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

ID:14482903

大小:146.09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29

上传者:U-7652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_第1页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_第2页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_第3页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_第4页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力隧道下穿应急预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XXX220千伏送电工程新建电力隧道项目下穿构(建)物、道路应急预案编制:校对:审核:XXXXX有限公司二0一五年十一月 目录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3二、应急策划32.1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32.4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7三、应急准备83.1应急组织机构83.2应急资源83.3技术措施103.4居民疏散及贵重物品保护措施113.5培训和演练113.6互助协议12四、应急响应12五、盾构施工工程及环境风险事件预防及应急措施145.1隧道进水风险事件145.2盾构内进水风险事件145.3建/构筑物变形过大165.4管线变形过大175.5既有铁路变形过大185.6路面塌陷205.7自然灾害应变措施215.8公共卫生事件应变措施215.9社会安全事件应变措施22六、现场恢复22七、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2323 电力隧道施工下穿道路、铁路及建(构)筑物应急预案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要求。给企业员工的作业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二、应急策划2.1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2.1.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X220KV送电”工程,是北京东部城区连接现状朝阳500KV变电站至新建XXX220KV变电站的电缆工程。为满足本工程电缆敷设要求,本工程在XXX变电站至终端塔之间新建4段电力隧道。新建电力隧道配置机械通风、机械排水、照明及井盖监控系统。本工程为新建电力隧道沿姚家园路敷设一段,全长1395.702m,西起星火西路与姚家园西路东南角,沿姚家园路与青年路交口东南角止。起点处与星火西路新建双沟2.6×2.9m电力隧道相接,终点处与新建青年路段电力隧道起点盾构始发井相接。电力隧道中心线大致位于道路南红线北侧0.5~15.0m处,在下穿现状铁路框构桥时调整至道路中心线处。本段电力隧道主要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隧道约长1015m,位于本段中间地段,隧道内径Φ3.5m。盾构始发井位于东侧,接收井位于西侧,由东向西掘进施工。盾构隧道最小纵坡0.5%,最大纵坡1.67%,最小埋深约15.5m,最大埋深约20.3m。盾构隧道东端采用长约149m的2.6×2.9m矿山法隧道接入青年路始发井,西段采用长约231m的2.6×2.9m矿山法隧道与星火西路新建电力隧道以暗三通井方式相接。西段矿山法隧道纵坡0.5%,东段矿山法隧道纵坡2.27%,最小埋深约11.98m,最大埋深约16.70m。23 2.1.2工程范围及地理位置石龙路站本盾构隧道掘进工程范围:本工程沿姚家园北路推进总长度约为1015.1810m,由西向东推进,(始发井0+222.968)位于北豆各庄中路附近,途经驼房营路和将台洼西路到达检查井(0+927.789)位置,此段里程间距约704.821m,最后到达接收井(1+238.149)位置,此段间距约310.36m;石龙路站各区间长度见下表:区间区间长度(m)始发井~检查井单行线:704.821检查井~接收井单行线:310.362.1.3工程地质情况(1)地质条件本工程场地地貌位置属于永定河冲击积扇的中部。按岩性及工程特性将地层划分为7大层,其中①层为人工填土层,②~⑦层为一般第四纪沉积土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素填土;①1层:杂填土;②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②1层:粘土-重粉质土;②2层: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③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③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2层:粘土—重粉粘土;④层:细中砂;⑤层:粉质粘土;⑤1层:粘土—重粉质土;⑥层:中粗砂;⑥1层:圆砾—卵石;23 ⑦层:粘质粉土;⑦1层:粘土;新建电力隧道主要穿越:③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③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2层:粘土—重粉粘土;④层:细中砂;⑤层:粉质粘土;⑤1层:粘土—重粉质土;⑥层:中粗砂;3)、区间沿线的建(构)筑物、管线姚家园路为东西走向,为城市主干道,红线宽度最小80m,道路下方有雨污水、上水、燃气、热力等多条现状市政管线或管沟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相交或平行,盾构隧道在2#~3#井段还将穿越现在铁路框构桥,施工期间需对铁路框构桥的安全防护特别注意。