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

ID:15598520

大小:26.4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4

上传者:U-2462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_第1页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_第2页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_第3页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_第4页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发文单位:金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  号:金府办[2004]32号发布日期:2004-5-12执行日期:2004-5-12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金山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五月十二日  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结合本区卫生现状与《金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金山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特修订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条 城镇现状及发展规划  总面积586.05平方公里,在籍人口52.9万,总人口58.04万,人口老龄化系数为17.24%.城镇人口20.28万,城镇化率38.4%.根据《金山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将形成1个新城(含3个街道)、7个镇,人口规模约达到100万。  第二条 卫生资源配置现状  (一)机构状况: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所,民营医疗机构2所,私立诊所26所。千人口床位数为4.3张,2002年平均床位使用率为96.6%.医护比、床护比和病床净使用面积低于国家标准。综合性医院:三级乙等1所、二级甲等1所、二级乙等2所、一级医院12所;专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1所,老年护理院2所,妇幼保健所1所,血站、卫生学校各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救护站(有南北2个救护网点)、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各1所;村卫生室156所。   (二)人员状况:千人口医生数、护士数、卫生管理人员数分别为1.73人、2.43人、0.39人,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为1.43人;临床医生学历:一级医院大专以下占62.53%、大专占35.04%、本科占2.43%;二级医院大专以下占21.53%、大专占50.7%、本科占27.3%、硕士占0.47%;三级医院大专以下占13.4%、大专占7.8%、本科占70.2%、硕士占7.8%,博士占0.8%;护士学历:一级医院中专以下占5.78%、中专占80.38%、大专占13.84%;二级医院中专以下占6.4%、中专占78.1%、大专占15.8%;三级医院中专以下占3.5%、中专占86.3%、大专占9.5%、本科占0.6%;管理人员学历:本科以上占7.30%、大专占21.03%、大专以下占71.67%;乡村医生学历:大专占0.4%、中专占4.8%、中专及以下占94.8%;预防保健:卫技人员共232人,其中区级预防保健机构86人,中专及以下占51.2%,大专占26.7%,本科以上学历占22.1%.第三条 现状分析  (一)社会办医疗机构比重太小。  (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较高。  (三)部分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较差,人员学历层次、效率一般。  (四)大部分一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总体的学历层次低、效率不高。  (五)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太低、预防保健工作不够到位。  (六)预防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四条 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  第五条 基本原则  坚持均衡发展与突出地区特点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发展公益性医疗机构和发展经营性医疗机构相结合;坚持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坚持政府综合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三医联动”改革;坚持总体规划、适时调整。根据服务半径、行政规划、地域特点,重点体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便居民就医,处理好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人口分布变化和资源配置合理,基本服务与不同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精简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社会办医疗机构。  第六条 规划目标   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适宜;基本达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到2010年,本区将基本建立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与金山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区域内居民得到公平、可及、适宜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七条 规划内容  (一)配置标准  机构:按20-25万人口设置1所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按30-50万人口设置1所政府办的区域医疗中心;结合行政区域规划,按照服务人口每5-8万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床位:床位数控制在4.5张/千人口左右,社会办医院床位数逐步达到全区总床位数的一定比例(30%)。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平均病床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  大型医疗设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医疗机构贵重医疗设备装备管理暂行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配置本区大型医疗设备资源。  建设标准:按国家和上海市标准新建和改建医疗卫生机构。  (二)人员  配备数量:临床医生数量逐步减至2.2/千人口,护士数量逐步达到床护比1:0.6.2010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学历要求:临床医生均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三级医院2004年基本达到,二级医院2007年基本达到,一级医院2010年基本达到。社区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中全科医生比例达50%左右;力争2010年25%以上的护士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区级公共卫生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居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人员10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一般管理人员100%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  结构要求:建成一支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和管理人员的比例科学、学科和年龄分布合理的医疗卫生队伍。  第八条 机构设置与布局   (一)综合性中等规模医疗机构(区域医疗中心):设置3-5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工业区。  (二)专科医院:设置7-10所,设置在新城区和中心镇及区内适宜地点。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约设置2-3所;中医医院:设置1-2所;老年护理院:设置2-3所;妇幼保健所:设置1所;职业病防治机构:设置1所。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约设置10所。  (四)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机构:  在新城区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所。  在朱泾镇设置医疗急救中心1所,在石化街道、上海化工区、枫泾镇各设一个救护网点。  村级卫生机构:根据行政村撤并情况,结合地区交通特点,设置100个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点(村卫生室)。  第九条 医疗服务体系  分为政府办的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非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依据《金山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全区人口将增加42万,依据上海市的标准需新增医疗资源:医生数760人、护士数1050人、床位数1200-1500张,新增的医疗服务资源与人口的增加同步实施。  (一)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医疗机构  由区域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专科医疗机构组成。