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

ID:14463825

大小:39.1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28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_第1页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_第2页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_第3页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_第4页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范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煤矿地质学》认识实习报告一、认识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煤矿地质学》是一门集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煤炭地质勘探及矿井地质学等学科基本理论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煤矿地质学》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野外实习将《煤矿地质学》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1.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野外实践,进一步巩固、充实地质学基础知识,开阔眼界,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主要任务是引导

2、学生以地球科学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加深理解地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3.初步培养学生在野外实践中准确、全面的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学习打下基础。4.体验煤矿地质工作的特点,了解煤矿地质工作的内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工作的事业心,树立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二、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实习内容1.观察基础地质现象,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地下水作用及褶曲、断裂、陷落柱等现象;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观测、描述岩层露头;3.认识地层的新老关系、层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识主要煤层和煤系主要标志层;4

3、.学会采集岩石和化石标本实习要求:1.通过野外地质观察,认识和辨别常见的矿物、岩石,学会描述基础地质现象和构造现象;初步了解实习地区含煤地层的时代、层序及主要可采煤层。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能正确地测量岩层、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以及节理、断层的产状。4.学会作野外记录、练习地质素描,并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实习报告。三、实习安排第一天:实习动员、介绍实习概况、准备实习用品。第二天:观察路线一:太原西山西铭―七里沟野外教学路线内容:观察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煤层自然;沉积岩的野外认识。第三天:观察路线二:太原东山小窑头-大窑头野外教学路线内容:

4、观察小煤窑、断层、陷落柱、岩层产状测量、化石采集、进一步认识沉积岩。第四天:观察路线三:晋祠野外教学路线内容:石炭系奥陶系风化面特征、矿物、岩石、小构造、泉水的观察。第五天:参观地球科学馆第六天、第七天:室内总结,写实习报告西山煤电集团西铭矿——七里沟线路201X年6月26号星期一阴转雨踏勘路线:学校→南寒→斜坡→西铭矿→七里沟→骆驼脖沟→原路返回观测内容:太原西山玉门沟煤系。No.1点位:西铭矿食堂大烟囱以北50米,电车道旁。点性:C2bO2f接触关系以及C2b第一段的岩性、岩相特征。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新老地层平行接触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明显的

5、剥蚀面,表明沉积或长或短有间断,地层或多或少有缺失,剥蚀面上有底砾岩。它表明地壳发生了上升、下降的过程。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了解该地区地质构造运动的性质和时代,是划分地层、建立地层顺序的重要依据;同时,剥蚀面是地质发展阶段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个软弱带,成矿带,并且还是储油储水的良好场所。上覆地层C2b平行不整合于O2灰岩之上,根据沉积特征分为两段:下部—铁铝岩段,6—8米;上部—畔沟段,16米。铁铝岩段主要由红褐色、褐黄色的铁铝岩、浅灰白色的铝土岩、灰中带红色的铝土质页岩、细砂岩、粉砂岩和粘土矿组成。铁铝岩工业类型叫“山西式铁矿”,即褐铁矿。黄褐色

6、,多孔状、块状或土状,硬度随含铁量多少而有所变化,2—5,含铁量较低。铝土岩灰白色,鲕状、豆状结构,能否成为工业矿床,需看Al2O3的含量,若大于40%,即为铝土矿;或者铝硅比值大于6,称为“G层铝土矿”。沉积环境为滨海相、泻湖相,由于风化林滤作用,使Fe2O3、Al2O3富集起来,因其胶体带电,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于是沉积下来,鲕状、豆状结构是受到波浪、潮汐的影响所致。No.2点位:食堂对面,仓库后边。点性:本溪组C2b的上部—畔沟段岩性及岩相特征。内容;本段厚度16米。主要是一套由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粉砂岩、煤层和灰岩组成的岩系,因为其中既有海

7、生的、又有陆生的动植物化石,故称海陆交互相;且其中含煤,又叫煤系地层。畔沟段自下而上有灰岩三层,且每一层灰岩下都有一层煤,这是太原西山月门沟煤系地层的特点。畔沟段煤层大多不可采。动植物化石有脉羊齿、蜓类、腕足类、牙形刺等。沉积环境为沙坝—潮坪沉积。No.3点位:机房背后西侧山坡上。点性:上石炭统太原组C3t晋祠段的岩性及岩相特征。内容:太原组C3t分为三段,晋祠段、毛儿沟段、东大窑段,厚度100米左右。晋祠段因晋祠砂岩发育而得名,厚20米,起于晋祠砂岩底面,止于西铭砂岩底面,整合接触于本溪组之上。本段岩性特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由砂页岩、薄煤层和灰岩

8、组成。晋祠砂岩是由石英、岩屑和火山凝灰物质组成,旧称“晋祠杂砂岩”,为一标志层,代号K1。标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