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

ID:16495584

大小:2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10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_第1页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_第2页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_第3页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_第4页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_第5页
资源描述:

《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验七光纤传输特性测试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纤损耗的定义2.学会用插入法测量光纤的损耗1.二、实验原理传输损耗是光纤很重要的一项光学性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输系统中的中继距离。损耗的降低依赖于工艺的提高和对石英材料的研究。对于光纤来说,产生损耗的原因较复杂,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1.纤芯和包层物质的吸收损耗,包括石英材料的本征吸收和杂质吸收;2.纤芯和包层材料的散射损耗,包括瑞利散射损耗以及光纤在强光场作用下诱发的受激喇曼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3.由于光纤表面的随机畸变或粗糙所产生的波导散射损耗;4.光纤

2、弯曲所产生的辐射损耗;5.外套损耗。这些损耗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石英光纤的固有损耗机理,像石英材料的本征吸收和瑞利散射,这些机理限制了光纤所能达到的最小损耗;二是由于材料和工艺所引起的非固有损耗机理,它可以通过提纯材料或改善工艺而减小甚至消除其影响,如杂质的吸收、波导散射等。测量光纤损耗的方法很多,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建议以剪断法为参考,插入法为第一替代法,背向散射法为第二替代法。测量光纤损耗时,只要测出光纤输入端的光功率P1和输出光功率P2,即可得到光纤总的平均损耗,则光纤损耗为:(

3、dB)(1)光纤输出功率P2输入功率P1图1光纤损耗测量原理剪断法剪断法的测量框图如图2所示,标准光源发出光信号,扰模器的作用使光信号达到稳态模分布,利用光功率计先测出光纤的输出光功率P2,然后在距离输入端2-3m的地方将光纤剪断,测量出输入光功率P1,最后根据6-1式即可算出光纤的损耗。剪断法的特点是:简单、准确,但对光纤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光功率计P2P1扰模器标准光源图6-2剪断法测量光纤损耗示意图插入法插入法的测量原理图如图3所示,标准光源发出光信号,扰模器的作用是使光信号达到稳态模功率分布,测量时,可通

4、过连接器,先将自环线(损耗可忽略的光纤)接入,用光功率计测出此时的光功率值为P1,然后,撤去自环线,将待测光纤插入,读出光功率值P2,则根据(1)式即可算出光纤损耗值。连接器自环线光功率计扰模器标准光源插入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不具有破坏性,但精度不高,这是由于连接器性能不佳或光注入状态发生变化时,可能带来误差。待测光纤图3插入法测量光纤损耗示意图背向散射法所谓背向散射法就是得用光时域反射仪(OTDR)来测量光纤损耗,其原理参见光时域反射仪的使用说时书,这里不再赘述。工程测量在实际工程中,为得到接头损耗的精确值

5、,往往采取“四功率”法,其测试步骤如下(如图4):1.首先在连接处D作临时接头;2.在光纤连接后的尾端C处测得接收光功率P3;3.在临时接头后的B点(相距D点约几厘米)切断光纤,测得光功率为P2;4.在临时接头前的A点切断光纤,测得光功率为P1;5.在连接处D点将光纤作永久性连接,然后在C点重新测得光功率为P4。则此永久性连接的附加损耗为:(2)光源光功率计ABCDP2P1连接处P3P4第二次测量图4光纤连接损耗测量(“四功率”法)光纤弯曲损耗的测量框图如图5所示,:光源光源光功率P1光功率P2图5光纤弯曲损耗

6、的测量(dB)(3)光纤损耗测试实验测试方案:本实验利用剪断法测量光纤损耗,由于光纤的损耗很小,一般为0.2~0.5dB/km,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则至少需要数千米的光纤,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实验中我们建议使用小可变衰减器来代替光纤进行实验。在后继实验步骤中我们以小可变衰减器代替光纤进行,实验方框图如图6所示。如果实验条件允许则将光纤代替小可变衰减器即可。扰模器标准光源P2P1图6剪断法测量光纤损耗实验方框图光功率计小可变衰减器光纤弯曲损耗测试实现方案:因为光纤1550nm的弯曲损耗大于1310nm的弯曲损

7、耗,本实验测试光纤传输此两种波长时的弯曲损耗,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将一段光(a)弯曲半径R1缠绕方法(b)弯曲半径R2缠绕方法图7扰模器缠绕方法纤连接在1310nm的光发机与光功率计之间,向光发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信号(长度为24位),保持注入电流恒定,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P1,将光纤按图6-7(a)所示方法在扰模器上缠绕,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P2,代入(1)式即可计算出光纤弯曲半径为R1时的光纤损耗。将光纤按图7(b)所示方法在扰模器上缠绕,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代入(1)式即可计算出光纤弯曲半径为R2(R1

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