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区域医疗中心:  设置1-2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全区医、教、研中心,承担区内大部分疑难杂症的诊疗职能。拥有在上海市居于先进水平的化学救治、神经外科、创伤骨科等重点学科群,具有一批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才。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专科医疗机构:  设置1所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全区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的医疗、康复中心。  设置1所区妇幼保健所,承担妇幼保健指导和服务职能。  设置1所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   按照《金山区城镇体系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调整后的每个镇(街道)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视不同镇(街道)的发展规划设置不同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所;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体制,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的功能到位。  (二)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  设置中小规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2-3所,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  设置专科医院2-3所(包括精神病医疗机构)。  设置综合性门诊部3-5所。  设置专科门诊部3-5所(包括中医)。  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定性原则上以经营性为主、公益性为辅;主要设置在新城区、中心镇、工业区和区内适宜区域。  第十条 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府综合调控能力  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本规划和《金山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以加强对医疗市场宏观的综合调控,镇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快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二)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以效率和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政府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和困难人群助医所需的费用;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率达到98%以上;切实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转变,确保社区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到位。  (三)转变职能,加强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切实转变职能。运用购买公共卫生产品、改拨为投的机制逐步达到管办分离的目的;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加强对医疗市场的监管,完善卫生的行业管理,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四)增强市场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优化卫生资源  对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外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对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设置的政府所办医疗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改革,平稳有序地将至少2-3所政府办医疗机构(包括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改制为多元化的社会办公益 性或经营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主体框架以外的医疗机构及需要新增的医疗卫生资源以社会化、多元化办医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推进政府所办的医疗卫生单位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用人、流动、淘汰和分配机制,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落实科教兴区战略  强化卫生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加大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使从业人员达到国家和上海市的规定标准,确保市民得到合理的、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强医学领先学科的建设,提升本区医、教、研整体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启动和实施《建设健康城区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规范公共卫生行为,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水平提高。  本规划自区政府批准之日起实施。  金山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年)  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落实全国和上海市防治非典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金山区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城镇、农村安全与稳定,根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沪府发[2003]55号),结合金山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背景  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本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步。1998年,成立了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999年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2000年起,全区15家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涵正逐步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转变,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进程正在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本区已有7所一级医院基本达到了上海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建设标准。CDC功能已实现由传染病防治向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并重拓展,全区已初步构建起由疾病预防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组成的公共卫生体系框架。与此同时,本区有效控制了病毒性肝炎、伤寒等6种传染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至269.07/10万,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等12种传染病已被消灭;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本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从今后可能面临的各种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峻挑战的战略高度来看,本区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卫生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整合和协调利用效率不高;管理体制不够通顺,缺乏现代化、信息化手段;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处理和管理各种危机能力不强。此外,公共卫生经 费常年偏低,特别是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告诫我们:公共卫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而是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山区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屏障。  二、主要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平战结合、应急优先”为原则,坚持常态运行和应急反应相结合,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同步。