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ID:14421764

大小:217.8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8

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_第1页
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_第2页
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_第3页
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设计与研究·鹦鸽嘴水库库区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李东东(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鹦鸽嘴水库库区右岸滑坡是一个老滑坡,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的改变,滑坡复活并产生了新的变形。通过对滑坡变形特征和诱发因素的分析,选择了符合实际的物理力学参数,对滑坡体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稳定安全系数小于1.30,建议采用削坡、挡护、截排地表水等综合工程措施治理。关键词:鹦鸽嘴水库;老滑坡;变形特征;诱发因素;稳定性分析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0144(2012)03-0017-04鹦鸽嘴水库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

2、梨园河上游,建成于1975年,总库容1350m3,1982年育一大型滑坡(图1),距坝线140~320m,水库蓄水运行期间,发生过多次次级滑动,目前的主要危害为坝前淤积。10月扩建,总库容增至2500万m3。在库区右岸发ZK2ZK2007-1裂缝范围线阶地后缘界线(齿数示级数)图1滑坡位置示意1滑坡体基本特征1.1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滑坡体由块石碎石土、砂卵砾石和砾岩夹砂岩、泥质砂岩等组成,根据探坑和钻孔勘探资料揭示,滑坡体前缘库岸分布较松散的人工堆积块碎石土(削头压脚堆积物),厚度10~15m。中、后部表层为砂砾碎石土,厚1~5m,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上统(P2)砾岩夹砂岩、泥质砂岩,岩层产状NW

3、310°NE∠45°,倾向和坡向基本一致。岩体中节理较发育,并以大角度“X”形节理为主。基岩强风化带深3~5m,弱风化带深8~10m(图2)。经过近15年的水库运行检验和简易观测,沉陷、位移量小,滑距7~10cm(据后缘拉裂缝量测)。滑坡属于岩质顺层滑坡。1.2滑坡形态及变形特征(1)滑坡体形态及地形特征滑坡体与周边界线较明显,滑坡后缘高程2098收稿日期:2012-02-23作者简介:李东东(1984-),男,甘肃秦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测。·17·纵2ZK8ZK4ZK5PD3ZK3ZK6鹦鸽嘴水库发电洞PD4ZK1ZK7PD1PD2库区右岸滑坡泄洪洞平洞纵2滑坡滑动

4、方向PD2平硐编号图滑坡分布范围线纵1剖面编号及观看方向例ZK2钻孔及编号电线河流方向2012年第3期甘肃水利水电技术第48卷裂缝21002080ZK2ZK2007-12060ZK12040滑动面2020砂岩夹砂质泥岩NW328°PSs+NsZK322000砾岩夹砂岩夹泥质砂岩1980PCg+Ss+NsPCg+Ss+Ns22推测地下水位1960F9滑动面正常蓄水位1936.9m1940delQkat4砂岩夹砂质泥岩1920F11砾岩夹砂岩夹泥质砂岩F12滑动面PSs+Ns2QapgtF4200距离/mCg+Ss+NsF13350P221900050100150250300400450图2滑坡主

5、滑方向工程地质剖面m,前缘高程1900m,相对高差198m;滑坡体长约460m,下部最宽约180m,平均宽度为95m;滑坡体分布面积为3.89万m2,总方量为105.7万m3。滑坡体在高程1900~1980m、2074~2098m之间地形较陡,其坡角为40°~45°;在高程1980~2074m之间地形平缓,其坡角为14°~20°。滑坡后缘发育3处环状拉张裂缝带,分布高程2075~2080m,裂缝带总宽0.3~2.0m,总长95m。单个裂缝长10~70m,宽0.3~0.6m,深0.2~1.5m,垂直滑距7~10cm,陡倾岸外,少部分呈倒倾现象。在中前缘发育9条牵引拉张裂缝,一般宽5~15cm,个

6、别达40cm,大致呈南北向,顺直平行滑动方向展布,陡倾。(2)滑坡床形态特征据测绘、勘探揭示,后缘主要裂缝已贯穿并延伸到基岩——二迭系上统(P2)砾岩夹砂岩、泥质砂岩之内(图2)。裂缝及滑裂面在二迭系上统砾岩夹砂岩夹泥质砂岩中的倾角为40°~45°,均倾向库区偏下游方向。钻孔(ZK2007-1)揭示:表层松散滑坡堆积块碎石土厚0.5m,基岩为二迭系上统(P2)砾岩夹砂岩、泥质砂岩,在钻至17.0~17.4m处时,出现钻具突然下降,钻进速度急剧加快的现象,且提取岩芯少,岩芯破碎、潮湿,岩性极软弱,证明基岩中存在滑裂带。据此,与后缘裂缝的连线确定了滑动(裂)面。既滑裂面是沿基岩的软弱夹层而形成的。

7、另外,钻孔(原ZK1)在孔深14.6~15.3m、(原ZK7)孔深30.0~30.5m、(原ZK3)孔深46.0~46.5m处,均出现钻进速度较快、孔内突然不返水、提取岩芯少等现象,也进一步证实滑裂带的存在,其滑出点高程与库底高程基本一致(图2)。从边坡形态与基岩结构面组合分析,上述滑动面将是直线型或折线型,圆弧性较差,前缘不存在反坡段(即阻滑段)。一旦整体滑动,将会快速下滑,危及大坝安全。(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