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

ID:15917530

大小:4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6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_第1页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_第2页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_第3页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_第4页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_第5页
资源描述:

《良心论绪论一良心的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绪论一良心的概念绪论:一、良心的概念⒈西方的良心概念  在现代几种主要的西方语言中,与汉语"良心"或"良知"相对应,可以用来互译的词,在英文中是"conscience",在德文中是"Gewissen",在法文中是"conscience",或再加个形容词"consciencemorale"。  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合成词,由一个前缀加上后面的词干组成。它们的前缀(英文con-,德文Ge-,法文con-)的意思都是"共同""一起""同一"之意接近英文介词"with",德文"mit"的意思,而后半部分的词干(英法文同为-scienc

2、e,德文-wissen)都是"知""知识"的意思,把它们合起来从字面上解就是"同知""共知""和(别人)一起知"之意。而这"同知""共知"在今天的用法中也就是"良知""良心"了,从这种"共""同"与"良"的联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种对客观普遍性的暗示了。那么,这一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我们可以再往前追溯。从表面的字形字义看,上述表示"良心"的词都可以说渊源于下面这个拉丁词"conscientia"(con-"共同、同一"之义,加上scientia"知"即为"共知"、"同知"、"良知")。这个拉丁词虽有"良知"的意思,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哲

3、学家常常把"conscientia"这个词仅用于较低层次的"决疑论"(casuistry)中,即用于处理具体情况,在特殊场合中辨别善恶是非的"良知"。至于更高的普遍意义的"良知",他们使用了另一个源自古希腊语的词"synderesis"。这种普遍意义的"良知"(synderesis)才是不会出错的,明白无误的,它是上帝赋予人的、先天即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无需经过学习和训练就能得到;而具体应用的"良知"(conscientia)则可能出错,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培养,才能使之趋于健全和正确。职是之故,拉丁语中才会有"错误的良心"(con

4、scientiamala)这样似乎自相矛盾的概念,以及还有"怀疑的良心"(conscientiadubia),"粗糙的良心"(conscientialaxa),"偏狭的良心"(conscientiaangusta),"疑惧的良心"(conscientiascrupulosa)等等。这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③当然"conscientia"一词仅在中世纪是这样的用法,自近代以来,尤其在十八世纪英国宗教伦理学家约瑟夫·巴特勒(JosephBulter)之后,"conscientia"渐渐获得了作为普遍道德原则规范之认识的意义,而不

5、仅仅是指在决疑论层次的原则在特殊情况中的应用了。也就是说,良心不再只是指"权",而更是指"经"--准确地说,指对"经"的认识。"synderesis"也就渐渐废用,决疑论也同样从历史上消失。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那么我们就来到了古希腊。作为普遍意义的天赋良心的"synderedsis",是中世纪的圣杰罗米(Jerome)首先使用的,它来自古希腊词"syneidesis"。这个古希腊词也是"同知""共知"的意思,它在一个时期里等同于"意识"(即英文consciousness之意,而法文的"conscience"一词仍然保留"意识"之义作为其

6、主要含义,所以用来作"良心"解时常常要在后面加上"morale",组成"道德意识"这一词组)。然而,圣杰罗米把"syneidesis"(知识、意识)改造为"synderesis"(良知、良心)使用时,却赋予了这个词以一种特殊的伦理含义。"synderesis"不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指一种特殊的知识,即一种对于道德是非,正当与否的知识。  那么,古希腊语中的"syneidesis"既然没有明显的伦理含义,有什么其它较接近于现代"良心"概念的词汇呢?在古希腊的哲学语汇中,最接近于现代"良心"概念的似乎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所说的"明

7、智、审慎"(在英文中一般被译为"prudence"),但它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明智"、"审慎"有些不同,在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中,它实际上更接近于"moralsight"(道德直觉、道德感知力)的意思。  再往前,苏格拉底在法庭为自己申辩时讲到自己心中有一种"灵异",即心里有一种神的声音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比方说,这种声音劝告他勿涉足公共生活,勿参与政治,但这种声音看来更象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明智"而非"良知"。在苏格拉底那里,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良知"的反而是他在被判死刑后心里出现的"法律的声音",《克里同篇》所展示的苏格拉底临刑前的心理活动正是

8、一种典型的良心的活动。在肯定这种意识具有某种直觉性,乃至奇异的直觉性上,苏格拉底与中国心性一系的儒家学者颇有相同之处,但在苏格拉底那里,这种意识还与神、与法律有一种联系,这却是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