完善建立以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网络为支柱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成应急控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人才培养系统、卫生监督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标准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与控制能力,显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参与公共卫生事务的程度与能力,努力保障城镇、农村公共卫生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应急指挥控制系统  应急指挥控制系统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平战结合的行政指挥和技术保障系统。该系统有三个结口对外连接:向上与市卫生局应急指挥控制中心连接,平时做好预案编制和演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调动全区卫生资源,及时组织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向下连接突发事件监测体系各哨点,及时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掌握突发事件先兆动态;横向与金山区灾害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和多重社会支持保障系统相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应急调动全社会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资源。区卫生局应急指挥控制机构设在区CDC.  (二)信息管理系统  建成以全区疫情信息网络为主线,覆盖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的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平时为本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决策和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提供信息支持、技术保障;紧急状态时,便捷地转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支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依托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和全区医疗卫生单位现有的内部信息网络。  (三)预防控制系统  预防控制系统的主干是区CDC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CDC在市CDC指导下,实施危险因素监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点,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方面 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要采取专业与社会相结合,注重依靠区、镇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落实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工作措施。  (四)医疗救治系统  该系统主要有四部分组成:1、传染病的救治网络;2、化学和职业中毒救治网络;3、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其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网络;4、医疗救护网络。要在原有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革医疗运行机制,建成与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系统,为各种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及时、可靠的医疗救治保障。  (五)人才培养系统  人才培养系统由区卫生局人才服务中心、医学会和区卫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组成,分别承担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五支队伍的培训和培养。该系统的建设的重点是区卫生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培养的重点是不断提高上述五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六)卫生监督系统  该系统包括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基层若干卫生监督分所及基层卫生监管员,在区卫生局领导和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卫生监督执法任务,督促社会各方面严格遵守有关卫生法规,营造社会自觉守法的氛围,推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七)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是依靠政府统筹协调和社会各方参与配合,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建立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自职责,根据应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运转。要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公共卫生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四、建设内容  (一)三个网络  1、预防控制网络  根据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参照上海市卫生局区(县)CDC、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2004年启动CDC软硬件达标建设的计划,编制区CDC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季度完成区CDC必要设备的添置,第三季度完成CDC迁建至新城区设计方案,第四季度动工迁建,使其建设规模、基本装备和疾病预防应急处理能力、防治实施能力、信息综合能力、培训指导能力 达到金山疾病预防控制实际需求。形成以CDC为轴心,连接镇(街道)、村(居委)的三级预防控制网络,逐步理顺区妇幼保健所、牙病防治所、眼病防治所和精神卫生中心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职能,做到预防归口,资源共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有效预防和控制各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防范和及时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示出CDC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优势效应。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本市贯彻《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结合金山区行政区域规划,完成全区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点,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上来。进一步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点的疾病预防功能,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和群众团体,在各镇(街道)和小区,组织一支有一定数量的疾病预防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2、卫生监督网络  根据金山区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参照上海市卫生局区(县)CDC、卫生监督所建设规模和设备配置基本要求,2004年启动卫生监督所软硬件达标建设的计划,编制区卫生监督所建设实施方案,第二季度完成区卫生监督所公共卫生快速检测、现场检测设备配备,完善通讯、取证、信息网络建设,2004年第四季度完成卫生监督所迁至新城区的设计方案,2005年第一季度动工迁建,使其建设规模、基本装备和监督办案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指导能力能在相当时期内适应金山卫生监督执法的需要。形成以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为核心,横向延伸到全区各有关部门、行业,纵向延伸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点的卫生监督网络。  完善和健全辖区内卫生监督垂直领导、覆盖全区各镇(街道)、社区的公共卫生监督员队伍管理体制,实现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能力的运行机制,加强监督员队伍培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到2005年,各镇(街道)组织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的社区卫生监管员队伍。  3、医疗救治网络  (1)传染病的救治网络  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金山医院和中心医院为辖区内传染病救治网络中心。依靠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收治区内传染病住院病人;金山医院、中心医院设置相对独立、与普通门(急)诊相隔离的传染科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肝炎门诊和肠道门诊),设有候诊区、诊室、治疗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配备必须的医疗设备(三大常规检验设备及移动式X光机);金山医院、中心医院传染科门诊应 设置隔离留观室各6~7间,10~15张病床,作为传染病长效常态管理的备用床位,上述建设于2004年第二季度完成。  2004年底完成其它综合性医院传染病专用门诊建设,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分布清晰,无相互交叉,并配置相关设备,传染病专用门诊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和肝炎门诊。