在施工前将进一步详细调查沿路管线,对有相互影响的市政管线或管沟隧道采取安全合理的防护处理措施。4)、水文情况第一层为上层滞水型,水位埋深1.50~10.40m,水位标高23.35~32.89m。该层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地下径流及管道、渠道渗漏补给,并以蒸发及地下径流等方式排泄。天然动态类型为渗入—蒸发、径流型;其水位动态变化规律为6月份~9月份水位较高,其他月份相对较低,年自然变化幅度一般2~4m。第二层为潜水型,水位埋深为10.10~11.30m,水位标高22.45~23.95m。局部无承压现象。主要接受地下径流及越流补给,并以地下径流、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天然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型,从水位长期长期动态资料看,其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为:2m左右。第三层为承压水型,水头埋深为11.20~19.90m,水头标高为13.85m~22.85m。局部无承压现象。主要接受地下径流补给,并以地下径流、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天然动态类型为渗入—径流型;其水位年变化规律一般为11月份~3月份水位较高,其他月份水位相对较低,水位年变化幅度一般4~6m。②2粘质粉土-粉质粘土、③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⑤粉质粘土,虽多为粘性土,但含水性明显,在场区所在区域分布较为普通,施工中挖到该层时常有明显的地下水涌出。新建电力隧道受第一、二层水影响,局部受第三层承压水影响。23 5)、地面交通概况盾构推进期间,由于工程在地下进行,基本上不会影响沿线的公路交通。2.2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图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认真地组织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项目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减少突发性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评价编制应急预案成立抢险领导小组组建抢险队、救护车配备应急物资、设备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定期评审实施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修订未发生发生2.3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据本工程施工特点及复杂的地质情况,充分考虑到施工技术难度和困难、不利条件等,经多方讨论和分析,确定本项目的突发事件、风险或紧急情况如下:序号风险类别风险等级风险源名称风险源位置风险基本描述1环境风险(侧穿建筑物)一级紫萝园小区、汉典中医院盾构接收井附近该楼条形基础,7层框架结构有一层地下室。与出段线最小平面距离为22.9米。盾构隧道覆土厚度约13.5米,隧道结构顶部覆土为粉质粘土和粉细砂,隧道结构范围内土质为细中砂、粉质粘土、中粗砂,隧道底部主要为粉质粘土,处于承压水层,含水量丰富。23 2环境风险(下穿建筑物)特级铁路框架桥基础里程约为1+074.641~1+104.641盾构下穿该段铁路框架桥基础,盾构覆土厚度为14.81m左右,与框架桥基础最近处相距7.44m。3环境风险(侧穿建筑物)一级青年路主路出段线盾构区间东侧青年路主路宽约45m,位于矿山法施工段内,暗挖隧道覆土17.2m。隧道结构范围内土质为细中砂、粉质粘土、中粗砂,隧道底部主要为粉质粘土,处于承压水层,含水量丰富。2.4突发事件及风险预防措施从上述风险情况分析,如果不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给施工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⑴项目部加大科研力度,人力和物力投入,组织科研和技术人员研究防治方案,项目部QC小组将隧道涌水列为攻关课题。⑵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详细了解工程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并在施工过程中密切注意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地下水出水的迹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⑶加强测量监测工作,强化信息化施工,测量成果及时汇总给施工技术部门,以便施工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施工现状和相应区域地面变形情况,确定新的施工参数和注浆量等信息和指令,并传递给盾构推进面,以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最后通过监测确定效果,从而反复循环、验证、完善、确保建筑物、管线的安全。三、应急准备3.1应急组织机构成立应急指挥小组,由公司领导担任组长,负责事故抢险的总体指挥,评估事故(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应急救援计划,全面掌握事故的处理、控制、进展、升级等信息,并如实向公司、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以及外界进行通报。23 项目领导担任应急小组副组长,负责建立应急步骤,组织人员撤离及救护活动,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损失,调查事故原因,并且在安全隐患彻底清除后恢复正常施工。应急指挥小组成员由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分别负责通信联络、应急方案及措施的制定、抢险抢修、医疗救护及后勤保障。