷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信贷队伍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不良贷款。  [关键词]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内部控制;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085-03  一、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现状

2、  不良贷款是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目前温州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330家,是浙江省银行业机构种类最齐全、网点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之一。在经历了民间借贷危机之后,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温州市银行业资产质量下滑明显,而2011年温州为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地级市。截至2012年8月末,温州市银行业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206.78亿元,比年初增加119.8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3%,比年初

3、上升1.64个百分点,而2011年8月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37%。  二、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层面原因  1.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  温州存在的问题表面上是高利贷化以及民间资本“热钱”化,但实质是实体经济空心化。一是大量企业面临生存困境,二是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而成为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四是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据调查,在温州300家知名企业中,126家企业涉足房地产业,投资总额6.93亿元,占主营业务以外投资总额的69.2%。全市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

4、元。另外还有炒矿产资源、煤矿等投资。  在2011年银根收紧的情况下,温州地区不少企业通过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进行融资,民间融资利率节节攀升。同时,房地产调控力度不减,房价走低。多种因素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负债成本上升,传导到金融体系的具体表现就是2012年新增不良贷款持续上升。  2.互保圈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通常,温州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可抵押物较少,而银行为了控制信贷风险,要求借款企业追加担保单位或企业法人、自然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这种曾备受推崇的风险控制模式已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形势较好时,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互保与联保能有效地防控风险,

5、但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下,税收、原料价格、用工成本等都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进而传染互保、联保链条上的所有企业。  (二)银行层面原因  1.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对贷款应该履行贷前检查、贷时审查、贷后监测程序。不少商业银行将这些程序流于形式,将精力主要用于拉存款和维护存款客户关系上。由于受丰厚利润的驱使,商业银行十分关注贷款的数量,主要通过增加贷款数量来获取收益,对贷款质量把关不严,没有对贷款全过程进行严格的风险监测,这必然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一是存在过度授信的现象,刺激了企业过度扩张、盲目

6、投资行为,最终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风险。二是贷前调查不深不细,比如对关联企业的情况尤其是负债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未能及时掌握企业所有者是否存在赌博、高利贷等不良行为,对企业的融资目的调查不清,对担保圈的情况了解不够。三是贷后管理不够认真,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企业的民间借贷、法律纠纷等异常现象。四是担保链风险难以控制,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互相担保、关联担保、交叉担保的现象频发,关联风险、集中度风险偏大。  2.信贷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不少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分析、认识能力不足,部分信贷管理人员责任心不足,对贷款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加

7、核实,轻信其承诺,往往导致贷款风险的发生。  (1)贷前调查未尽职。客户经理对企业项目风险分析不足:实际总投资与评估报告存在较大差异,高估企业主经营素质和发展前景,对法人负债过多、大规模投资情况未能完全掌握,过度依赖抵押物等第二还款来源。  (2)信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忽视信贷资产质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过分夸大银行经营的规模效应,在经营管理上片面强调“以贷吸存”,信贷专业人才短缺,银行的人员组合中,合格的信贷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匮乏,工作人员疲于市场营销,无暇学习和提高后台管理、监督、检查和业务技能。信贷人员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

8、,责任心不强。  (3)贷后管理不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