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概论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

ID:14422182

大小:550.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7-28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_第1页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_第2页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_第3页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_第4页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儒家文化概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儒家文化概说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与礼”。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产生背景政治上,社会动荡,奴隶制度崩溃,社会开始大转型。地理上,鲁国有大量周朝典籍,为儒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上,百家争鸣,社会大辩论,其中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孔子至圣先师孔子Confucius,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2、的创始人。“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和而不同”“为政以德”“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孔子教学图私学的先驱孟子至圣的继承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荀子边缘儒学家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儒家统治地位确立:汉大一统西汉汉

3、武帝在董仲舒提议下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儒家正式成为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的工具,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董仲舒君权神授董仲舒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受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儒学新

4、发展道佛的挑战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五代过后出现了三教归儒。理学兴起悬崖上的最高峰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理学包括程朱理学,王陆心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朱子天理至上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闽学派的代表人物陆九渊以心求道(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鹅湖之会思想的交锋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王守仁儒家思想完人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6、。中国明代最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一生伏首拜阳明”儒家思想终极目的:内圣外王儒家的核心是仁和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大同社会儒家文化的影响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对现今都有深远的影响对东亚各国产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儒家文化圈,与基督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并存谢谢观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