3.2应急资源应急资源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项目部根据潜在事故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应急救援中所需的救援机械和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生活保障物资等。主要应急物资⑴在洞内显注位置配备适当的救生器具,如安全绳、灭火器等;⑵内部电话、对讲机等联系工具保持畅通;⑶自备发电机和照明专线保持良好工作状态;⑷洞口和通道口预备沙袋等物,利于堵水和引导水流方向。⑸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和物资储备表见下表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和物资储备表序号物资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海绵、棉纱及棉布袋102方木根20100mmX100mmX6m3污水泵台55.5kw/32m4钢管根10Ф100mm5编织袋条5006沙包个10023 7双液注浆机台38袋装水泥吨209水玻璃吨1010堵漏材料t0.5聚氨酯11电焊机台212氧气乙炔套313铁锹、斧子,大锤把6各6把14雨鞋等劳保用品套2015干粉灭火器套158kg16绳索M20017交通护栏M100含其他挡牌反光衣等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储备表序号材料、设备名称单位数量主要工作性能指标现在何处备注1汽车吊辆125T现场2发电机台1250KW现场3小汽车台2现场4平板车台1现场23 3.3技术措施3.3.1防止建筑物、路面沉降、塌陷⑴做好盾构掘进和矿山法施工前的施工准备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技术交底,从思想上首先确立质量和安全意识;⑵选用优质的施工材料、盾构管片,对到场材料做好现场检查验收工作,对不合格产品坚决予以退回;⑶做好材料供应,开始掘进前做好材料计划,并在现场备好足够的余量,在掘进工作开始前,保证所需施工材料均已到场;⑷在隧道掘进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⑸在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确实做好盾构管片及时安装、矿山法施工锚喷护壁施工,根据地面变化和地下水位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整施工进度及方案,每天的出土量应做好记录,作为分析地层损失的依据,记录由专人负责,并每日定时检查;⑹在隧道掘进施工过程中,同时应保证构筑物与市政道路的运行安全,由专人负责检测构筑物的倾斜、沉降情况,道路的行车情况和路面是否发生沉降等情况。⑺在隧道掘进过程中,通过路面设置间距为2M的观测点,根据掘进位置每小时进行测量,发现沉降超过3CM应立即停止作业,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后才可继续施工。⑻在隧道掘进过程中,做到勤测勤调,轴线和高程控制在5CM之内,以保证隧道施工的顺利推进。3.3.2防止底下管线破损⑴在隧道掘进施工前由我单位牵头,与各相关部门联系,确认电力隧道施工范围内是否有管线通过;⑵在确认后,及时跟设计单位沟通调整施工路线和高程,以避开管线相交;⑶如在掘进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各相关部门联系。3.3.3防止交通事故⑴在本工程的施工中,施工位置均处于姚家园路南侧绿化带中,所以防止交通事故主要为防止由于材料、设备进出场导致姚家园路、星火西路和青年路上交通事故的发生;23 ⑵在隧道掘进施工作业前,由专人与公路路政联系,并落实紧急事故处理方案;⑶为避免路面荷重,如在隧道掘进穿越道路时,路面发生交通事故或车辆发生故障,及时拖走事故或故障车辆。3.4居民疏散及贵重物品保护措施(1)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对前方房屋内居民进行备案,以便在有疏散要求时能够迅速有效的安排转移。(2)人员疏散时有必要联系居民委员会、管辖区民警说明情况,安抚、动员居民配合施工需要。(3)对疏散居民的安置工作由疏散保障组负责,按照居民的合理要求提供住房和必要的生活品。(4)对疏散后屋内物品的保护工作由安质部负责,主要措施有对屋内物品的清点登记、照相、存封、贵重物品转移至项目部库房等工作。(5)消警后的回迁工作由后勤保障组与安质部负责,主要措施是屋内物品的清点,房屋整修后鉴定,与居民签订相关协议避免纠纷等工作。3.5培训和演练3.5.1运用各种工具、手段,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明确预防在施工生产中的的重要意义。3.5.2积极采取外培和内培的办法,加强项目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急救、应急方法。项目经理部安质部负责对相关人员在盾构穿越构筑物和道路前进行一次培训。3.6互助协议加强与当地医院和救援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与相关单位建立快速联系通道,以便及时处理问题,主要有:平房乡交警队、平房乡消防队、紫萝园小区物业、囯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有限公司等建立联系,确保事故发生时与其能够联系和合作。四、应急响应23 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或驻地发生无法预料的需要紧急抢救处理的险情时,应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办公室、抢险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由安全质量部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向小组及时传递,由小组长或副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事故处理根据事故大小情况来确定,如果事故特别小,根据上级指示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直接进行处理。