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ID:15727167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5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_第1页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_第2页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_第3页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邱问如在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安排了一段阅读文章或引例,在配备的教参中每一章都给出了一个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部分都是“问题情境”的设计。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一定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见,教师如何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关系

2、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深入思考后,需要问个“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启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的思维过程,而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巨大

3、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认知和能力。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

4、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我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我说:“计算230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错,如果学会使用对数,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2.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

5、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用一种新颖的、充满睿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相互独立事件”教学中,可以根据我国民间流传寓意深刻的谚语“三个臭皮匠臭死诸葛亮”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已知诸葛亮想出计谋的概率为0.85,三个臭皮匠甲、乙、丙各自想出计谋的概率各为0.6、0.5、0.4.问这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吗?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6、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且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如对习题: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求证:的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用常规法、斜率关系、定义和平几知识等多种方法证明后,再对问题进行如下变式:(1)若抛物线焦点弦两端点为。(2)过抛物线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时的弦长为。(3)过抛物线焦点且倾斜角

7、为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则。(4)若线段AB是抛物线的焦点弦,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4.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1)求点P(

8、0,6)到直线的距离;(2)求点P(1,6)到直线的距离;(3)求点P(0,6)到直线的距离;(4)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要注意把握“度”,必须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