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ID:14147158

大小:7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6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1页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2页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3页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4页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的主题:实现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近代化)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实业救国思潮无产阶级: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

2、土地革命)、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3、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阶段性)第一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战争的目的:西方在工业革命后,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侵略的国家:英---英法----英法美俄----英法美俄德日等国家侵略的手段: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以此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战争的目的:侵略的国家:侵略的方式: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采取“以华制华”,

3、寻找代理人。经济-----有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开设银行、抢夺路矿的修筑权开采权、争做中国的债权人、投资设厂)4、运用多种史观理解中国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1)、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的损害,加速中国半殖民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1)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近代城市的崛起。2)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3)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

4、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4)社会史观:它是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一、鸦片战争前的东方与西方东方西方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升与发展经济落后的农业文明工业革命的进行与即将完成思想高度的思想文化专制,人们观念落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科技传统科技近代科技军事军事落后,装备废弛,战斗力低下船坚炮利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鼓励对外殖民扩张二政治上

5、: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步走向解体,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观念: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一些人从天朝上国的的迷梦中惊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迈开了学习西方的脚步。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国门被迫开放。三、地主阶级的自救与探索1、鸦片战争后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及主张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内忧外患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口号:自强、求

6、富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六十年代----19世纪九十年代)内容:创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创办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七十年代开始,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结局:失败(失败原因,把西方先进的技术嫁接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上;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影响: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西方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进一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培养了

7、一大批先进的科技人才。局限性,把西方先进的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3、清末新政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称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统治危机日渐加深。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性质: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翻版,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是封建地主阶级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趋于汇合后,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而展开的一场自救运动。内容:改革管制,整顿吏治;仿西方军制,编练新军;奖励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投资;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评价:清末“新政”在

8、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