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ID:13953388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5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1页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2页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3页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2008年第12届世界疼痛大会综述之四厦门光亮骨伤科(颈肩腰腿痛)医院[摘要]慢性下腰部疼痛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常见疾病。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一直为临床医生所关注。第12届世界疼痛大会于2008年8月17~2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本文将大会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关键词]慢性下腰痛;诊断;治疗;进展第12届世界疼痛大会于2008年8月17~22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市举行,本文将大会慢性下腰痛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容积调节的间盘内注射是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型微创技术。日本学者NittaKDENG[1]等

2、研究了10例由于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根型疼痛的患者,应用增强MRI观察容量调节注射后的间盘的变化。该组共10例,应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对该组患者的下腰痛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1个月复查钆增强MRI进行对比。随访结果发现,其中6例患者的突出几乎消失。5例患者MRI显示间盘周边影像造影增强,这些患者恢复良好。而另外5例术后2周JOAS评分显示疗效差的患者在MRI未显示出钆增强影像。故得出如下结论:钆增强,MRI成像对于评估容量调节的间盘内注射后疗效有一定价值.有人认为VCDI可以代替某些微创手术,例如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EtsukoT等[2]设计了2组患者,分

3、别应用VCDI和MED2种治疗技术比较疼痛缓解程度和生活功能恢复情况.共选择51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的患者,其中27例行VCDI,24例行MED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以及JOAS评分.治疗后3个月再次进行JOAS评分.结果发现,两组3个月后平均JOAS恢复率分别为64.0%和74.7%.故得出如下结论,VCDI治疗根性神经痛可以产生显著疗效,患者VAS以及JOAS评分都可改善.尽管VCDI疗效略差于MED,但对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来说是很好的替代疗法.为探明间盘内注射O2-O3混合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机制.ZhangX[3]选择170

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腰部神经根受压体征,CT以及MRI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全部患者接受了间盘内O2-O3混合物注射,共注射5~15ml,三氧浓度为50μg/ml,并在神经节周围注射含地塞米松5mg、VitB12500μg、利多卡因40mg的混合液4ml。注射时在X线引导下在患侧沿棘旁外侧途径,用15cm长的18~20号穿刺针穿刺完成操作。治疗后3~12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显示,170例患者中72.94%患者疗效明显,270.6%患者疗效较差,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CT或者MRI显示75%患者突出的间盘减轻。结论认为间盘内注射医用三氧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

5、突出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间盘内电热治疗是一种治疗慢性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非侵入性技术。多数学者认为局部加热使纤维环内胶原纤维变性收缩,从而封闭纤维环内小裂隙,加固椎间盘结构。FukuiS对经IDET治疗后的患者应用MRI测量其变化。该组包括8例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对比MRI变化。观察是否经过IEDT后MRI矢状位的突出程度较原来减少50%。结果发现,IDET对该组患者疼痛程度缓解和功能恢复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在随后的随访中发现,有4例患者突出间盘几乎消失并恢复正常,有4例未见变化。IDET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楚。组织学研究表明,IDET不能修补外层纤维环,不会对纤维环上

6、的感受器有损害。此外,还发现患者中热疗可能会影响突出间盘中纤维环的胶原,使其硬化,从而减轻间盘负荷,减轻疼痛。IDET的机制可能与减少化学递质,硬化间盘,结构重塑有关。非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在X线引导下神经根注射和经盲穿椎板硬膜外注射皮质激素那种方法更好?YosryM等[5]对间盘突出导致的急性或者亚急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对比。共有单侧腰神经根痛的患者80例,随机分配到X线引导组神经根注射以及硬膜外盲穿组中,均单次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mg,2.7%高张生理盐水,利多卡因。1年后随访发现,神经根注射组患者有85%完全缓解,而经椎板硬膜外盲穿组患者中有75%症状完全缓解。该组80例患者中有

7、10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其中2组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并发现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与体内高反应性C反应蛋白没有相关性。下腰痛患者脑脊液中pH是否与疼痛程度相关?HariPK等[6]选取28名患者,其中6例患者症状严重。另外22例患者没有下腰痛病史。对所有入组患者给予MRI检查,并对腰椎间盘变性程度进行评价。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测定,给予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10~20ml用于生化分析。结果发现,脑脊液pH值大小与疼痛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9),并提示椎管内游离的H+通道可能与下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