如果事故较大或施工单位处理不了则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主管部门进行请示,请求启动建设单位的救援预案,建设单位的救援预案仍不能进行处理,则由建设单位的质量安全室向建委或政府部门请示启动上一级救援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程序:1、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应急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救援。2、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事故类型和现场情况,确定抢险救援方案,指挥实施救援。抢险救援过程中,领导小组要根据现场情况,预测事故发展的趋势,及时做出处理对策,必要时报上级领导小组批准实施。3、警戒疏导小组要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划定警戒线,设置警示标志、岗位,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按照现场指挥的命令进行现场广播、喊话,组织人员疏散,配合抢救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保证交通路线畅通。必要时可请公安部门配合,疏散人群,维持现场秩序。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破坏现场或移动现场有物证意义的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并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示意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4、各抢险小组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的指挥下,必须按照先抢救人员,再抢救设备财产等的原则实施救援方案,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实施。在救援中,救助人员和抢救机械设备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配齐安全设施和防护工具,加强自我保护,确保抢救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5、物资保障小组与机电保障小组要协调调动设备、器材、物资等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位置,投入抢险救援。并随时做好增援设备及物资的调集工作。需要连续抢险救援时,做好现场救援人员的食品、饮水、生活用品供应。6、通讯及医疗保障小组要根据现场人员伤情立即开展现场急救;根据情况与附近急救中心、救援医院联系,请求出动急救车辆并做好急救准备;调动车辆运送伤员到联系好的医院,负责运送及转院途中的伤员监护,确保伤员得到及时医治。23 7、善后及后勤保障组要立即实施现场调查取证和相关事实材料的收集工作,防止证据遗失。查清事故原因,对事故进行初步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级进行口头汇报。并于1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上报各分部主管单位安全部门。做好事故伤亡者善后处理工作。8、事故救援结束后,项目部应当组织力量进行现场清理,对抢险救援期间租用、借用的设施、物资、场地等进行清偿和恢复,及早恢复正常施工,减少损失。紧急事故发生上报综合部或安全长抢险领导小组抢险方案确定物资、设备到位进行抢险现场处置、送医院抢救抢险结束、恢复生产措施及善后处理、进行总结上报监理、业主、设计院人员伤亡图2应急事故发生处理流程图五、盾构施工工程及环境风险事件预防及应急措施5.1隧道进水风险事件5.1.1风险特点灾害性天气、上水管/污水管崩裂等突发事故引起的突然性质的隧道外部水涌入隧道;5.1.2预防措施23 (1)加强对区间盾构隧道周边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的掌握,特别是上水管/污水管的分布、管径、压力、埋深及其相关地层条件;(2)临近河、湖边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3)对灾害性天气情况及时、持续了解及其发展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准备措施。5.1.3应急措施(1)根据历史最高水位纪录,设置必要的防水结构和采取相应的措施;(2)采用水泵进行抽水,保证隧道内进水不至于产生大的安全风险事故;(3)在隧道洞口附近设置沙袋和水泥袋止水措施,防止水从洞口进入隧道内部。5.1.4注意事项(1)及时掌握汛情通报;(2)救援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3)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次生灾害;(4)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2盾构内进水风险事件5.2.1风险特点(1)盾构内进水事故主要三种:①盾构姿态不好或者铰结密封本身存在缺陷引起的盾构铰结处漏水、漏砂和涌水、涌砂;②盾尾密封刷损坏引起的盾尾漏水、漏砂和涌水、涌砂;③管片错台和破裂引起盾构隧道内进水事故;(2)盾构内进水事故一般与盾构设备损坏和盾构操作不当有关,盾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监控盾构操作、盾构姿态和设备工作状况;(3)盾构内进水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管片下沉、管片间开裂、盾构下沉、地表沉陷、建/构筑物倾斜、重要管线破裂等。