2004年底完成传染病门诊医务人员专门培训,2005年底医院污水全面达到环保排放标准。  (2)化学和职业中毒网络  金山医院为救治中心及基地,中心医院漕泾分院为一线急救基地,其他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急救点和转送点。金山医院为上海石化化学医疗急救的主要医疗机构(负责化学突发事件的抢救),并作为上海化学工业区化学救治的后方医疗机构(负责该区域化学伤害的后期治疗、康复)。中心医院漕泾分院作为上海化学工业区化学医疗急救的一线医疗机构(负责化学突发事件的紧急抢救),配备相应的急救设施设备。加强职业病和意外伤害救治等相关医护人才的培养。  (3)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其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网络  金山医院和中心医院为救治中心,接受区内其他医疗机构无力处理的病人。区内其他医疗机构作为一线的医疗救治点,承担力所能及的病人救治和重危病人的应急处理。金山医院和中心医院进一步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添置必须的抢救设备。  (4)医疗救护网络  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医疗救护分中心和四个医疗救护点;通过建设电脑化的信息指挥中心,将分中心和救护点有机拼成一个整体,使出车时间、回车率达到上海市的规定标准;更新救护车辆,加强人员培训,使目前的低水平的转运型医疗救护逐步提升到院前急救型的医疗救护。  (二)两大工程  1、卫生信息工程  2004年底完成覆盖全区卫生系统的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向下延伸到社区、镇、村,向上与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衔接,并保留与外部机构通信及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支持系统的有关功能。  2005年底初步建成卫生资源、医疗业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四大数据库,基本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监测预警系统、疫情报告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四大应用系统。  2、人才建设工程   建立一支20-30人左右规模的,由区CDC、区卫生监督所以及本区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各有关学科业务骨干组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这些人员平时在各自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定期进行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按统一指挥,迅速组织开赴现场,及时开展救治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培养和引进2-3名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大力增加志愿者数量,壮大公共卫生人员规模。到2005年,区级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73人,其中卫生监督人员达到每万人口1.6人;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万人口4人。  加大全科医师培养的力度,在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加紧专科医师向全科医师职称转换的培训,到2005年全科医师数量达到一级医院医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同时加强科目培训,2004年度完成区内80-100名医务人员ICU、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2005年度完成区内50%医务人员传染病救治的专项培训。  到2004年,完成全区医院医务工作者的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医院的疾病预防能力。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区、镇政府要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督查小组,具体承担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督查、质量控制、经费投入等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区卫生局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切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区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确保建设任务按期完成。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和完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  (二)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  在保证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经费的同时,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和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疾病监测、传染病治疗、卫生执法等公共卫生核心业务的运行经费;区财政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人员经费,按照公务员标准予以保证,对120急救系统人员经费予以全额保证;镇财政对从事公共卫生人员经费予以全额保证。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和收费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逐步提高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到2004年达到15元/人,到2005年达到每个居民每年20元。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将可由市场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给市场,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并逐步将公共卫生机构中的此类业务向市场转移。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建设  在推进公共卫生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建设,完善定编、定岗、定员和定责的公共卫生人事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机构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良好的工作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要努力实现集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服务功能,镇村卫生机构要在2005年全面完成人员报酬、经济运行、人事管理等内容的一体化管理,要强化科技兴公共卫生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降低公共卫生运行成本,加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植力度,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依法加强公共卫生监管  强化依法监管公共卫生观念,加强公共卫生执法装备,确保经费投入和队伍编制。建立对公共卫生违法行为的有奖举报制度,形成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执法相对人的法制教育,强化对有关卫生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制约机制。加大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公共卫生依法治理。  (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深化健康促进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使广大市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革除陈规陋习,增强群众健康素质。加强全民公共卫生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使广大市民讲究公共卫生,注意公共行为,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  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和其它新闻媒体要增加公共卫生和健康知识的节目栏目和播放时段,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普及大众健康教育。  要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运用有关社会组织的力量,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要制定全区长期的和年度的公众健康促进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进程、监测、评估等工作内容。要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宣传健康知识,进行健康行为引导。中小学要开设有关市容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知识的基础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制定开展人人参与的全民体育健身计划,增强群众体质,有效预防疾病。预防保健机构、爱卫办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