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

《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

ID:16042032

大小:9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7

《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_第1页
《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_第2页
《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_第3页
《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靳埭强《悼念田中一光海报》招贴赏析/本人十分喜欢靳埭强大师作品,尤其折服的是其把中国水墨意境与题材融合之如此唯妙唯肖!田中一光,日本著名设计大师。他对设计的各个领域都很有建树,文字设计也是如此。创造了“一光明朝体”(明朝体即是中国的宋体),特点是瘦横肥竖尖角。靳埭强大师正是运用了明朝体的基本元素“一”字,同时也代表一流的设计师田中一光先生。将“一”字翻转,并创造了一个流泪的意象,既表达了怀念之情,醒目的创意图形同时也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干练的图形、鲜明的色彩对比、强烈的情感,也正是这些构成了招贴成功不可缺少的元素。《苏州印象─小桥、流水》/2005中国

2、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奖  柏志威,中国这是2005中国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奖的特定专题-城市印象系列。在众多招贴之中,唯有此系列《苏州印象─小桥、流水》打动心灵,以下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想。l一个人有人格魅力,一座城市也有城格魅力。人格魅力在于这个人崇尚真、向往美、追求善所修炼出来的精神气质;而城格魅力则体现在这座城市所特有的风貌、风格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位。一提到苏州,人们就会立刻想到小桥流水、湖光山色等意境,作品画面呈现的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墨状图形,在我看来,似一缕缕碧波又似一座座小桥或是一只只简化的船支,图形内融入苏州特有文字(其实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苏州

3、文字),并表现出一种怀旧饱经沧桑之感,但仍旧坚挺有力。仅凭以上种种,古城文化韵味十足。l色彩方面看来,仅用黑色就表现出了古城苏州的文化,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这已足矣。黑白自古就是经典颜色,融进古城文化之后,一种君子、感性、刚柔相济的人文精神尤然而生,把苏州古城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小结  这是一幅关于城市文化的招贴,作者充分运用了苏州的小桥流水等特色,表现其古城文化,这对我们这次课题“活力课题”活力滨海“招贴分析/滨海区域分析:继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第二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着力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每年为天津全市经济增长作出巨大贡献,是

4、天津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天津民俗文化艺术: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曲种,是由群众自发创造并发展起来的。这种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来表演,在形式上采用了数来宝的数唱方式及快板书所用的节子板,同时配以天津时调中"数子"的曲调,用三弦伴奏,别具一格。天津快板风格粗犷、爽朗、明快、幽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风味,深受天津人的喜爱,也为其他省市群众所喜爱。     天津时调  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明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这个曲种唱腔包括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民间小调。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

5、自乐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天津称人力车为"胶皮")等座时唱的小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 满乡土气息,强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      相声  相声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较广,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曲艺表演形式。尽管相声艺人供奉的祖师是汉代的东方朔,但这个曲种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清代。天津虽然不是相声的故乡,但的确是培育相

6、声成长发展的一块沃土。天津市民喜爱相声,相声也为天津市民带来更多的欢乐与笑声。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天津曲艺中的一个主要曲种。京韵大鼓又名小口大鼓,该曲种前身原是怯大鼓,后经钟万 起、于德逵等人的改革,将唱词改为京口上韵,腔调翻新,变为京音大鼓。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香河、宝坻一带,演唱简单,所唱段子多为"蔓子活"(连台本)。后经刘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兴盛起来。刘文彬嗓音粗犷宽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纯朴,引人入胜。刘文彬之子刘少彬继承其艺。今天津曲艺团郝德宝,女艺人王韫秋,业余演员董湘昆,都深得刘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

7、观众喜爱。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传入天津较早,以郝民一派独占优势,一致有天津西河大鼓为郝民家传之说。由于西河大鼓所唱多为"蔓子活",如"杨家将"、"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观众,二、三十年代在东兴市场、河北鸟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观众捧场。其中女艺人马增芬于1936年所唱的"绕口令"一曲,风靡津沽,妇孺皆唱,有如今日的通俗歌曲,想必当年西河大鼓也会有一支强大的追星族出现。     北国话剧       北国话剧在中国话剧历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早期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第一个演《茶花 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

8、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就是张伯苓的九弟张彭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