5.2.2预防措施(1)加强对区间盾构隧道周边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的掌握;(2)盾构施工过程中经常对盾尾铰结和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修补损坏的铰结密封、盾构密封和更换损坏的盾尾密封刷;23 (3)盾构施工过程中调整好盾构姿态,防止盾构铰结处漏水、漏砂,一旦出现盾构铰接处漏水、漏砂现象,及时启动盾尾铰接紧急密封并进行相关处理;(4)严格控制盾构总推力,防止推力过大,顶裂管片引起进水事故;(5)严格控制盾构推进速度,确保推进速度与同步注浆相适应,在水+沙+压力共存的地层推进时,防止管片错台过大导致止水橡胶条密封失效,引起管片间漏水、漏砂;5.2.3应急措施(1)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漏水/漏砂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趋势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取得资料、为现场事故分析提供相关资料;(2)根据现场事故情况,在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相关设计、施工和设备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负责人召开简短的技术会议确定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打开盾尾铰结紧急密封、临时排水、封堵、注浆等);(3)施工人员根据应急措施对事故进行救援,并在施工过程中严密关注事故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根据现场情况对应急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4)救援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关应急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5)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控,尤其是加强对盾构所处地面重要管线和重要建/构筑物的监测,弄清相关产权单位的联系方式,当险情扩大时要马上与产权单位联系;5.2.4注意事项(1)施工中加强对盾构设备的保养和维护;(2)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次生工程和环境灾害的发生;(3)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次生灾害;(4)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3建/构筑物变形过大5.3.1风险特点23 (1)盾构近距离穿越或者下穿建/构筑物(如楼房、桥梁等),引起建/构筑物变形过大。(2)建/构筑物变形过大引起的严重后果主要有建/构筑物倾斜、建/构筑物开裂,建/构筑物倒塌,威胁建/构筑物内人员财产的安全;5.3.2预防措施(1)施工前先对建/构筑物结构型式、基础型式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2)严格控制盾构施工参数,避免对地层扰动过大;(3)采取合适的地层改良措施,改善土体的流塑性、保持进出土顺畅并有效控制出土量;(4)确定与开挖地层相适应的同步注浆配比、量和注浆压力,并及时进行二次补浆;(5)注浆均匀、压力适中,根据推进速度的快慢调整注浆量,做到注浆量与推进速度相适应;(6)采取措施提高浆液和拌浆的质量,保证浆液的和易性、流塑性、初凝强度等;(7)保证盾尾钢丝刷密封功能正常;(8)根据建筑物及周边地面状况,适当布置地面预注浆设施,及时进行地面跟踪注浆;(9)加强施工监测,切实做到盾构施工信息化管理。5.3.3应急措施(1)对建/构筑物的变形情况加强监控,并迅速将监测数据上报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2)根据现场监控的建/构筑物变形数据,在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相关设计、施工和设备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负责人召开简短的技术会议确定采取的应急措施(如地面跟踪注浆、二次补浆等);(3)根据地面和建/构筑物监测情况,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如控制推进速度、土舱压力、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出土量、刀盘扭矩和总推力等;(4)根据建/构筑物及周边地面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及时进行二次补浆;23 (5)损坏的盾尾刷及时更换,或在盾尾内垫棉絮或海绵,对盾尾进行堵漏;(6)布置地面注浆管,及时进行地面跟踪注浆;(7)必要时从管片上进行壁后二次注浆;(8)加强监测频率和提高监测要求。5.3.4注意事项(1)穿越建筑物前须对盾构及其配套设备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设备及时维修和更换;(2)施工中加强对盾构设备的保养和维护;(3)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次生工程和环境灾害的发生;(4)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次生灾害;(5)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4管线变形过大5.4.1风险特点(1)盾构近距离穿越或者下穿管线,引起管线变形过大;(2)管线变形过大造成的严重后果主要有管线崩裂、地表塌陷等。