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

ID:16536244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2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_第1页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_第2页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_第3页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_第4页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_第5页
资源描述:

《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甲骨文论文:甲骨情缘【摘要】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最初形式,也是中国散文的发端之作。本文对甲骨文的历史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其所形成的文学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了它们在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关键词】甲骨文散文文字文学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足够数量的甲骨文(字)和铭文,使历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使我们祖先的天才发明创造,具有不朽的价值和品质,文字也是文学本身,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学形式——“散文”,这不能说不与中国的气候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以下“甲骨文”均指文字,非“散文”之“文”)

2、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当地农民并不了解这奇形怪状,凹凸不平的骨头意味着什么,只是听说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的故事之后才明白它的医学价值。中国的农民真的又纯朴又善良又会过日子,从此他们就不再将骨头随意丢弃而把它们收集起来,当成是板蓝根那样的居家旅行之必备良药,但是骨头太多了,吃不了打包走吧,便说成是传说中的“龙骨”,卖到了中药铺。直到1899年“龙骨”作为一味中药出现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

3、祭酒的王懿荣的病榻上时,它的神秘面纱才悄然掀起,后来又了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专业书籍——《铁云藏龟》,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不必对收集“龙骨”牟利的农民们加以批判,也不需要对这种“龙骨”治病的愚昧加以谴责,更没有必要去探讨“龙骨”内在的药用价值,只是祖先的智慧纵然救得活后人的肉体,却对精神和灵魂上的沉沦无可奈何,这大概也是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的一个深层原因吧。说起甲骨文(字),自己也曾心向往之“制作”过一些,但可能是防腐技术不过硬,终于还是烂掉了,最后即使想问津也都桃源望断无寻处了。文字一般起源于画图,甲骨文造字方法

4、多采用象形,写意的成分达到了85%具有很强的图画性。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字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甲骨文字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笔处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字无定格,笔画繁简不一,偏旁不固定,上下左右声符义符位置随意,异体字较多。还有不少异字同形如景、亭、京。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甲骨文字的大量出土,使当时事物逐渐可考,给后人看出此间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即将发展成为一套令人折服的文化。虽然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故谓之‘象形文字’。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

5、字中都有所体现,值得注意的是青铜时代的书写方式和今日报纸书刊的‘印刷体’一脉相承。今天的汉字总数大约是甲骨时代的5倍,其影响力遍及东方文化圈。它的美术性格带有诗意的形象与浪漫,也带有舞蹈的姿态,使书写者和读者能够最大的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成为汉字的独特魅力。”同时中国地大人多,方言甚多,汉字正好能弥补这种语音上的缺陷,以促成文化上之团结。商代甲骨为巫卜之用,是现存的甲骨,则是商代的史官根据原件复制作为一种永久的记录。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

6、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内地共藏甲骨97611件,台湾、香港共藏30293件,国外共藏26700件,合计达154604件,研究甲骨文和印上史的论著已有5000多种,有5949个单字,识别出来的仅千余。《礼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归而后礼。“就是说商帝王由于迷信,尚鬼,提倡“人神同在”(商王实际上也是全国巫师的头目),凡事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

7、占卜,沟通天人,以“决疑”,以证实王权的正当与合法,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一些记事刻辞。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我们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商代虽是父系社会,但贵族妇女仍享受着后代无法望其项背的自由;看到了商人纯熟的青铜制造技术并将它们应用与军事的伟大成果,看到了常见的人祭和人殉,总之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

8、、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甲骨卜辞、祝辞与《易经》中的爻辞、卦辞,青铜钟鼎铭文成为我国早期书面文萌芽的杰出代表,是最适宜使用的文学形式——散文的最初状态。由于文字的难以辨认和甲骨的破碎予以散乱,其中很多记录不能了解,但也有不少比较完整可读的句子。下面是转引用自郭沫若《卜辞通纂》里面的一段“散文”: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