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ID:15966626

大小:182.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6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_第1页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_第2页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_第3页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_第4页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语文模拟试题(二)姓名:分数:一、单项选择题1.《种树郭槖驼传》中郭橐驼这个人物是(C)A.唐代之前的历史人物B.唐代的种树人C,虚构的人物D.庄子寓言中的人物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总体上采用的表达方法是( A )A.类比B.烘托C.象征D.反衬3.《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总体上采用的表达方法是(  A )A.类比  B.烘托C.象征  D.反衬4.《种树郭槖驼传》是一篇(B)A.寓言故事B.寓言传记散文C.记事散文D.小说5.在《种树郭槖驼传》一文中,作者“借种树意喻居官”所采用的手法是(B)A.比喻B.类比C.对比D.比拟6.在《种树郭槖驼传》中作者详写“

2、他植者”的种树方法是(D)A.顺木之天以致其性B.吾不言其长C.态度马虎D.爱之太殷,忧之太勤7.《种树郭槖驼传》一文在说理方面主要采用的是(B)A.归纳法B.对比法C.模拟法D.象征法8、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C)A.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B、爱之太殷,忧之太勤C、顺木之天以致其性D、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9、《种树郭槖驼传》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D)A.其本欲舒,其培欲平B、勿动勿虑,去不复顾C、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10.《种树郭橐驼传》中用种树的道理来说明治民的道理,这种表现方法是( A )A.类比    

3、 B.对比C.象征     D.暗示11.《种树郭橐驼传》所揭露的社会弊端是( B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长人者好烦其令”C.“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D.“以求学为干禄之终南捷径”12、《种树郭槖驼传》中,阐述橐驼种树原理与方法时,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A)A.对比B、类比C、铺垫D、象征1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具体描述的中心事件是( C )A.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B.灵王与肥义谋划胡服骑射C.说服公子成支持胡服骑射D.招兵买马买胡服练骑射14、赵武灵王能够推行“胡服骑射”根本原因是(B)A.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B、赵武灵王采用了正确方法,并且

4、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C、“四海一家”的政策D、大臣的倾力支持15.《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A.悲→乐→喜B.悲→乐→悲C.乐→悲→喜D.乐→悲→悲16.《前赤壁赋》中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D)A.秋风B.江C.箫声D.感情变化10.在《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是表达(C)A.自然界的广博B.造物者的万能C.积极旷达的心境D.消极无为的心态17、《前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中的“客”所代表的是(C)A.苏子本人B、吹洞箫者C、思想矛盾中的消极面D、思想矛盾中的积极

5、面18、《前赤壁赋》中主客最终适意清风明月,这流露的思想感情是(D)A.消极的遁世思想B、积极的反抗情绪C、失意时的悲观失望D、失意时的乐观旷达19、《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C)A.铺张扬厉B、夸饰渲染C、主客问答D、骈俪对偶20.《前赤壁赋》的情感主旨是( D )A.遭遇贬谪仕途受阻的痛苦感情B.理想与现实相互冲突的动荡心态C.出世与入世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D.适意自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1.《前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客”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A16  )A.功名难就B.乐观旷达C.人生无常D.适意自然22.《先妣事略》选自(B)A.《陶

6、庵梦忆》B.《震川先生集》C.《樊川集》D.《昌黎先生集》23.《先妣事略》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A)A、叙事B、抒情C、说明D、议论24、《先妣事略》孺人是明清是用来封赠(D)以下职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名号.A.一品B、三品C、五品D、七品25.《先妣事略》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C  )A.语言生动,符合人物身份B.叙事精彩,故事曲折生动C.多写细节,细微处见精神D.注重描摹,肖像栩栩如生26.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作家是( A    )A.韩愈  B.柳宗元C.欧阳修  D.杜甫27.《马伶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这里使用的人

7、物描写方法是( C    )A.语言描写  B.细节描写C.行为描写  D.肖像描写28.《马伶传》的中心意旨是(D   )A.反映当时金陵梨园的激烈竞争B.讽刺当朝宰相顾秉谦C.叙述名演员马伶一生经历D.赞扬马伶深入生活、精益求精的精神29、《马伶传》中有“见昆山犹之见分宜①也,以分宜②教分宜③,安得不工哉”的妙语,这里的三个“分宜”实指昆山本人的是(B)A.1】B.2】C.3】D.1】与2】30、《西湖七月半》本文选自(B)A.《西湖梦寻》B.《陶庵梦忆》C.《震川先生集》D.《壮悔堂文集》31、《西湖七月半》文中描写的“欲人看其看月者”是指(C)A.文人雅

8、士B.市井之徒C、名人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