5.4.2预防措施(1)施工前先对管线进行悬吊等方式加以保护;(2)严格控制盾构推进参数,避免对地层扰动过大;;(3)合适的地层改良措施、改善土体的塑流性、保持进出土顺畅并有效控制出土量;(4)确定与开挖地层相适应的同步注浆配比、量和注浆压力,并及时进行二次补浆;(5)注浆均匀,压力适中,根据推进速度的快慢调整注浆速率,尽量做到与推进速率相符;(6)采取措施提高浆液和拌浆的质量,保证浆液的和易性、流塑性和强度;(7)保证盾尾钢丝刷密封功能正常;(8)根据管线及周边环境状况,在管线与隧道之间或管线(箱涵)底部基础、采取隔离桩、树根桩等或注浆加固隔断或减小盾构施工对其的影响;(9)加强施工监测,切实做到盾构施工信息化管理。23 5.4.3应急措施(1)开挖并暴露管线,并对其进行合理适当的保护;(2)根据管线监测情况,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如控制推进速度、土舱压力、同步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出土量、刀盘扭矩和总推力等;(3)根据管线及周边地面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可采用补压浆的措施;(4)合适的地层改良措施,改善土体的塑流性、保持进出土顺畅并有效控制出土量;(5)根据管线及周边地面状况,在管线与隧道之间或管线(箱涵)底部基础、采取隔离桩、树根桩等或注浆加固等隔断或减小盾构施工对其的影响;(6)必要时从管片上进行壁后注浆;(7)联系管线产权部门,并配合管线产权部门对局部已产生变形,但还不影响周边环境的管线进行修补;(8)加强施工监测,实施动态信息化施工管理。5.4.4注意事项(1)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次生工程和环境灾害的发生;(2)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三次灾害;(3)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5既有铁路变形过大5.5.1风险特点(1)盾构近距离穿越(上穿或下穿)既有铁路框架桥基础工程,引起变形过大;(2)既有铁路框架桥基础工程变形过大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影响既有铁路的行车速度和安全,甚至影响既有铁路交通本身的安全。5.5.2预防措施(1)施工前先对穿越铁路区域进行预加固,巩固铁路下部基础;(2)严格控制相关盾构施工参数,避免对地层扰动过大;(3)采取合适的地层改良措施、改善土体的塑流性、保持进出土顺畅并有效控制出土量;23 (4)确定与开挖地层相适应的同步注浆配比、量和注浆压力,并及时进行二次补浆;(5)注浆应均匀,根据推进速度的快慢适当地调整注浆的速率,尽量做到与推进速率相符;(6)采取措施提高搅拌浆的质量,保证浆液的强度;(7)保证盾尾钢丝刷密封功能正常;(8)根据铁路及周边地面状况,在铁路与隧道之间或铁路底部基础,采取隔离桩、树根桩和注浆加固等形式隔断或减小盾构施工对其的影响;5.5.3应急措施(1)根据监测数据及轨道的变形情况,进一步对穿越区域进行注浆加固,巩固铁路下部基础;(2)根据铁路变形监测情况及时调整盾构施工参数,如推进速度、开挖面压力、同步注浆压力等;同时及时调整隧道注浆量、注浆部位,对于沉降大的部位可采取进一步补压浆的措施;(3)损坏盾尾刷及时更换,或在盾尾内垫棉絮或海绵,对盾尾进行堵漏;(4)必要时从管片上进行壁后注浆;(5)成立公司(或分公司)现场施工指挥小组,加强动态信息化施工,实施现场信息化施工管理;(6)联系铁路管理部门,加强对轨道的监测,并对局部已产生的变形,由铁路维修人员及时进行调整;5.5.4注意事项(1)穿越既有铁路交通工程前必须对盾构及其配套设备进行检查,对有问题的设备及时维修和更换;(2)施工中加强对盾构设备的保养和维护;(3)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次生工程和环境灾害的发生;(4)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三次灾害;(5)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6路面塌陷5.6.1风险特点23 (1)矿山法暗挖隧道近距离穿越(上穿或下穿)既有道路工程,引起变形过大;(2)既有道路工程变形过大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影响既有道路通行顺畅和安全,甚至影响过往车辆、行人通行交通本身的安全。5.5.2预防措施(1)施工前先对穿越道路土层、流量情况等做全面了解;(2)严格控制相关暗挖隧道施工进度,及时采取隧道内护壁及支护措施,避免对地层扰动过大;(3)采取合适的地层改良措施、改善土体的塑流性、保持进出土顺畅并有效控制出土量;(4)确定与开挖地层相适应的同步注浆配比、量和注浆压力,并及时进行二次补浆;(5)注浆应均匀,根据推进速度的快慢适当地调整注浆的速率,尽量做到与开挖掘进速率相符;(6)采取措施提高搅拌浆的质量,保证浆液的强度;5.5.3应急措施(1)与青年路、姚家园路路政协商确定临时应急道路路线,在发生路面塌陷情况下,作为应急通行路线;(2)与交警部门联系,组织交通分流,确保在塌陷道路封道的情况下保证应急通行路线的畅通;(3)选用有资质的市政维修队作为应急抢修单位,或与路政单位协商,选用指定单位作为应急抢修单位,保证在路面塌陷情况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路面抢修,保证在第一时间实现塌陷道路的通车。5.6.4注意事项(1)施工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监督工作;(2)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救援过程中次生工程和环境灾害的发生;(3)严格施工恢复程序,防止施工恢复中出现三次灾害;(4)确保隧道和地面的通讯畅通,至少有两套(无线和有线)通讯设备。5.7自然灾害应变措施23 1)在风季、汛期加强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2)在暴雨来临前停止施工,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的安全检查,迅速加固固定塔吊、高支模等;水泥、防水、燃油等主要材料设库房存放;对临建设施进行加固,防止被风掀翻、刮走。