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ID:14448202

大小:4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28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_第1页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_第2页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_第3页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_第4页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凤凰网《大学问》:贺照田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主题: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从“潘晓讨论”透视当代中国精神伦理问题时间:2011年11月1日晚地点: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编辑:周东旭贺照田:1967年生,黑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机构做访问学者。多年担任《文学评论》理论版编辑,现主编辑刊《学术思想评论》,并编纂有《殷海光选集》、《殷海光学记》、《朱光潜学术文化

2、随笔》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分别以日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在日本、台湾和大陆出版。part01研究出发点:人、精神和价值借助比较的视野,我集中思考如下的三个问题,第一,一个强调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为何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这么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GDP的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的心情非常特别,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觉得特别紧张,如果刚才有同学注意的话,我一直在用手摸

3、脸,因为脸在发烧。我高中是理科,大学也是理科,后来转到文科,我在社科院工作15年,有一点越来越明确,就是知道自己特别无知。我今天要讲的问题是关于精神史的,从一个角度--“潘晓”问题--来展开对精神史的讨论。我想首先从比较的视野入手分析精神问题,进而引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得到我的关注。第一,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是台湾学者,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他说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地方像中国大陆这样,无论在日常语言还是日常生活氛围上,如此的以“钱”为中心。我自己也去过一些地方,同样有这样的感触。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特别,

4、我们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有很长时间的伦理关怀和日常生活积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所穿透。大家知道中国社会是一个特别强调伦理的社会,毛泽东时代非常强调价值和理想主义,但是中国现在的表现恰恰是一个反例,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问题。第二,一个美国牧师说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近代的传播效果是不理想的,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传教,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却非常快速,这个变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第三,是韩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是我的朋友,是韩国上世纪80年代学生运动中非常

5、重要的一位理论家,他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汲取资源。1980年代后期被捕入狱,期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垮台,1993年出狱后他就来了中国大陆,他想看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经过观察和思考,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能与其相匹配的主体,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非常不好。这就构成一个比较的视野。第一,我与台湾朋友非常像,也在思考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

6、辑所穿透。第二,我对新兴宗教有较多关注,有些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中国社会一方面是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中国官方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布自杀数据。这些问题使我下决心把整个精力转到当代精神史的讨论。我想用一种历史的方式来分析这一问题,我的一个基本思路:细心梳理毛泽东时代及其前后精神史的复杂关联。大家总是强调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挫折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进一步看到毛泽东时代后精神面貌的构建。中共十二大报告就指出社会风气建设,邓小平、胡耀邦、陈云

7、和李先念等非常重视精神文明。有人说国家不关心精神建设,这是胡说。知识分子精英也非常关心人、精神和价值的问题,我们是从80年代过来的,了解这些情况。但是,80年代对整个精神问题的关心,严格来说都是无效的。今天在最好的大学里,文科学生的自杀人数比较多,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来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文科的语言就是围绕人和精神价值展开的,而在自身精神遭遇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帮助。part02“潘晓讨论”开启80年代的大门数千万青年被卷进这场人生观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

8、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中国学术界5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潘晓讨论”。“潘晓讨论”也叫人生观大讨论,由《中国青年》杂志社发起,《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两大报纸跟进,持续时间近半年。数千万青年被卷进一场涉及社会伦理和人生观的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潘晓”由两个青年名字拼合而成,他们是当时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黄晓菊和在北京经济学院读大学的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