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细则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

ID:14862392

大小:16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30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_第1页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_第2页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_第3页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_第4页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隧道监控量测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条件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前向布间设距。应地按表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一般情况下地表沉降观察点的纵向间距见表5.1-1地表沉降点纵向间距。表4.1-1洞口段及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断面间距表隧道埋深H0(m)量测断面间距(m)2.5B>H0>2B20~50B<H0≤2B10~20H0≤B5~10注:H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的范围应适当的加宽。其测点布置见图5.

2、1-1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图5.1-1地表沉降点布置示意图5.2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按表5.2-1的要求布置。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设置在拱顶轴线附近。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参照图4.2-1布置。地表下沉量测表5.2-1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Ⅴ10(洞口段适当加密)Ⅳ25Ⅲ45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5.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可参照表5.3-1、图参照图5.2-1布置。5.3-1净空变化量测测线线数地段开挖方法一般地段特殊地段全断面法一条水平测线--台阶法每台阶一

3、条水平测线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分部开挖法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CD或CRD法上部、双侧壁导坑法左右侧部,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其余分部一条水平测线图4.3-2拱顶下沉量测和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例(a)拱顶测点和1条水平测线示例;(b)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示例;(c)CD或CRD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d)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5.4测点布置要求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部位,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以便数据的相互验证。6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6.1监控量测频率6.1.1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按表6.1-

4、1和表6.1-2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表6.1-1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5B1次/7d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表6.1-2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6.1.2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

5、施工循环记录一次。必要时,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频率应加大。6.2监控量测控制标准6.2.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6.2.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5.2-1和表5.2-2选用。表6.2.2-1单线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Ⅱ——0.20-0.60Ⅲ0.10-0.500.40-0.700.60-1.50Ⅳ0.20-0.700.50-2.602.40

6、-3.50Ⅴ0.30-1.000.80-3.503.00-5.00拱顶相对下沉(%)Ⅱ—0.01-0.050.04-0.08Ⅲ0.01-0.040.03-0.110.10-0.25Ⅳ0.03-0.070.06-0.150.10-0.60Ⅴ0.06-0.120.10-0.600.50-1.20注:1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

7、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2-1.3后采用。表6.2-2双线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Ⅱ—0.01-0.030.01-0.08Ⅲ0.03-0.100.08-0.400.30-0.60Ⅳ0.10-0.300.20-0.800.70-1.20Ⅴ0.20-0.500.40-2.001.80-3.00拱顶相对下沉(%)Ⅱ—0.03-0.060.05-0.12Ⅲ0.03-0.060.0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