暴雨来临前,停止露天施工;检查并保证排水沟、渠、管、井等设施畅通,做好低洼地区强排水准备。3)发生自然灾害时,在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小组,同时就地组织抢险队伍开展自救工作,充分利用现有防洪安全设施和有利地形,疏散人员,尽量抢救物资和设备。4)报告当地救援机构,寻求支援。5)及时增加和补充防洪物资。5.8公共卫生事件应变措施1)传染性疾病或食物中毒的紧急应变措施(1)调查核实和初步判定,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2)救治病人。通知急救中心(站)或指定医疗机构将病人转运至指定的接收医疗机构。(3)现场处置。指导、督促、实施病区和环境消毒。(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提出并采取防治疫情扩散的措施。2)职业病危害事件的紧急应变措施(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控制现场,防止事态扩大。(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抢险。(3)保护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4)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入院医学观察。(5)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5.9社会安全事件应变措施1)群体性突发事件紧急应变措施(1)按照“控制局面,热情接待,宣传政策,教育疏导,协调处理,化解矛盾”的工作原则开展工作,采取必要措施,不得推诿、敷衍、拖延,避免事态扩大,认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信访条例》规定妥善处理。23 (2)及时指引、介绍集访群众到指定部门或场所反映问题。(3)出现妨碍公共安全的上访事件,及时报告公安部门,请公安部门负责布置现场警戒带,配合公安人员维护办公场所治安秩序;根据现场情况发布通告或命令,动员或责令围堵群众撤离现场,依法执行带离或处理围堵人员。(4)发现参与人员中有人携带管制器械、爆炸物及其它危险物品时,现场处置人员和内部安保人员首先要稳住其情绪,加以严密监视,并立即通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2)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紧急应变措施(1)发生有毒有害气体伤害事故,现场人员及时报告有关领导直至公司相关部室。(2)迅速到场施救。抢救过程中,救助人员配带好防护用品,并使用气体检测仪对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对事故现场进行强制通风送氧,保证自身安全,并将中毒者迅速移至安全地带。(3)对呼吸停止,心脏停止跳动的伤者采取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方法进行不间断抢救,同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并告知伤情和事故地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4)抢救过程中如遇易燃易爆物品时,紧急疏散在场人员,迅速将事故现场的明火及时熄灭;同时,现场严禁吸烟,以防发生连锁事故。六、现场恢复抢险救援结束后,由监理单位主持、业主、设计、咨询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恢复生产会,对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下部恢复生产应采取的安全、文明、质量等施工措施和管理措施。施工单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恢复生产:1、做好事故处理和善后工作,对受害人或受害单位进行领导慰问或团体慰问。对良性事迹加强报道。2、严格落实公司ISO9002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学习应急预案,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将创优目标层层分解,责任到队,责任到人,从单位工程到分部、分项直至工序。23 3、健全各组织机构,加强人员管理,建立矩阵管理。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安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整个项目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各级、各部充分发挥管理的机能、职能和人的作用。4、依据安全、质量体系有关文件,制定安全、质量检查计划制度,形成安全、质量管理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严格实施岗位责任制。5、做好技术、试验、测量、机械、施工工艺、后勤等各项保证工作。6、对恢复生产确保资金投入不受阻。7、确保设计、施工方案可行,符合现场实际情况,可利用现场存有的机械、设备和材料。8、及时调用后备人员和机械设备,补充到该工区,进行生产恢复,尽快达到生产正常。抢险结束和生产恢复后,对应急预案的整个过程进行评审、分析和总结,找出预案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评审及修订,使以后的应急预案更加成熟,遇到紧急情况等能处理及时,将安全、财产损失降低到最底限度。七、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公司和项目部对应急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和评审,针对施工的变化及预案中暴露的缺陷,不断更新完善和改进应急预案。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