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

ID:14170933

大小:6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6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_第1页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_第2页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_第3页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_第4页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02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金剛經-第26集  請掀開經本,第三卷,第八面,請看經文:  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看註解:  【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為自開口說至此處,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義趣甚深。】  一般同修們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過去在五祖會下,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他開悟了,大徹大悟,後面就不要講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剛經》的意思他明白了,大般若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間法,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

2、明瞭。他向老師,就是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雖然言語不多,忍大師聽了之後,點點頭給他印證,證明確實是明心見性了。我們知道六祖能大師沒有讀過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做粗活之人,沒有出家之前砍柴賣柴度日,那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時候那個時代,我們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燒大灶都是要用柴火,有些人,窮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裡面去賣,是相當苦的工作,他沒有讀過書。到五祖的道場,五祖的徒眾很多,剛剛到那邊去,他去的時候發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備出家的條件,有出家的環境,忍大師徒眾學生那麼多,惠能去了當然不能例外,也得按著順序排班

3、,他排在最後一名。這個道場,老法師徒弟幾百人、幾千人,他排在末後。所以他並沒有剃度,沒有剃頭,先派到槽房裡面去做工,槽房就是廚房裡面的工作。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忍和尚的道場差不多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吃飯,那個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槽房裡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別人看到好像是到寺廟裡做苦工,我們現在說做義工,做苦工,其實他在那個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他是真修。他的緣分,跟《金剛經》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深。最初他因為賣柴,聽到一個客人念《金剛經》,他在這個窗外聽,聽得很歡喜,就問這個客人,你

4、念的是什麼?客人就教他,客人對他很尊重,雖然他是一個賣柴的人,但是從他談吐問答,知道他有相當的智慧,所以就告訴他,五祖忍和尚在黃梅傳法,你要是對《金剛經》有興趣,聽得有心得,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參訪,這才到黃梅。工作八個月,老法師年齡太大,要傳法了,傳法也有條件,必須真正開悟,法才可以傳,沒有開悟縱然跟老法師時間再久,也沒有法子得法。老法師傳法是相當的民主,公告給全寺這些信徒,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見解有沒有開悟,如果開悟祖位就傳給他,忍法師是第五代,傳到下面這就第六代,衣缽就傳給他。這

5、個衣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傳下來,衣缽就是證據,得到這個衣缽的,這就是一代的祖師。  世尊滅度之後,這個衣缽就交給迦葉尊者,一代一代相傳,傳到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達摩到中國來,把佛的衣缽也帶到中國來,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在中國算是第一代,中國的初祖。代代相傳,傳到第五代忍和尚,這個故事我們不必多說,諸位都相當熟悉。從這一首偈,就是這一段經文當中,徹悟了,五祖將衣缽傳給他,他是居士,沒有出家,衣缽就傳給他。由此可知,傳衣缽不一定要出家,問題是你有沒有明心見性,這個重要,剃頭不剃頭不重要,這是我們從這裡看,很明顯的這樁

6、事情。諸位現在有很多想發心出家,你聽聽這個故事,你就曉得那個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  為什麼惠能會開悟,神秀沒開悟?神秀跟忍大師十幾年,在那個道場裡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他還得不到衣缽,原因在什麼地方?諸位聽了這二十幾天《金剛經》,應該明瞭,他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離分別執著的,神秀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不能見性。惠能

7、大師高明處,就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留意。  這一段經文,註子裡說了,不僅是前面這一節,這一小段,可以說是自從《金剛經》開始,一直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算是一個總結;「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點睛結穴是比喻,關鍵的所在。世間人常說畫龍點睛,取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這兩句做為日常生活當中觀照的依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說,《金剛經》上任何兩句四句,都可以做為觀照的功夫,不一定是這兩句,但是這兩句的確是好。用這兩句觀照的人非常非常多,關鍵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這個功夫。禪家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8、」,覺就是觀照,念是妄念。往往我們妄念起來,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妄念止不住。經文雖然常常念,到那個時候忘掉了,把經文忘掉了,妄念繼續不斷起,這就叫功夫不得力。觀照要緊!前面我們講過,要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本來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