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

ID:14938638

大小:81.50 KB

页数:43页

时间:2018-07-31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_第1页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_第2页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_第3页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_第4页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中医古籍大全-何氏虚劳心传书名:何氏虚劳心传作者:朝代:年份:<目录><篇名>虚劳总论属性:虚劳之症,无外邪相干,皆由内伤脏腑所致。如酒伤肺,湿热熏蒸,则肺阴消烁;色伤肾,伐真阴;怒气伤肝,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大怒则肝火上冲而吐血。此五者,皆能劳其精血。《道经》云∶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阴虚则内热生而成虚劳之症。大约酒色成劳者多,然有童子亦患此者,则由于先天禀受之不足,而禀于母气者尤多。其师尼、寡妇、室女,思欲不遂,气血郁结,以致寒热如疟,朝凉暮热,饮食不思,经期不准,或闭绝不行,成此病者甚多,多由郁火所蒸而致。方书之言虚劳,皆

2、言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混同立治。是以学人,漫无指归。不知气虚者,面目无神,语言轻微,四肢无力,脉来微弱;阳虚者,体冷畏寒,手足逆冷,溺清溏泄,脉沉小迟,可投温补。故谓虚劳之,可服参、受补者,为可治,气虚阳虚之症也;虚劳之不能服参不受补者,为不可治,血虚、阴虚之症也。虽血脱有补气之法,此指卒暴失血,素非血虚之人。如新产症之类,皆非所论于血因火燥致虚之症。夫火之所以燥者,水虚无以制之也,故经曰∶一水不能胜五火。五火者,五志之火也;一水者,肾中真阴之水,即精也。人生全盛之数,前后止二十余年耳!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王节斋亦以为阴虚成病,十之八九,阳虚成病,百

3、无一二。盖以节欲少,纵欲者多耳!夫人但知纵欲劳精,孰知阴精日损,饮食无味,转劳转虚,脉从内变,色不外华,其为病也。在肾则为腰脊腿胫酸软,或攸隐而痛,为骨蒸内热盗汗,或至夜发热,为遍身骨疼,或疼痛如折,为梦遗滑泄,为耳中鸣,足心热。在心则为惊悸怔忡,为掌中干热,为虚烦无寐,为魇梦不宁,为口苦舌干,为口舌糜烂。在肺则为咳嗽多痰,或干咳少痰,为胸满气逆,或喘或促,为两颧红若脂,为鼻中气如火,为咳血衄血,甚则吐白沫,一边不能睡,咽痛喉烂,声嘶音哑。在肝则为寒热如疟,为颈项瘰,为胁肋作胀作疼,为两目或涩或痛,为头晕眼花,为多怒,为吐血。在脾则为饮食少思,恶心呕吐,为胀满腹痛,食不消化,为

4、肠鸣泄泻,肌肉消瘦。皆五脏虚劳之本症。经云∶治病求其本。须审其因何致损?何脏受伤?如因于色者,则知其伤在肾,纵有他经现症,亦当以补肾为主,而兼治他经之症。其因于酒者,又当以清肺为先。标本既审,而病之传变,尤宜熟察。如肾传心,心传肺,五脏相传,必侮而乘之,谓之贼克,大凶之兆。经云∶诸病以次传者死。谓五脏克遍也。《难经》云∶七传者死。诸病始于肾,而脾又传肾,谓六经已尽,一脏不可再伤也。如肾病不传心而传肺,此间一脏,以子病及母也。如不传心肺而传肝,此间二脏,以母病及子也。如不传心肺肝而传脾,此间三脏而传于己之所不胜,所谓轻而侮之也。传乘不明,岂能治病!世医不知阴虚者,多将气血阴阳模糊

5、调治,岂不误哉?试言之,其误有七∶一、引火归元之误。命门之龙火,谓之真阳。如果衰弱,肾中阴盛,龙火不能安其位,浮越于上,而为上焦假热,面赤、烦躁、口渴,甚则舌苔。但口虽渴而不欲饮水,苔虽有而舌必滑软,小便清长,足冷过膝,其右尺必沉小而迟,或浮大无根,此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症。如夏至一阴生,水底冷而天上热也。正宜八味之属,引之归元。如冬至一阳生,而地中水暖,龙归大海也。至若虚劳症,是因肾水真阴虚热,水不摄火,火因上炎,而致面赤唇红,口鼻出血,齿痛、齿浮、齿衄,种种上焦虚热之症,虽亦龙火上炎,与浮阳上泛不同,纵有下部恶寒足冷,此因虚火上升所致,非真阳衰而然,故小便必黄赤,脉必带数

6、,有内热的症之可据。误用桂附引火归元之法,是抱薪救火,上焦愈热,而咳嗽燥渴,咽痛喉烂诸症至矣。二、理中温补之误。如果虚寒腹痛绵绵,痛无增减,喜热手按,热饮食,虚寒泄泻,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必有虚寒之脉症可凭,然后用之有效。今人一见胀满腹痛,食不消化,肠鸣泄泻等症,便认为虚寒,而投以白术之香燥,又济以干姜之辛热。不知虚劳之症,患在伤阴,再补其阳,则阳益亢而阴益竭,是促之也。更有见其胀满泄泻,遂引经文。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而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降浊。误施升柴,反促阴火上逆,以致咳嗽增,吐衄至,而危亡见矣。三、参、助火之误。夫肺脉按之虚而不数,肺中不热,参可受,故有土旺

7、生金,弗拘保肺之说。而今火已烁金而咳矣,火蒸津液而化为浓痰矣!君相亢甚,而血随上逆矣,犹引无阳则阴无以生,虚火可补参、之属,富贵之家,大剂投之,因之阳火愈亢而金益伤矣。四、苦寒泻火之误。实火为病,可以苦寒直折之,然须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虚火阴亏,岂知、柏苦寒之剂所可清?非惟不能清火热,抑且有损真阴,徒败胃气,食少泄多,将何疗治?甚者见其大便燥结,则用硝、黄以通之,不知肾主二便,更主精液,肾之精液即竭,自然不能濡润。滋其阴,润其燥,而便自通。彼既虚之阴,岂能胜硝、黄之攻击乎?故士材之论,人徒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