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

ID:15439243

大小:21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03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_第1页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_第2页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_第3页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_第4页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子书医学中医感悟中医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感悟中医柳州市中医院消化科广西中医学院2005届毕业生—徐信山2005.11.12中医免费资料http://www.zyy123.com/down个人简述1、身患“绝症”,幸遇恩师。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3、诚心实践,小试牛刀。一、点滴感悟1、中医起源于古代天文学。2、中医的概念:“中”者,中和(不亢不衰),使五脏协调,经脉调和,气机调畅之医。3、中医病机:阴阳失调。二、我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1、天人相应是中医第一要义。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养生第一,防病第二,治病第三。三、中医学的核心

2、内容(一)、阴阳五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二)时、空、态与中医学1、时间《素问·八正神明论》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风之气,气定乃刺之”。(1)《周易·系辞上》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2、空间(1)中医治神第一《素问·移精变气论》“上

3、古治病,祝由而已”《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之为真,四曰制砭石之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3、状态(2)潜意识的强大作用四、针灸是中医的精华(一)《内经》是中医权威经典。1、《灵枢经》亦称《针经》。2、《素问》有一部分谈论针灸。思考肾为五脏六腑之根如何从经络来解释?(二)、临床针灸学1、辨证。经络辨证是临床取穴的根据。(1)经络辨证应包括伤寒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2)经脉所过,主治所及。(3)《灵枢.经脉篇》:如手太阴经所生病:是动则

4、病,肺胀满……(4)审视循扪按2、取穴。病穴与时穴(1)病穴依经络辨证而定。(2)时穴包括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理论等等…3、针法。(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灵枢·经脉第十》原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五、方药学(一)中药性味归经是重点,非功效也。1、四性:寒、热、温、凉。2、五味:辛、甘、酸、苦、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酸先入肝,辛先入肺,苦先入心,甘先入脾,咸先入肾”。(三)五脏六腑皆是专家,药

5、物是借五脏六腑而发挥作用。·(四)用药物阴阳五行调节人体阴阳五行使之平衡是中医临床用药关键六、易为医之源,医为易之流—“不知易不可以为大医”孙思邈1、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乃群经之首。2、周易:古人研究宇宙事物变化发生、发展、衰亡)及其规律的自然哲学。(1)八场:乾、坤、离、坎、震、兑、巽、艮。(2)五种态:金、木、水、火、土。3、易经研究八种场五种态乾坤离坎震兑巽艮4、易学心法(1)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不允许有任何先入为主想法,符合唯物主义观)(2)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生物全息

6、理论根据)危重昏迷病人为何要十宣穴放血?(3)医易结合是中医最上层思维。《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七、如何振兴中医事业1、学好中医认真学习经典,方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中医。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科学融会贯通才能更好的运用中医,只有用中医理论指导的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信心和疗效。2、宣传中医使中医大众化,而不是神秘化,关起门来搞中医不行。3、振兴中医中医定要有自己的产业。谢 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