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

ID:16351429

大小:8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9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1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2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3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4页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院别:文学院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专业: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王家伦考试日期:2012年6月30日梁实秋《中年》教案设计(两个课时)一、学情分析本课文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时间为高二上学期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A.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了解本文如何体现散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等手段凸显写作意图的。第二课时:A.学

2、生通过阅读探讨,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夸张、用典等手段增强表达效果的;B.学生通过课文研读,理解梁实秋散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A.学生通过文本初读,了解本文如何体现散文写作“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B.学生通过文本研读,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等手段凸显写作意图的。二、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课文,深刻体会作者如何利用对比手法,彰显写作意图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反复朗读、讨论探究、媒体展示四、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梁实秋先生生平概况,以及他在中国当代文坛

3、的地位。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男。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梁实秋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的散文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梁实秋与林语堂、周作人,都可称为散文大家。梁实秋去世后,有人说如今的散文之林,可以用“但恨不见替人”来形容。梁实秋的散文包含大量对当时社会人情世态的描

4、写,蕴含着他几十年人生智慧的积淀,本文便是其中一篇。2.梳理脉络文章的题目是《中年》,看到文题可以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有的人会有比较负面的联想,比如想到中年危机,乃至更年期,有的人则直接联想到父母,或老师。同学们的父母大多数已人到中年,他们与青年时期相比,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读一读这篇文章,与大师进行对话,也许你们会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加深一层了解。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理解以下字词的含义:【入蜇】rùzhé:与惊蛰相关。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那么“入蜇”便是说昆虫钻入泥土,

5、停止活动开始休眠。这里用“入蜇”比喻自己同辈的过世,委婉且带有谦逊之意。 【辐辏】fúcòu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也作辐凑:(车船~)【仕】shì做官:出仕。仕宦。(学而优则仕、仕途)【璞石】púshí蕴藏有玉的石头。汉王符《潜夫论·论荣》:“夫和氏之璧,出於璞石;隋氏之珠,产於蜃蛤。”【轴子戏】指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旧时京剧戏班排戏“打本子”,将台词用毛笔写在长条纸上,卷起来似一轴画卷。戏大纸长,卷起的纸卷就粗,戏小纸短,卷起的纸卷就细,便有大轴,中轴,小轴之说。通读文章

6、的第一感觉,仿佛作者写作是兴之所至,东说一段西说一段,一会儿贬斥女人,一会儿讽刺男人;一会儿中年人是走“下坡路”,一会儿又“滋润”起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多读两遍,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暗中遵循着一个简单的结构,就是从诗歌结构里脱胎出来的“起承转合”。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请同学分别起来读下面各段内容。其他同学思考:文章的“起承转合”分别是哪些部分?1)起文中有许多地方直接点题,比如第①段开头便说,人的年纪像时钟一样,“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人

7、到中年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作者将之概括为哪两件事?一是同龄人有的已经故去,仿佛提醒你,中年之后便是老年,人生很快就要走到终点;二是年轻人春风得意,让人对比之下,有相形见绌的感觉,觉得自己随着年龄增长渐渐被淘汰。中年给人带来强烈的危机感和无奈感,这当然不会是什么美好的事情。这里是第一次负面描写“中年”,段尾的诗句“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就是很好的概括。“故人死”是与自己作侧面的参照,而“少年多”是直接与中年人对比。第①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第①段很好地总领了全文,让人对“中年”这个抽象概念有了

8、一些具体的感知。“中年”并不是提前和你打好招呼,按时降临的,而是在某个时间倏忽便至,让人措手不及。2)承第②段中的对比体现在哪里?作者一开始就拿老广告当例子,继续将中年人与青年人做对比。这么一幅简单明了的图画,在青年人眼里,寓意是什么?年轻人体力损耗多,因此要注重保养;但在中年人脑海里,这幅画却“时常涌现”,为什么?这里作者又进行了一次对比,把“二十六块碎骨头拼凑成的一条脊椎”与“一根黄松的柱子”做比较,柱子尚有弯曲倾斜的时候,何况人的脊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